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谭鸿鑫老人在《老烟台影览》中,满怀深情的对毓璜顶和玉皇庙进行过回忆和描述:“毓璜顶原名‘玉皇顶’,老烟台人也称西山、玉山、奇山、神山,座落于市区中心,海拔72米,占地为892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1982年辟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毓璜顶公园东大门,沿蜿蜒的青石路而登,举目仰望,首先耸立眼前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玲珑剔透的石木碑坊,正中上方横扁由山东省登莱青兵备道署第四任道台,福建省闽县龚易图题书“小蓬莱”3个盈尺石刻大字。牌坊两侧正面石柱题刻“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的楹联……
小蓬莱石坊西向正中横扁由烟台“八大书法家”之一的奇山所人刘风镳题书石刻“仙山缥缈”4个大字。在石坊北侧立有一石碑,上书刻“神山壮色”4个大字,突出了毓璜顶的精华气势……
玉皇庙是毓璜顶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元朝,初时只建有3间庙殿,明初进行扩建,1893又年大规模重修扩建。玉皇庙是由戏楼、山门、钟鼓楼、正殿、后殿、两厢等组成的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共30余间的大型古朴北方庙宇。
图4 毓璜顶玉皇庙 图片来源网络
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画栋雕梁叠木挑檐,匠艺巧特雕工精美。山门中高两边低,东边门题书“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琮璞玉山自生辉”,上扁书“毓璜顶”3个大字。西边门题书“古柏苍松寰中万家,清风明月世外光华”,上扁书“豁然开朗”4个大字。
图5 大修后,毓璜顶玉皇庙“雨起” 和“应霜”悬挂的位置颠倒了
山门两边建造钟鼓楼,东题“雨起、西题“应霜”。从璜顶碑记中可得知,原名玉皇顶因称呼不妥,为避玉皇大帝怒讳,于1893年由奇山所雅士刘次垣提议,取“实为菁华之气所钟毓”之意,更名“毓璜顶”。
其实,上图中所示的红框部分,清末民初时也有两块石碑立在此处,从老照片中,我们依稀可以辨认出,左侧的石碑上刻有“永奠罡峦”四个大字,右侧的石碑上刻有“化洽山陬”四个大字。特写此文,来解读一下这两块石碑。
将老照片放大,我们可以发现,两块石碑各刻有四个大字,经辨认分别是:“永奠罡峦”和“化洽山陬”。
左侧刻有“永奠罡峦”的石碑留存至今,存放于玉皇庙西侧的碑廊之中。此碑我们称之为“永奠罡峦”县正堂康示碑。碑身高158公分,宽65公分,汉白玉材质,碑首局部破碎,碑身中部断裂,后修复,有明显裂痕。
碑身正面刻有“永奠罡峦”四个大字,隶书,竖书。奠字义为“定、建 立”。“罡”字同“冈” ,义为山脊,山梁, 例如,“罡峦起伏”。“永奠罡峦”,可理解为冈峦永定。碑身反面,额首 “正堂示”,粗楷,横书,由右至左。碑文楷体,竖书,由右至左,共230字。后面详叙。
我们可以看到碑身右下方刻有“福山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四次康”的字样。“县正堂康”是指时任福山知县康鸿逵,其生卒年不详,贵州贵筑人。(贵筑,旧县名,在贵州省中部。清置县,为贵阳府治,1957年并入贵阳市。)
光绪十四年(1888年),始任福山知县。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鸿逵聘请监察御史牟荫乔、翰林院编修王懿荣、谢隽杭、工部虞衡司主事于宗潼等四位福山籍京官,重修福山县志。
光绪二十年(1894年),康鸿逵复任福山知县。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查其受贿贪墨事宜,结果“福山县知县康鸿逵、既据查明。尚无受贿含混情事。即著毋庸置议。”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任山东巡抚周馥考核属吏,康鸿逵作为黄县知县听断不明,捕务废弛,著即行革职。
“加五级记录四次”,这是清朝的议叙制度,分为记录、加级两种。最低奖赏叫记录一次,依次记录三次或者三次以上者,合为加一级。然后是加一级记录一次、二次,加二级记录一次,二次等。清朝政府规定,对官员的降调处罚,一般与他们原先得到的记录、加级奖励挂钩,二者可以互为抵消。
碑文全文如上图所示,大致的意思是:烟台奇山所、上夼西南村、东庄、西河海洋诸村庄的首事状告烟台大桥沟等处凿山取石,有伤龙脉,恳请政府予以禁止开采。经福山知县康鸿逵亲诣勘明,认为烟台之大桥沟、大口岭等处山北凿石处确实是奇山所诸村的风脉攸关之处,因此决定南山山北应禁止采石至大桥沟、大口岭等处山沟。南山山南无关来龙地脉的地方尚可开采。特此公示,告知于奇山所附近的居民并外来工匠人等。以后如有造房屋,可以在大桥沟、大口岭山南无关来龙处所开采石块。至大桥沟、大口岭山北等处有关来脉一律禁止采石。若有违反,一经查出或被告发,必定从严追究法办。
通过碑文,我们大致明白由于奇山所附近居民造房,过度在南山北坡大桥沟、大口岭一带开凿取石,被认为是破坏了烟台的风水龙脉,引发了民事纠纷。经过康知县现场勘明,并就此判定凿山取石确有毁脉之举,因此判决禁止继续在原有之处继续采伐,并明确了可以凿石取材的区域范围。但碑文中的“大桥沟”、“大口岭”今在何处,查阅资料也无从得知,猜测是否为上夼、南山公园附近?恳请方家指正。
那么,此碑为何要立在毓璜顶玉皇庙门外呢?张星坡先生在《烟台奇山所往昔忆》一文中曾写道:“奇山所城区划分为四个团体组织村,即东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各村选一会首管理事务。随着人口的增多,自明末至清初,城周围附近又先后建立起大海阳、中海阳、小海阳、仓浦村、世和村、西南村、上夼、所东庄和西南关等村庄。为了联络团结,解决一些各村自身难处的问题,组成十三村民众团体,会址设于玉皇顶(后改称毓璜顶)上的玉皇庙内。团体的基金,按各村户的地亩数募集(侨户例外),基金存于洪泰号。各村如需开支,需报请会首批,年终张榜公布。会首由各村会首轮流值年。我曾代理过一届会首。”
通过上文,我们明白当时的玉皇庙便是所城里十三村民众团体会址所在地,所以,涉及十三村的“正堂示”,烟台奇山社工会自然要刻碑并立在此处,以奠罡峦。“永奠罡峦”立碑的时间为“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五日”,即公元1895年9月19日。当时的时代背景是: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甲午战役中,日本军舰侵入蓬莱海域共有四次。据说1895年1月26日,正月初一那次入侵,日舰的炮弹击中了蓬莱阁主阁后墙壁“海不扬波”刻石上的“不”字。
1895年4月17日,为了结束甲午战争,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讲和条约,日方称《日清讲和条约》。由于条约是在日本马关签订的,所以习惯又称为《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字最后一款约定20天后的5月8日在烟台换约。5月8日当晚10点,伍廷芳奉旨在烟台换约,《马关条约》正式生效。5月10日,日本天皇以敕令公布了《马关条约》。5月11日,清政府明发朱谕,宣示批准条约的苦衷,留下一篇国耻史上的沉痛文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舰船炮轰蓬莱,伤残士兵败退烟台,日舰在烟台东西炮台海外来回游弋。本求海不扬波,结果惊涛骇浪,官绅百姓怎能不认为是烟台的龙脉受了影响,坏了风水?官绅百姓怎能不祈祷玉皇庙能护佑烟台,罡峦永奠?
“永奠罡峦碑”的右侧石碑,上面刻有“化洽山陬”四个大字。由于石碑损毁,下落不明,我们无从考证石碑是否也是“正堂示碑”,进而也无法考证立碑的缘由、背景和时间了。因此,也只能解读一下“化洽山陬”四字的含义了。化洽之意为:教化普沾。唐代刘商的《金井歌》里曾写道:“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精。”陬,音“zou”。山陬,基本的解释为山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明代高道素《上元赋》:“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热之喧填。”清代李渔《意中缘·赴任》:“料想那皇都,定不比山陬小邑。”可见,原来的烟台(或芝罘),实乃福山县城一山陬之处。
烟台的乡贤官绅喜用一个“化”字,《说文》中讲“化,教行也”,“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烟台本地处山陬海隅,民智钝化,全真教的发源地,深受儒、释、道的教化与影响。十九世纪中后叶逐步发展成为外向型贸易城市,西方列强诸国也来此宣化传教、通商贸易。烟台的新兴,也吸引了省内周边县城商贾百姓来此经商发展,因此逐渐发展成为文明、文化、人口多元化融合的移民城市。
奇山所城的西门也被命名为“宣化”门,取“宣扬德政,教化四方”之意,老子出函谷关,便也是一路西向,教化西方。出宣化门西行,便可直通毓璜顶,到达玉皇庙。玉皇庙立“化洽山陬”碑,可见烟台的先贤官绅国人与洋人,坐地户与外来户皆可化洽。曲拯民先生曾撰文回忆到,依二十年代而言,外省、外县来烟台就业与经营的为数至多。湖北人开理发店,江浙人工作于邮电局、银行、保险业,天津人开清真馆和包子铺,鲁西人开绸缎庄(例如瑞蚨祥和谦祥益),莱阳人专门木、石、瓦匠与包工,栖霞人的山地运输、生产花边兼出口业,福山、牟平人的布匹绸缎与饭馆业……
曲先生还回忆到,烟台人的民风淳朴,守信用及社会安定的状态见于战前(抗战)一年三节“招帐”的风气。所谓“招账”,即在附近商店购买日常物品,说明系何人何家所买,没发票,也不必签收,到了节前(端午、仲秋、新年)商店的伙计手拿摺子,登门照读后主顾即依所报总价清付不误。“烟台市招账之风已充分说明其民心与社会的状态,此风俗习惯为中国他地所无,走遍全世界也未必能找到类同的例子。”老辈烟台人的淳朴民风传承至今,令很多外地人赞不绝口……
总之,讲述了曾竖立于玉皇庙门外的这两块石碑后,我们以后再游览毓璜顶时,不仅要记住毓璜顶的“神山壮色”,更要记住我们的先辈希望毓璜顶能够护佑烟台,“永奠罡峦”并“化洽山陬”,正如游蓬莱阁要记住“海不扬波”,游东炮台要记住“表海风雄”一样。景在身外,义在心内……
我也想以后再描写家乡烟台时,便可以这样开头:烟台,虽处山陬海隅,但人杰地灵,民风淳朴……
幼儿园老师带领我春游毓璜顶
参考文献: 1.《烟台奇山所往昔忆》,张星坡,《烟台市文史资料(第二辑)》,1983年09月。 2.《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358卷,526卷。 3.《毓璜顶小蓬莱的八百年》,寒夷术,微信公众号:茶馆喝酒,2018年04月10日。 4.《烟台旧事—曲拯民回忆录》,曲拯民著,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2006年06月。 5.《老烟台影览》,谭鸿鑫著,烟台市信息印刷厂,1996年10月。
朝阳街几多宦海浮沉,烟台山笑瞰风疾浪湧。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中财智略」公众号,搜索「zhongcaizhilue」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