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2

[地理风物] 崆峒岛灯塔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6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作者:宋立鹏


崆峒岛灯塔是我国北方沿海第一座西式灯塔,她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海关船钞股成立之前,曾经安装过国内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套头等凹面镜反射灯器,使其在中国近代灯塔发展史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001526c72957t31pvf9ar9.jpeg

崆峒岛灯塔(1930年代)

说起崆峒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崆峒派,大约是由于拜金庸老先生所赐,崆峒派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有此联想,也实在可以理解。但此崆峒并非彼崆峒。孕育崆峒派的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而崆峒岛不过是烟台芝罘湾海域外一连串小岛的统称,有时也特指其中面积最大的主岛。

元朝时期,崆峒岛就是南粮北调的漕船用于避风、停泊、修理和补给的一处场所。崆峒岛名字的由来,根据早年的文献记载,清朝雍正年间,附近大陆沿海的前七夼、清泉寨等村的八户人家迁居此岛,始称“八家岛”,后改名“空洞岛”,最终确名“崆峒岛”,村庄也定名为“崆峒岛村”。但根据明朝焦希程编纂的《宁海州志》,其中就有“车厢岛、崆峒岛俱在州北海内五十里”的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就已经有崆峒岛的名称了。“崆峒”一词首见于《尔雅释地》“北戴斗极为崆峒”,意思是北斗星和北极星下面正对着的地方为崆峒。西有崆峒山,东有崆峒岛,古人以“崆峒”一词为这一串小岛屿命名,寓意颇深。


001527kofmgr9mbp8s3blm.jpeg

崆峒岛灯塔(1930年代)


至于崆峒岛灯塔的由来,还要从烟台开埠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山东地区开放登州(今蓬莱)为通商口岸。1861年2月,由英国驻华公使选派,准备担任英国驻登州领事的马礼逊从天津来到登州,经过考察,发现登州港此前只是作为军事港口,港小水浅,而且避风条件不好,不适于建设现代港口,马礼逊遂要求到烟台去考察。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隔海与辽东半岛相对,港湾呈U形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岛在海湾的东北部,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芝罘岛则犹如巨大的灵芝横卧北部,形成港湾的主要屏障。马礼逊经过考察后认为,烟台相比登州更适合建设大型港口,于是英国决定将开埠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并得到了清政府的许可。经过筹备,烟台于1861年8月22日宣告开埠,并在烟台设置了东海关,又称“芝罘海关”,“山东沿海包括青岛在内的大小12个港口均归其管辖”。清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登莱青道从莱州移驻烟台,崇芳为首任登莱青道道台兼任东海关监督。但是,由于崇芳不善洋务,在办理烟台山租地的问题上与法国等列强引发争执,清政府总理衙门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崇芳免职,并于清同治元年十二月(1863年1月)派天津知府潘霨接任登莱青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


潘霨(1826—1894)江苏吴县人,熟悉洋务,善于同洋人打交道,被评价为“仁柔多智”。潘霨任职登莱青道5年间,锐意革新,又较好地处理了与列强的关系,在口岸管理、城市建设、安定百姓等方面都有不俗建树,是为烟台开埠后城市发展作出奠基性贡献的人物。同治七年(1868年),潘霨擢升山东盐运使兼署按察使,离开烟台。


潘霨上任后,赫德派来的英国人汉南也来到烟台筹办东海关。汉南首先协助潘霨对口岸管理进行整顿。他们经过会商,制订《烟台口东海关章程》和《船只进口章程》,于同治二年正月(1863年3月)正式公布。这两个章程的出台,改变了以往港口管理混乱无序的状况。烟台这座城市的发展,无疑是依港口而兴盛。辟为开放口岸之初,这里只是一个天然码头,装卸货物方式极为原始。随着口岸贸易量的增多,迫切需要修筑大型码头,但因资金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码头建设一直被搁置。直到同治四年(1865),根据东海关的呈报,总税务司赫德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山东巡抚阎敬铭会商,上奏清廷允准,在烟台山西侧开始建造东海关公署、专用码头及附属设施,并于次年竣工,海关码头也成为烟台港靠泊能力最大,条件最好的码头。海关码头建成的当年,为了为进出港船舶提供导助航服务,潘霨又倡议在崆峒岛上设置一座灯塔,并主持筹款和修建,但因其直接管理下的常关税收连年支应军饷,结余无几,修建资金不足,工程时断时续。最终在赫德的关照下,安排时任东海关税务司的卢逊接手,并由东海关出资,聘请英国传教士福莱尔(Fuller)设计并最终督造完成,总造价约2700英镑。灯塔于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七日(1867年5月1日)正式建成发光,并以卢逊的名字命名,故称“卢逊灯塔”,也称“烟台灯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烟台本埠的烟台山灯塔建成后,遂改称“崆峒岛灯塔”,以示区别。


根据1867年3月16日赫德向总理衙门提交的《沿海灯标之节略》中记载“芝罘:周围地势便于设置标志,作为常规管理,以保障港口安全之需......,已为港外一岛屿完成首批灯标定制。”


从目前留存下来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上,能够清晰地看出崆峒岛灯塔的造型和结构。塔身整体呈圆锥台形,塔基底座为圆形,采用九层花岗岩石条砌筑,高度约3米,直径约5米,自下而上收分,非常有敦实感。底座外墙粉刷为红色,大门南向,门额镌刻有建造年代“同治五年立AD1866”字样。塔身高约7米,砖砌结构,外墙分别粉刷白色和红色;顶层为灯笼,灯笼外圈设有眺望平台及护栏,粉刷白色,整个塔体通高13.72米,红白相间横带涂色。 在民国二十六年元月(1937年2月)出版的《烟台概览》中,收录有一篇蓬莱仲绍文先生的《甲戌夏日崆峒岛纪游诗》,其中提到崆峒岛灯塔共五层,结合目前保留下来的塔基底座结构,我推测当时崆峒岛灯塔内部没有像传统灯塔那样的中心柱,因此也就没有常见的围绕中心柱盘旋而上的旋转爬梯,很有很有可能采用了类似于中国古代宝塔内部的楼梯设计,在塔体内部设置了四层木隔层,每层之间用木梯相连,因此给人以五层的印象。


001527pg00sjpspyfokhf7.jpeg

崆峒岛灯塔(2024年)


崆峒岛灯塔最初安装的灯器为凹面反射定光灯。该型灯器是由22盏阿尔冈灯头和镀银的反光凹面镜组成。向着外海的一侧,也就是北侧和东侧布置了14盏阿尔冈灯和直径21英寸的反光镜,向着港口和陆地的一侧,也就是南侧和西侧,布置了8盏阿尔冈灯和直径12英寸的反光镜。灯光为白色,定光,最远射程估计应该在10海里左右。这种类型的灯器在十九世纪中叶欧美国家的灯塔中广泛使用,但在中国沿海使用极少,《中国沿海灯塔志中》只提到厦门港外的大胆岛灯塔曾经安装使用过该类型灯器。


001527te222kd1hezrszdd.jpeg

凹面反射灯器效果图


自十九世纪70年代海关开始在中国沿海大规模规划建设灯塔之后,便不再采购该型灯器,转而引进菲涅尔透镜灯器。根据记载,崆峒岛灯塔的这套凹面镜反射定光灯器使用时间甚长,足足近40年,直到1905年才换装成法国巴比埃公司所产的新式水银浮槽三等旋转灯器,并于当年十月初五正式发光。根据目前不甚清楚的老照片中灯器的形状,以及当时灯塔的灯质猜测,这很可能是一座非常特殊的,与遮浪角灯塔类似的双面三牛眼透镜灯器。


001528e7o6s09iczo8proq.jpeg
双面三牛眼透镜灯器

崆峒岛灯塔是船钞股成立之前,海关参与建设的为数不多的几座灯塔之一。当时,作为总税务司的赫德,虽然囿于船钞积累有限,尚未开始有组织的规划和建设沿海灯塔,但对于各开埠口岸组织修建灯塔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崆峒岛灯塔的设计是较为专业的,专门聘请了英国人福莱尔进行设计建造,此人当时在烟台还经营着一家建筑行。崆峒岛灯塔的造型在我国沿海灯塔中独一无二,对于研究海关灯塔早期历史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


崆峒岛灯塔的建成,在当时算是一个大事件,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清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登州府同知的雷树枚为蓬莱港倡建灯塔,在其所作的《蓬莱阁灯楼记》中提到,“登州海口林立,近年潘伟如(潘霨)廉访督税东海关,建灯楼于福山烟台及宁海崆峒岛,商人咸颂其德。郡城蓬莱阁,据丹崖山上,北与大小竹岛及长山庙岛遥遥对峙,为南北商船必经之路。每逢阴雨之夜,云雾渺茫,沙线莫辨,情惧夫误入迷津者之失所向往也。余于同治七年分守来郡,即拟建灯亭以利商舶……垂诸久远,永无废堕,庶几明光所在,帆樯宵渡可无迷途之虞,未敢云便民也。亦分守是邦者,聊尽吾心云尔。”由此可见,雷树枚正是看到了崆峒岛灯塔对于保障船舶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作用,才倡议为蓬莱港设置灯塔的,普照楼也才因此得以建造。


001528mta995wacs2waesy.jpeg
从灯塔上俯视崆峒岛(1905年)

崆峒岛灯塔建成后,由于当时海关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灯塔值守体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东海关的外籍职员们轮流上岛值守,每班一个月到三个月,直到船钞股成立后,海关才开始选派正式的灯塔管理员值守。1871年3月21日赫德在写给总理衙门的《有关使用中国政府征自外洋船舶之船钞之节略》中,详细汇报了船钞使用情况,其中关于芝罘一节,也就是崆峒岛灯塔,提到了该灯塔设头等值事和副值事各一名,月薪分别为75和40两关平银,华班苦力等月薪共计25两关平银,根据当时华籍职员的薪水情况,这大约是3-4个人的月薪。


由于崆峒岛距离大陆不足10公里,同时岛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渔村,因此生活条件远较当时的其他灯塔要好得多。再加上每年夏天,英法德美等列强的海军都要到烟台避暑,船员水手们都喜欢到崆峒岛上游览,灯塔也成为到此一游的必选地,通常热闹非凡,灯塔上管理员们几乎感受不到其他灯塔上所谓的孤独寂寞,因此崆峒岛也成为他们眼里的“香饽饽”,据说当时竞争的非常厉害,只有“幸运儿”才能调到这里工作。


烟台自开埠之后,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在长达近50年的时间里,一直被英法德美等欧美列强的亚洲舰队作为消暑度假的地方,每到夏天,列强舰队就开进芝罘湾。崆峒岛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成为各国水兵和侨居烟台的外国人非常喜欢的度假地,留下了很多老照片,清末的德国商行哈利洋行甚至还发行了一套崆峒岛风景的专题明信片。崆峒岛灯塔作为岛上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挺拔的身姿出现在很多照片中,也得以让我们见到她100多年前的模样。


001528tfx9xqnsxe3ibfkz.jpeg

崆峒岛灯塔(1905年)


从早期的照片和明信片上看,灯塔园区内除了灯塔,还有三栋较大的建筑,基本上都属于比较传统的胶东民居样式。三栋建筑均位于灯塔所在的小山坡下,面南背北,呈一字排开。中间的那栋体量最大,面阔五大间,砖木结构,庑顶,并建有9根木制立柱支撑的外门廊,当年应该为福莱尔和外籍灯塔职员的宿舍。1992年,这栋建筑与老灯塔底座一起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靠西边的一栋房子,面阔小三间,硬山脊,屋顶覆传统小灰瓦,门口南向,并探出约一米多见方,上面建有东西两面坡的硬山脊,这种门口做法在胶东地区较为罕见,略带西式风格。


001529wrpzaxxpzrpdudtg.jpeg
崆峒岛灯塔原油机房(2024年)

屋檐下安装有雨水收集系统,门前建有地下水窖,至今仍在使用,估计当年应该是作为厨房使用。这栋建筑如今依然保存良好,作为油机房,里面安装有为灯塔供电用的备用发电机组。最东边那栋建筑,面阔大三间,为比较传统的胶东民居,没有什么特色,估计应该是当时华籍灯塔职员或者是洋籍灯塔管理员雇佣的华籍佣人所居住的,如今这栋建筑已不存,损毁年代不详。除了这三栋较大建筑,园区内还有几处小型建筑,从位置和形状上看估计应该是油库、储藏室等,但大都没有保留下来。只有最东边的一间小房子保留了下来,被称为“小庙”,据说是当年用来供奉龙王爷和海神娘娘的小神庙。


001529wblcg1g1j0ejvbcg.jpeg

崆峒岛灯塔东侧的小神庙(2024年)


崆峒岛灯塔作为北方沿海第一座现代灯塔,自建成后,在功能定位上一直不够明确,还曾经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根据史料记载,卢逊离任后,作为他的继任者,新的东海关税务司雷德和船钞股都认为,当时选择在崆峒岛设置灯塔是不合适的,因为无法为进出烟台港的船只提供明确的指引。1875年,东海关更是以崆峒岛灯塔管理不善,设备陈旧,消耗巨大为由,建议废弃崆峒岛灯塔,并建议在芝罘东角,也就是现今小山子灯桩的位置新建一座灯塔。


这场争论最后传到了赫德的耳朵里。由于崆峒岛灯塔本身就是在赫德的支持下修建完成的,他自然不能否定自己当初的决策,于是解释说,崆峒岛灯塔不但是烟台港的港口灯塔,同时还是干线灯塔,要为航经烟台海域的过路船只提供助航,作用非常重要,因此不但不能废弃,还要提高效能。烟台港可以通过在港区内设置灯桩,浮标等小型助航设置,为进出港船只提供指引。赫德用其对灯塔作用的深刻理解,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崆峒岛灯塔也得以继续运行。但东海关和船钞股对崆峒岛灯塔不够积极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其技术改进的速度,直到30年后才对老式灯器进行更换升级。


001531boj2cc31jolxt5ok.jpeg

东海关设置的崆峒岛灯塔地界界碑


崆峒岛灯塔的平静岁月,从1867年建成后,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8月24日,我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烟台市,史称“烟台第一次解放”。由于烟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10月17日,国民党纠集1700多原伪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号称“山东保安第三十七旅”,分乘十几艘船艇从塘沽来到烟台,占领了崆峒岛,并企图以崆峒岛为依托伺机进犯烟台。他们以武装船艇控制烟台港东西航道,拦截过往船只,抢掠财物,并野蛮杀害我军官兵和渔民商户,严重威胁到烟台安全。为了保卫烟台,为民除害,八路军决定武装收复崆峒岛,并很快组织了1200余人的参战部队。10月29日凌晨,参战部队向崆峒岛进发,岛上的敌军依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负隅抵抗。八路军参战部队经过激烈战斗,攻克了望鱼台等高地,继而一举夺取灯塔。经过8小时激战,到次日上午10时战斗结束,小部敌军遁逃,大部被歼,我军一战收复崆峒岛。战斗中,由于灯塔占据岛上制高点,八路军在攻击时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于得水副司令等指战员专门在崆峒岛灯塔下合影留念,这也成为崆峒岛灯塔在世上的最后留影。


001531mf8f94n8ig78zaaa.jpeg

曹漫之、于得水、常勇(前排自左至右)攻克崆峒岛合影(1945年10月29日)


烟台解放后,烟台抗日民主政府派员接管东海关。东海关摆脱列强控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旧中国海关接收过来的第一个人民海关。新海关还相继接收了港口管理、灯塔航标等各项业务,由于八路军在烟台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接收工作比较顺利,根据记载,当时接收的旧海关69名中外籍旧职员和111名勤杂人员中,除了4名俄籍灯塔职员表示要辞职回国外,其他人员基本上都留了下来,并在原岗位上各司其职,崆峒岛灯塔的运行也未受影响。


1947年10月1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烟台,我党政府机关和军队有计划地撤离市区和崆峒岛,转入周边坚持斗争。撤退中,灯塔的砖砌塔身被炸毁,仅余最下面的石砌基座。国民党军占据烟台后,对崆峒岛灯塔进行了恢复,在残存的基座上加装了一座高13.72米,涂红白相间色的铁架桅杆,装有一座五等旋转透镜灯器,恢复了灯塔发光。随着时局的变化,驻守烟台的国民党军随后或被调离,或主动撤退,1948年10月15日,我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再次占领烟台,烟台宣告二次解放。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海军接管了崆峒岛灯塔,1955年在原址新建了一座7.6米高的灰色铁架灯桩。1974年,又将铁架拆除,仍利用原有基座,重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砖砌结构灯塔,但塔身较老塔纤细,高度也矮一些,不复当年老灯塔的风貌和神韵。1997年,在灯塔原址东约30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高18米的白色砖混结构新塔。经过了整整130年,崆峒岛灯塔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换代重生。


001531vcaahqaknalhvn3h.jpeg

崆峒岛灯塔附属建筑及新建灯塔(2024年)


崆峒岛灯塔院内栽种有一大片冬青,还有几株老石榴树,相传为民国时期从烟台山上移植过去的,如今树龄已逾百年,虬枝横斜,郁郁葱葱,很为灯塔增色。前段时间看到一篇硕士论文,探讨在崆峒岛上建设灯塔文化主题公园的可行性,说明其作为烟台开埠的标志性建筑和崆峒岛的地理文化坐标,还是很受公众关注的。目前崆峒岛正在进行整体文旅开发,这也许是老灯塔历史风貌恢复的难得契机,只是不知道那墩160年的老基座,还能否撑得起她再一次的“涅槃重生”!


图片提供:宋立鹏


本文转自【文会研学社公众号】





发表于 2024-12-26 0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场讲座因事未能去听,收藏了山人转发的音频也还没听,终于看到文字版,谢谢老前!关于灯塔的前生后世资料好翔实,给胖子点赞👍👍作为北方的第一座西式灯塔本身,应该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吧?赫德、福莱尔、卢逊的日记啥的,希望看到胖子猜测的资料佐证。

点评

下期讲座去听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1 23: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兰 发表于 2024-12-26 04:19
那场讲座因事未能去听,收藏了山人转发的音频也还没听,终于看到文字版,谢谢老前!关于灯塔的前生后世资料 ...

下期讲座去听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22 15:40 , Processed in 0.0596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