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7|回复: 11

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专家:很心痛,至今无统一修缮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2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0000.2015年10月12日,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  视觉中国 资料图.jpg
2015年10月12日,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北京青年报9月22日消息,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称,他们是在用白灰“对长城进行修葺”,该修缮项目每一步都经过审批,“合理合法”。长城专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痛,但长城该如何修缮,至今仍没有统一标准。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
小河口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的小河口村,藏在这里山中的长城被誉为“最美野长城”。近日却有网友爆料称,“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几乎变成了一堵“白灰墙”,失去原有风貌。

在小河口长城附近居住的一名村民说,“最美野长城”变成“白灰墙”发生在两年前,2014年时小河口长城被这样“修葺”了大约两公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当地长城被修葺的一共有三段,小河口长城只是其中一段。该项目启动前曾进行工程招标,参与工程的有绥中本地的建设公司也有外地公司。

小河口长城之所以在民间被称为“最美野长城”,是因为这里的长城远处深山老林,鲜为人知,是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小河口长城此前以沧桑感著名,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000.2012年10月19日,修缮前的辽西绥中长城。  东方IC 资料图.jpg
2012年10月19日,修缮前的辽西绥中长城。  东方IC 资料图

当地称修缮“合理合法”
小河口长城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坐落在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由于雄踞于险峻的山岭,所以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

如今被修葺后的长城已经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城墙被白灰堆高,完全分不出哪里是“城墙顶面”,哪里是“垛口”,哪里是“垛墙”。原本的城砖也很难看到,都被包在了白灰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小河口长城由当地文保部门主持修缮。绥中县文物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其业务科负责人王科长已经与长城保护方面的相关专家前往小河口长城处做调查。

该工作人员称,小河口长城修缮使用的材料是“白灰”。修缮项目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包括方案的设计、工程监理、竣工验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

辽宁省文化厅派员调查
北青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小河口长城维修的原因是:部分地段有险情,游客蹬踏程度比较严重,倒塌的风险增大。该修缮工程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审核立项后,通过招投标寻找有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来进行修缮工作。

辽宁省文化厅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小河口长城的修缮省文化厅是知情的,他们当时依规定进行过审批。近日小河口长城引发舆论关注后,辽宁省文化厅已经安排有关人员和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详细了解长城修缮工程的批复情况,并会对当时的施工工作是否与批复要求相符,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是否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
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 小河口不是唯一一处

曾多次去过小河口长城的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对小河口长城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虽然长城该如何修缮至今没有统一标准,但把长城修得面目全非会觉得很心痛。

北青报:长城修缮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董耀会:长城的修缮有一个很严格的流程。需要由地级文物局向市文物局申报,再由市里向省里申报,最后由省里申报到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之后,还要由有资质的单位、专家到现场进行勘察设计修缮方案,这些都批准之后,由地方主持招投标,这样才能用国家的拨款进行修缮。

北青报:修缮效果会不会与设计方案不符?
董耀会:这个不会发生。在整个修缮过程中,都会有监理人员跟随施工,施工之后还要验收。一般都是省里进行验收,重大工程由国家验收。

北青报:小河口长城修缮成现在这个效果,是否与使用材料有关?
董耀会:从修缮的材料看,白灰是没问题的,修长城不能用水泥,只是白灰不应该这么抹。小河口长城修缮成这样,会让现代人无法感受到历史,就像把现代人与历史对话的通道切断了一样。虽然我个人觉得修得有问题,但长城到底该如何修?修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至今都没有统一的修缮标准。

北青报:其他长城是否也出现过这种问题?
董耀会:小河口长城不是唯一修缮成这样的。我们中国长城学会现在也在做此类“被修坏”的长城的统计调查,每次看到因为修葺,使原本的明长城变得面目全非时会感到很心痛。

北青报:从长城保护的角度,你觉得应该怎么修缮比较好?
董耀会:我觉得长城的修缮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最大程度地保护长城本体的存量。长城的本体是明代人建的,现代人是可以通过这样的长城与历史对话的,我们不该去新建墙体。我们对长城的保护程度应该限于保证它本身不倒不塌。
第二,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长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通过长城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能有时空感,这样现代人才能与长城对话。
第三,就算是对长城进行最小干预,也要以对待艺术品的态度进行抢险、加固。现在保护措施做得好的长城,基本离不开这三点。

(原题为《最美野长城修成“白灰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0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物质文明已经发达到不需要再发展的程度,后人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在他人画的蛇添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1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可恨的是,充分的理由一大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00.被修过的小河口长城,没有了原来的韵味..jpg

00.被修过的小河口长城,没有了原来的韵味.jpg
被修过的小河口长城,没有了原来的韵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坏式保护”是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文/李松林 央视网特约评论

近日,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条被誉为“最美野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村,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面对质疑,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修缮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方案的设计、批复、工程监理和验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

“最美野长城”沦为“最丑野长城”,再次折射出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决策脱轨。近几年,“野长城”的遭遇屡屡被媒体曝光,多是破烂不堪,处于无人负责、无人监管、无资金投入的“三无”境地。然而,公众万万没想到,还有像绥中这样“保护长城”的方式。直白点说,这不是“保护”,这是破坏,对于此类行为必须坚决制止,深刻反思。

虽然当地文保部门声称此次修缮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每一步都合理合法”,只是,这种“过程正义”,似乎并没有换来“结果正义”。网上曝光的修缮后的“野长城”图片惨不忍睹,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吐槽,这至少说明,对于此次保护修缮,民意是不答应的,是需要有人为此负责的。

事实上,对于长城的保护和维修,我们并非无法可依。2006年12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长城保护条例》,以刚性的条文规定,加强对长城的保护,规范长城的利用行为。《条例》除了对长城的修缮设置有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外,还特别强调长城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长城段落已经损毁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而国家文物局网站今年4月公布的相关批复也明确要求,长城保护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规定不可谓不严厉、不细致,可偏偏就有人对规定不当回事。回过头看,绥中此次的野长城“保护”工程,不仅修缮后的画面突兀奇怪,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被破坏,连游客在上面游玩行走,都似乎更加困难。这样的修缮结果,又怎么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呢?眼下,有几个问题需要追问:这个保护修缮的方案是如何出台的、有无充分征求和听取相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今后将如何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破坏式保护”的行为?须知,“破坏式保护”是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对此,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有清醒认识。今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因不依法履行职责、决策失误、失职渎职导致文物遭受破坏、失盗、失火并造成一定损失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且要“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文物保护,千条万缕,难度很大。但眼下最需要杜绝的,就是这种“花钱办错事”的“破坏性保护”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57e390cd8eaa214745315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一戈 发表于 2016-9-22 13:53
野蛮,无知,可恨。

人民日报评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既不任旧如旧也要避免改旧换新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9月22日报道,长城贴瓷砖,给黄河加栏杆,给珠峰修电梯,常用来形容不伦不类的闹剧。没想到,这令人痛心的一幕真的发生了。日前有媒体报道,曾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该修缮项目每一步都经过审批,“合理合法”。

是否合理合法,尚需求证,但这段长城已被毁容,不复昔日神韵,却已成事实。曾有网友感叹:在这里远眺,仿佛能看到古老战争的硝烟。而如今,长城变“长墙”,徒留一地尴尬。

文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但它和一般的艺术品不一样,历史价值是首要的。一段已有六七百年高龄的长城,极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老人,安静地打量这个时代。

它的独特气质,不是美不美可以简单涵盖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这段年久失修的长城,动个手术无妨,但决不能实行换头术,否则,还可称之长城吗?

一般而言,文物保护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遗存不被破坏,二是基本风貌整体保留。这两个方面都保护好了,文物才成其为文物。以往,我们对文物的冒犯,更多是把文物拆个烟消云散。如今,破坏性修复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几年前,辽宁省朝阳市云接寺清代壁画就惨遭“毒手”。相关人员对壁画改造后,画风大变,新绘画作颜色夸张,俗不可耐,被讥为“仙人变花大姐”。尽管事后相关部门被处理,但壁画原貌已不可寻。可见,若是对文物一知半解,仅凭满腔热情,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保护文物离不开专业知识,更要有敬畏之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作出批示,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对文物的真正致敬,不是按当代的价值标准和美学原则来调整它的模样,而是以现状保护为主,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适当修缮。

修旧如旧,之所以成为业界共识,就是因为文物所要传递的,恰恰是“旧”的文化历史遗产。基于发展的建设性破坏,和出于好心的破坏性修复,都与文物保护背道而驰。对文物筋骨的伤害,对文物气质的荼毒,后果是一样的。因此,面对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后人有必要保持足够的克制。著名古建筑专家、首倡修复中国古长城的著名学者罗哲文,曾回忆其师梁思成关于修复长城的一些观点,“古建筑维修要有古意,要‘整旧如旧’,不要全都换成新砖、新石,不要用洋灰;残断的地方,没有危险、不危及游人安全的就不必全修了,‘故垒斜阳’更觉有味儿”。

文物不只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符号,熔铸了深沉的家国情怀。然而,它是古人留给我们非常脆弱的馈赠。进一步健全法律保护,才能保障它们的生存权。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保护,让它们以本来面貌在历史中穿行,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既不任旧如旧,坐视它们雨打风吹去;也避免改旧换新,不做“自毁长城”的傻事,才能让文物自在地呼吸。保护好历史现场,才能传承文明,后世子孙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原题为《“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如此“修缮”为哪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骑行,滑板,爱好者的天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19:22 , Processed in 0.06073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