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原标题:“最美野长城”被抹成了“路”,辽宁省文物局局长:确实修得不好看
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地处深山而鲜有人知。但近段时间,由于一组照片在网络上的出现,小河口长城被公众所知。 照片中,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照片的拍摄者提到,这是文保部门对其进行修缮的结果,公众的关注与质疑随之而来。 9月21日,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丁辉向重案组37号(微信号:zhonganzu37)证实,小河口长城的这段修缮,的确是两年前按照方案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抢修保护,但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看。”
▲修缮前的小河口长城,地面残存着碎裂的青砖。网友供图
▲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有网友形容为“一条窄窄的水渠里盛满了固体的无法流动的水”。网友供图 昔日:城墙坚固门窗雕刻精美 “这段有700年的历史,不仅野性、原汁原味,城楼的门窗还雕梁画柱,鬼斧神工。而且森林植被特别好,远眺,可以看到座座城楼,以及远处的城市。” 绥中县永安锥山省级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刘福生告诉重案组37号(微信号:zhonganzu37),正是被这段野长城的风韵和掩映的茂密山林所吸引,从而搬到了山脚下,一住十几年。 小河口长城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堡乡,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坐落于险峻的燕山山脉,是辽宁与河北的两省分界线,长约8.9公里,有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 资料显示,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青砖修建而成,用白灰勾缝,城墙与台堡浑然一体、格外坚固,而且还建有能战能守又能贮备军用物资的敌台,其门窗也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修缮前的小河口长城。网友供图 修缮:城墙与地面抹成硬化路面 每天都攀爬小河口长城的刘福生,用30分钟就能从山下抵达照片中的这一段。他也成为了一名见证者,长城之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每一个变化,他都用心记录下来。 2014年时,刘福生遇见了这场备受争议的修缮工程,“建筑工人用掺着白灰和沙土的水泥,把城墙和地面抹成了一个水平面,看起来就像大白墙。”他说,现场的施工人员告诉他,来修缮是为了抢修,以防坍塌发生危险。 照片里的这一段,大约一两公里,刘福生对重案组37号(微信号:zhonganzu37)说,修之前,地面是有些石头碎了,部分墙垛塌了,“但是本来也就一米多高,塌了其实并不危险,修完了也不超过两米高。” 工程大约进行了3个月,结束后,再次来到长城上,刘福生又吃了一惊,“原本残缺起伏的垛口墙和青砖地面,已经融合到一起,成了一条硬化路面。” 最让他理解不了的是,铺在表面上的这一层特别薄,“用木棍一扎就露了,最薄的地方比指甲还薄。”
▲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这一段猛看上去有点像水泥路。网友供图 相关回应 材料以沙土为主并非完全水泥抹平 对于网友质疑的“城墙被抹平”,以及刘福生所说的“用水泥硬化”,绥中县文物局方面向媒体解释,这些说法并不准确,此次修缮属于抢险工程,雨水大的时候有倒塌风险,整个修缮过程也合理合法,工艺也没有问题,而且使用的材料并不是砂浆或水泥。 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向重案组37号(微信号:zhonganzu37)介绍,照片中的这段长城,在修缮之前已经严重破损,专家在勘察时发现,其墙体只剩下半截,地面青砖碎裂,沙土裸露,一下大雨就会冲毁,如果再不进行修缮保护,不仅会发生危险,仅剩的半截也会损坏消失。 正是因为这样,文物部门制定了一个抢修方案,“在破损严重的部分上面,盖上一层‘保护层’。”丁辉说,全程8公里的修缮工程中,有的地方是修复,有的地方是加固,而这一段就是保护,大约一两公里,“材料是沙土,这样才能把破损的空隙填上,再加一层‘帽子’固定,并不完全是用砂浆和水泥来抹平。” 他也表示,方案是由专家勘察后制定,并由国家文物局在2014年审批的,“按照方案,这一段是不能按照修复的方式来做的,只能保护性修缮。” 修缮采用“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 丁辉也承认,用这样的方式修完之后,他们就已经发现,这一段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理想,“这不是最近媒体报道了我们才意识到的,一年多之前,我们就开始反复勘查,并且想办法去改善了,确实修得不好看,我们也很纠结,因为这是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 既然文物部门已经发现了不足之处,为什么没有马上修改?丁辉说,文物修复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刚修完就刮掉,毕竟专家制定的方案,是目前看来最适合的保护方式,而且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来检验修缮效果,以及研究相应问题如何解决,“要按修复程序走。”另外,北方的施工时间有限,只有八、九两个月的时间适宜动工。 施工方具备甲级资质且按方案进行 对这段长城的施工手法看起来较粗糙,施工单位或不规范,也是公众质疑的问题之一。丁辉对此回应称,本次修缮工程共分为三段,每一段的施工单位都具备甲级资质,来自沈阳及大连,整个工程也是按照方案来执行的。 对于目前的问题,丁辉表示,这段时间以来,专家已经多次到现场勘查调研,制定更好的调整方案,“现在还有人在现场,但这并不是勘查几次就能制定的,如果专家勘查后认为,目前的办法虽然保护了这段长城,但样子难看,那就来确定改善方案,随后我们会按照批准的方案来重新修缮。但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也只能维持现状。”
▲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其“铺路”效果引发公众质疑。网友供图 专家说法 修缮流程应有制度层面保障 “小河口长城被砂浆抹平绝非孤例”,昨日,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向重案组37号(微信号:zhonganzu37)表示,类似此段长城修缮所有手续合规,结果却破坏了文物风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全国长城修缮并无统一、可操作的标准。 他介绍,目前长城属于各地分片保护,各地在修缮时的立项、设计、审批、施工等虽然会经过层层审批,但由于地方认识不同,对长城的修缮规划也不一样。 以小河口长城为例,按程序是经过县、市、省逐级上报修缮计划,直至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地方再逐级上报审批修缮方案。由于修缮方案是由地方邀请机构进行设计,所以就会出现各地最终修缮结果不同的情况。 因此,董耀会认为,长城保护急需的是出台全国统一的标准,根据土长城、砖长城、石头长城的不同类型,确定长城修缮方案。 同时,要确定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自查和他查等流程规范,让设计方、施工方和专家都参与其中,“国家有个标准,修长城的人心里就有了必须遵循的政策和底线”。 长城修缮应以最小干预为原则 董耀会建议,应对过去十年来修缮的长城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从而确定目前长城保护的现状和修缮方式。 他认为,应该尊重长城现有风貌,“不是修成过去的样子,也不是修成现代的样子”,而要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保护长城现在的样子。 同时,所有涉及添加的补砌、修补等措施,都要以长城的安全为目的,且与相邻部位墙体相协调,以此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现有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被指“面目全非”。网友供图 链接长城保护堪忧最年轻的明长城完好段仅剩8%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线性文化遗产,两千年来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已经使得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被列为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已成为遗址,大部分保存状况堪忧,墙体坍塌,烽火台的砖瓦脱落,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 长城学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最年轻的明长城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只有8%,还有1961.6公里的地面遗迹则已经消失了。
▲小河口长城。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