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8613
- 积分
- 4764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95
注册时间2012-8-19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复社,明末文社。
明末清初的江南大儒陆世仪在《复社纪略》中记载:崇祯元年,周钟选社十三子文;二年,尹山大会;三年,金陵大会;五年,虎丘大会,张溥为盟主,合诸社为一,定名复社,刊国表社集行世。
复社以“兴复古学”为号召,故而得名。原为学术性社团,后逐渐发展为政治团体,涉入党争。南明灭亡后,复社部分成员坚持抗清,遂成为抗清组织,于顺治九年(1652年)被迫解散。
复社由全国十几个文学社团联合组成,其主要成员为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2255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其中在莱阳形成的山左朋大社和莱阳邑社是复社在北方的主要组成部分,登州府莱阳籍文士更是复社的主要力量。清进士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钞》对此有记:“吾乡之预斯盟者,共九十一人,而莱阳居三分之二,且又过焉。”由此可见,当时山左参加复社的人,以莱阳为最多。其中《复社姓氏传略》记载有五十六人,《复社纪略》记有一十八人,《莱阳县志》中“艺文·宋孝廉继澄传”记载有六十二人,《文化之旅》“山左大社”一文记有五十九人。整理归纳出参加复社登州府莱阳县人士共计六十九人(其中孙一脉实为沂州人,崔丹一说为平度人):
1、宋继澄(1594-1676),字澄岚,号渌溪,晚年隐居莱阳万柳村,又号万柳居士,自称海上病叟。明岁贡、临姚通判宋肖之孙;明万历己酉举人、书法名家、曾任汝宁同知的宋兆祥三子;明进士、南京鸿胪寺卿宋继登,明进士、长洲县知县宋继发之弟;明兵部尚书黄嘉善之孙婿。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被荐举为孝廉,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与其子宋琏倡导“海滨复社”。
幼年才智过人,淡薄利禄仕途,善古文词,文名震大江南北,学宗程朱,时称理学儒宗。明亡后即隐居海滨,三征不仕,教授生徒,讲学著书,隐然以复明志。设教于即墨之时,与即墨之黄姓、蓝姓诸望族之文人结诗社,朝夕吟咏。清康熙五年(1666年)受即墨“黄培文字狱”的株连,险遭不测,幸免于难。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墓在万柳村。
著有《诗经正义》、《四书正义》、《万柳文集》一卷、《丙戌集》十六卷。
2、赵士骥,字卓午,号黄泽,明天启元年辛酉科(1621年)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官至内阁中书舍人。
士骥“生而端凝,天性孝友,长博通经”,“甚负文誉,学亦淹博”,莱阳名士宋琼、宋玫、宋瑚、宋琏兄弟等皆出自其门下。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破临清,围攻莱阳,士骥与邑人工部右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应亨、知县张宏等出赀治守具。十六年(1643年)二月,莱阳城破,士骥、宋玫、应亨、张宏并死之。墓在莱阳城西五里马山埠,赠光禄寺少卿,祀乡贤祠。乾隆年间赠奉政大夫,礼部主事。
著有《春秋四传合解》、《文起楼文稿》二卷、《感喁集》。
3、左懋第(1601-1645),字仲及,号萝石,明南京刑部侍郎左之龙之子。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历官陕西韩城县令、户部给事中、太常侍卿、兵部左侍郎。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清军入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任左懋第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使与清政府谈判。十月,抵北京,清廷令其以附属国身份进见,遭左懋第拒绝。清廷又派人抢劫国书,左懋第左手捧国书大呼:“接国书的龙亭何在?”摄政王多尔衮无奈放其南归,多尔衮的家臣冯诠劝多尔衮勿要“放虎归山”,左懋第遂于十一月被追回押在太医院,他视死如归,在门上题写“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又悬苏武像以表忠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灭,左懋第闻言痛不欲生,题诗云:“峡圻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魂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清政府为劝降左懋第,设“太平宴”宴请,又派降将洪承畴、李建泰、其堂兄左懋泰来说降,均遭他痛斥。闰六月二十日,左懋第在菜市口被处以极刑,他向南朝拜,从容就义。乾隆间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贞建专祠。墓在莱阳城西北萝石顶。
著有《萝石山房集》四卷、《奏疏》一卷。
4、左懋泰(1597-1656),字大莱,号旦明。明贡生、曾任巩昌府同知、徽州知府的
左之祯之子。左懋第堂兄。明清之际其诗文称雄文坛,被誉为“天下文章之大家”。
明天启元年辛酉科(1621年)举人,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年)进士,授河南陈留祥符县知县,历官兵部主事、吏部员外郎。李自成陷北京,归降大顺,授兵政府左侍郎,镇守山海关。后又被迫降清,任原官,并消极对抗朝廷委派事物。康熙六年(1649年)为仇家所讦,与弟左懋绩、左懋晋及子侄左暐生、左昕生、左晓生、左昀生等举家百口流放盛京居铁岭戍所。顺治七年(1650年)与盛京、铁岭、尚阳堡等地的流人文士共创“冰天诗社”,懋泰工诗属文,在流人中威信很高,被尊称为“北里先生”、“塞外高松”。顺治十三年(1656年),因病去世。
著有《徂东集》一卷。
5、左良辅,字台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岁贡。左懋第从弟。
康熙《莱阳县志》卷八“人物·世贤”有传记:博学能文,知人善诱,性刚负气,凌轹时髦,试辄先人裒首者。教授生徒,尽竭心力。泰山嶽嶽,望惕包老。而引講弹艺,蔼若可亲。初训徒,展玠继授《经》,张重润得公余绪,皆十五列。学宫每试,师弟三人迭为首次,时人艳之严朴。子其人,卒成进士。公不褻赠官,至老,以明经赴试,入棘一十五次,卒不得捷。寿七十余终,惜高才终不售云。
著有《折桂梯引》。
6、左懋芬,字学海,明崇祯六年(1633年)岁贡。明进士、云南道监察御史左之宜长子。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掳掠山东,攻打莱阳,左懋芬与知县陈显际、教谕孙而振、典史马昕及诸乡绅宋玫、张载徵、张宏德、赵士骥、宋应亨等率众守城。十六年(1643年)二月六日,城破,俱死之。当时左氏一门三十七人殉难,其中左懋芬举家十七口及家中僮仆均投井死。
7、左懋桂,字天木,廪生。明举人、封奉训大夫、琢州知州左之似四子。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围莱阳,左懋桂与左氏七世左懋芬、左懋章等率众守南门。十六年(1643年)二月六日,城破被杀,左懋胤、左懋登、左懋德,八世左琈、左塐、左瑜、左宅人等同日殉难。
8、孙凤毛,字明仪,号紫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户部主事孙必大之子。明天启元年辛酉科(1621年)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官至南京御史。
孙凤毛性情直爽刚烈,崇祯十五年(1642年),疏发原宁武兵备钱天锡夤缘给事中杨枝起、廖国遴得密云巡抚之事,并弹劾内阁首辅陈演。就在崇祯帝责其如实陈奏之时,凤毛被毒酒致死。后凤毛之子诉冤指杨枝起、廖国遴设计酖杀之,两人及钱天锡并削职下狱。
9、崔丹,后改名子忠。字开予,号青蚓,又号道母。先世莱阳人,居京师,补顺天府学生员。
崔丹曾投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门下,通五经,工诗文,擅人物、仕女、肖像,师法顾恺之、陆探微、阎立本、吴道子等。所画人物面目奇古,用笔颤掣,线条细劲,格调高古,境界奇异。颇为时人所重,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崔子忠中年时即蜚声画坛,居京师, “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高冠草履,莳花养鱼,不知贫贱之可戚”。 “妻布衣疏裳,黾勉操作”,两个女儿“亦解诵读”。每当兴至,则欣然展纸挥毫,妻女“皆能点染设色”,一家四人“相与摩挲指示,共相娱悦”,“子忠益自重,有以金帛请者概不应也。”。崔子忠为人孤高,自甘清贫,景慕和效法的是那些超然尘世之外的古代高人雅士。“当时贵人多折官位与之交,崔皆逃避不顾”。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陷京师,崔子忠与妻子匿居土室中匿不出遂饿而死。
10、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祖居莱阳溪聚村,后迁城里。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明天启进士、历任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明末抗清英雄宋应亨三子。
宋琬自幼聪敏好学,才华出众,应试县、府、道皆名列榜首。明崇祯八年(1635年)以高材充拔贡入京深造,与父宋应亨、兄宋璜,名噪京华。清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亚魁,翌年中进士,授户部河南司主事。后升调吏部稽勋司主事。其廉洁奉公,办事精明。顺治七年(1650年)遭逆仆构陷入狱,顺治八年(1651年)夏日出狱。出狱后官复原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出任陇西右道佥事,不久秦州地震,民不聊生,“出家财,自莱阳邮至以恤其灾”。因其救灾有功,“钦赐蟒服加一级,优升永平副使,管军饷”。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宋琬调任左参政之职,兼分守绍兴。次年春,遭族子宋奕炳诬告与义军首领于七通谋,被下诏入狱。两年后,清廷以“穷治无迹,证虚不当坐”,将其释放,漂泊江南。康熙十一年(1672年),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再次被清廷启用,授四川按察使。翌年,宋琬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占领成都,妻儿落入叛军之手,忧愤成疾,病死京都馆舍,一代诗宗殒落。墓在莱阳西古城村北。而其妻儿直到五年后才辗转流离,重返家园。其小女流落昆明为娼。
宋琬诗在清初颇有名,早年在京时,与给事中严沆、部郎施闰章、丁澎等人经常唱和,名满京师,时有“燕台七子”之称。又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 宋琬一生著述很多,诗1333首,词165首,文223篇,赋2篇、剧本一个,均收在《安雅堂集》十六卷里。另著有《秦州纪异》一卷、《治蜀条例》一卷。
11、宋璜(1606-1657),字玉仲,号召石,又号答昊。明天启进士,历任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明末抗清英雄宋应亨次子。宋琬仲兄。莱阳溪聚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十三年(1640年)进士。敕封文林郎,历官山西高平县知县,浙江杭州府推官,同考试官,兵部职方司主事。清授顺天府推官。
宋璜少负奇气,磊落不羁,文武双全,威望岳岳,铁面无私,人不敢犯且好打抱不平。因在家中排行老二,被外界族戏称"宋二阎王"。授杭州推官后,杭悴邑篆有墨称,夜怀兼金为饷,公正色拒之。壬午分校得士七人,皆名下士富贾。某兄弟相仇讼三十年不决,公以一械共关之,人各一手,语吏曰:匝月后方破械讯之。两人者卧起便溺昼夜与居,越三日,诣公悔罪。公晓之曰:兄弟犹手足也,吾今为而联之,两人叩头出血流涕而去,遂和好如初。丙戍北闱乡试,公适司理京府通州,士杨、士阶、士试兄弟三人,同号舍京兆疑其有私题,泰褫革付,公讯鞠鞫。曰:此恒事耳,力白其无他。赵公不悦,公执愈坚,三人卒无事,后皆进士,高第为显官。公伉直刚毅,不肯少挫,与人交片言相许,不惜倾身以之。少有不合,虽贵势必谢绝之。以故与世寡偕,郁郁不得志而殉。
宋璜文采出众,在京时,与父宋应亨、弟宋琬名噪京华。著有《洮湖盟鸥馆诗抄》。
12、宋瑚,字夏玉,号柳村。宋继澄长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举人。妻左清娥,为明贡生、扬州府海运同知左懋赏长女,著有《雅思吟》。
宋瑚,通五经,著有《圭璧堂集》。墓在望石山侧。
13、宋琏(1615-1694),字殷玉,号晓园,又号林寺。宋继澄次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
宋琏极具民族气节,与其父宋继澄同为复社中坚,自始自终侍父隐居。明亡后,陪父东走宁海,逾昆仑山,栖住泊子庄,最后隐居万柳村,晨昏之暇,肆力于古,征辟不就,终老田园。葬于万柳村北五里。
宋琏幼而颖敏,精诗古文,能传父学,亦负文誉,与族兄宋琬少年共笔砚,与世交董樵、赵士喆相唱和,名重一时。著有《诗经正义文》、《四书正义文》、《晓园集》。
14、宋琮(1597-1637),字宗玉,号五河。明进士、南京鸿胪寺卿宋继登长子,宋继澄之侄,宋珵、宋玫胞兄。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授河南祥符县知县,再补南直隶金坛县知县。
宋琮,博学能文,与父宋继登、弟宋玫、族弟宋琏、宋琬等在诗歌文学方面成就突出,为世所推重。被誉为“比之三苏、二陆云”,“远近风从,颇极一时之盛”。清人张熙在宋琬墓志中谓:“方明万历之际,士子皆习为轻靡庸腐之文以取科第,独公族兄五河琮、九青玫,能为文幽峭奇险、拔地特起,与浙人翁鸿业齐名,相继取甲科,天下谓之‘翁宋’。
著有《五河残稿》一卷、《葡子草拾遗》一卷。墓在莱阳城西八里柏林庄东北。
15、宋珵,字呈玉,明进士、南京鸿胪寺卿宋继登次子,宋继澄之侄。
崇祯元年(1628年)恩荫贡生,未仕卒。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