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3649
- 积分
- 271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25
注册时间2014-1-15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罘来德 于 2014-6-7 10:57 编辑
本文题目听上去象学术论文,其实只是介绍贾雅格,而且其中还夹带些许私货。不过,在介绍贾雅格之前,我必须先介绍赫德。若干年前,芝罘区在对烟台山近代建筑进行维修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块石碑。这些石碑大约高0.9米,宽0.4米,厚0.1米,为青石凿成,上面阴刻楷书“赫德总税务司地界”字样。这是英国人在烟台山跑马圈地留下的标记。
赫德何许人也?
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人,字鹭宾。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1863年-1911年)。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服务于中国海关,国人对他褒贬不一。
褒者如是说。赫德恪尽职守,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赫德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中国雇员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人民的“同胞”,是中国政府用来对付外国商人的外籍雇员。1885年6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驻华公使,他辞谢不就。洋人说他是清帝国的合伙人。赫德病故后,清政府追封他为太子太保。为了纪念赫德,北京,上海, 香港等地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赫德路。
贬者如是说。赫德把持清朝海关期间,海关进口税率一直保持在5%的水平。5%的进口税率使西方国家的工业品充斥中国市场,完全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赫德的海关,其实是在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和印度一样成为原料产地和英国工业品的市场。为了表彰赫德维护英国在华利益所做的贡献,英国政府多次封他爵位。
赫德还参与《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大清国主权丧失,他脱不了干系。建国以后,中国近代史学者大多将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界定为“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而赫德也被定性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更有甚者说赫德就象西方吸血鬼插在大清国身上最粗的一根吸血管,吸大清的血长达48年之久。
从边缘人的观点看,真理往往在两极之间,这与古代中国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赫德就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他被夹在大清与大英之间,大英是他的祖国,大清是他的雇主兼侨居国。完全向着大英,大清不会雇他;完全向着大清,大英子民会骂他“英奸”。事实上,《烟台条约》签定之前,赫德就陷入了空前的忠诚危机。
负责处理马嘉理亊件的英国公使威妥玛(Thomas Wade,1818/8/25-1895/7/31)主战,他想借此机会狠敲大清一笔竹杠。战端一开,各海关口岸恐怕都要停摆,赫德的事业就要落空,大清雇他就是为了圏钱,圏不到钱,他在总理衙门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马嘉理亊件的处理上,赫德的个人利益与大清的朝廷利益是一致的。他全力斡旋,力避开战。据说,为此他与威妥玛闹的很不愉快,多次争吵,最后一次,威妥玛在赫德家喝下一大杯雪利(Sherry, 一种高浓度白葡萄酒,酒精含量18-20%)后,拂袖而去,随后便有英国使团对赫德忠诚度的怀疑。
这次忠诚危机险些把赫德压垮,还好,他挺了过来,在他的努力之下,仗最终没有打起来。应该说,在大英枪口的威逼之下,《烟台条约》是无能的大清能订下的对自己最有利的城下之盟。李鸿章对此深有感触,《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到,“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事后,大清总理衙门对赫德更加依重,大英政府也不再怀疑他的忠诚。
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不认这壶酒钱,他们认为,《烟台条约》丧权辱国,赫德是列强的帮凶。英国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满意,他们本想,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结果,大炮没响,只有白银。他们称赫德为“清帝国的同伙”。在两拨民族主义者眼里,赫德里外不是人。
《烟台条约》签定之后,赫德对友人说,他与威妥玛之间的关系再也不是从前了。然而,人世间的亊有几件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对赫德的功过进行评价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介绍赫德是为了引出贾雅格。据说,赫德与贾雅格家族三代女人都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注意,八卦露头了。
2012年,一个退休的英国老人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赫德的朋友 - 贾家三代女人在中国》(封面见右图,正式译本书名可能有所不同),专述赫德在中国期间的情感经历,尤其是他与贾雅格家族三代女人亲密的友谊。 
这位退休的英国老人何许人也?
老人名叫玛丽.缇芬(Mary Tiffen, 1931 -),见左图,英国人,伦敦经济学院博士,从事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主要成就是对肯尼亚马查科斯地区环境恢复的研究。退休后,玛丽.缇芬的兴趣转向自己的家族史。 
2002年是她外祖父去世100周年,她到中国来拜谒了母亲的出生地与外祖父的葬身地,即山东芝罘,右图摄于烟台山东面海滨。十年后出了上书,书中有不少与烟台有关的内容。中山大学已经有人将此书译成中文,不久前,我在网上征询清末烟台街上大商号,与此有关,不少网友都助过手,我谢谢施过援手的朋友。
下图是玛丽.缇芬的外祖父的全家福,

从全家福中可以看出,她外祖父家女儿不少。实际上,她外祖母弗兰切丝(Frances Mary Fawcus, 1857-1929),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三男七女,有两个夭折,一男一女。这张全家福摄于1900年,长子已夭折。排序如下:
1.Edward Carrall 1878 - 1878, 男, 生于天津,死于天津。照片中没有。
2.Emily Carrall 1879 - 1964, 女, 生于天津,死于英国。后排左三。
3.Muriel Fawcus Carrall 1880 - , 女, 生于天津。后排左一。
4.Maude Carrall 1882 - 1949, 女, 生于天津。后排右一。
5.Kathleen Fawcus Carrall 1883 - , 女, 生于北京。中排左一。
6.Frances Carrall 1884 - 1902, 女, 生于中国,死于英国。后排右二。
7.Osmond Eric Carrall 1889 - , 男, 生于厦门。前排席地而坐者。
8.Edith Gwenoline Fawcus Carrall 1893 - 1981, 女, 生于芝罘,死于英国。中排右一。
9.Phyllis Carrall 1895 - 1902, 女, 生于福建,死于芝罘。中排右三。
10.James Carrall 1900 - , 男, 生于芝罘。中排左一怀抱者。
玛丽.缇芬的母亲(Edith Gwenoline Fawcus Carrall)排行老八,上图中排右一小女孩。全家福中的成年男子是玛丽.缇芬的外祖父贾雅格。
贾雅格何许人也?

贾雅格(James Wilcocks Carrall,1849/9/24-1902/5/5),英国人,见左图。
正式介绍贾雅格之前,先正其名。比贾雅格稍早一点,有一个被太平军杀死的美国传教士叫James L. Holmes,他的汉名叫花雅格,这就是说,雅格是清末国人对James的约定俗成译法。按现代翻译惯例,James应该译作詹母士,译成雅格似乎远了点。不过,查一下James的词源,我们发现,James来源于古法语中的Jaques (发音“让阿克”,“让”字的鼻腔音别出来,卷着舌头接上“阿克”,就是那个意思) ,Jaques来源于希伯来语中的Jacob。雅格应该是法语名Jaques的直接音译,然后转手加给对等的英语名James。如此说来,最早把James译成雅格的那个人应该是个有学问的人。
贾雅格与山东芝罘关系非同一般。山东省情资料库海关库,1862-1945年东海关税务司历任税务司一览表(http://www.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u4E1C%u6D77%u5173&K=a&A=52&rec=7&run=13)中有这样两行:
贾雅格(J. M. CARRALL),英,代理税务司 (1890/11/1-1893/3/22)
贾雅格(J. M. CARRALL),英,税务司 (1896/11/25-1902/5/5)
英文人名明显有误,但中文人名贾雅格没有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James Wilcocks Carrall。
贾雅格在清朝海关任职长达34年,最后升为东海关税务司(Commissioner of Customs in Chefoo),东海关有八年多时间实际上被他把持。他的经历细节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说说他的一个女儿。
茂德

全家福后排最右边的那个女孩叫Maude Carrall,在家中排行老四,左图是她20岁那年(1902)的近照。 Maude Carrall,也许有中文名字,但尚未见诸文字,我按老例给她起一个吧。按当今的翻译惯例,Hart应为“哈特”,清末翻译,讲究信达雅,于是有“赫德”。赫德者,大德也,按此例,Maude 可为“茂德”。茂德听起来不太象女人的名字,是吧? 将就吧,比起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夫人的中文名字“邦就烈”(Julia Brown Mateer),那可好多了。
茂德是个专业摄影師,据说茂德用的是柯达便携式相机(Kodak box camera)。柯达这个名字及柯达相机在1888年见诸市场,第一批商业胶卷到1889年才见诸市场,便携式相机开始流行还要到1900年。1902年2月,茂德从上海买回一部柯达相机,那年她20岁,这说明她是个赶时髦的潮女。
茂德留下大量照片,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海关近代史研究项目(http://www.bristol.ac.uk/history/customs/)对她的照片有专门收藏。中国历史照片(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项下,中国海关(Chinese Maritime Customs)照片一栏,编号为ca01 和ca02 的两组照片都是茂德的作品。网上流传的芝罘旧照有很多是出自她的纤手,贾雅格家族总算有人给芝罘留下点值得记忆的东西,当然,玛丽.缇芬的书会留下更多文字的东西。在东海关众多税务司中,贾雅格能留其名,要归功于他的几个女儿,茂德名列前茅。我对自己家乡一百多年前历史的视觉化了解也多亏有她留下的这些珍贵照片,本文就用了不少茂德作品,为此我甚至愿意多少原谅她父亲从芝罘刮走的海量银子。
贾雅格从芝罘刮走海量银子? 对,贾雅格是赫德的门生,代表大英帝国,把持东海关,从芝罘刮走海量银子。这亊需要从贾雅格家族的女人说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