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国务院批准,烟台等14个沿海城市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开放城市的重要标志是要有机场。不久,烟台向国家申报在蓬莱潮水新建机场。
国务院、中央军委1984年批复蓬莱潮水机场项目建议书。但很快新建机场的计划又被搁置。直到20多年后,才重新启动这一计划。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20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批复新机场项目建议书不久,由于受建设周期和资金等所限,烟台又有了新捷径。
重新将烟台城郊莱山镇的一军用机场,实行军民合用申报到国务院、中央军委。
1984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海军莱山机场开展民用航空业务,命名为“中国民用航空烟台站”,隶属中国民航山东省管理局,为正科级单位。烟台正式进入民航时代。
1984年10月8日,烟台市委、市政府在机场简易候机室前,隆重举行烟台通航仪式。
首次开通的是每周两班上海往返北京间的“中途站”,且只能起降航程短、载客少的安-24小型飞机。
当时,莱山机场跑道通往停机坪的滑行道,没安装跑道助航,夜航需有人专门摆灯。几年后,机场已到使用极限。
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烟台进出的人数增势迅猛,航空成为制约烟台发展的瓶颈。
1987年3月,俞正声出任烟台市市长,提出了烟台长远发展和事关民生的思路,并启动了机场的论证、评估、规划工作。
很快成立了由市长俞正声挂帅的机场建设领导小组。他首先提出了选址新建的想法,并到几个备选地址亲自考察。
机场选址主要依据净空、空域、气象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腹地、吞吐量等多种条件。当时全国开放城市都在争先建设机场,国家计委从严把控,竞争十分激烈。综合多种因素,最终俞市长拍板将莱山机场扩建。
建设机场只有经国家计委审批立项,才能给予拨款。
1988年初,俞正声亲自带队,到国家计委做工作。国家计委认为烟台城市规模不大,吞吐量不够,报批并不顺利。
后经多方努力,1988年2月烟台机场建设获国家计委立项,拨付建设资金4800万元。
当时,莱山机场仍属军地两用,扩建工程由青岛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负责施工。
1988年6月18日工程竣工,改建后的莱山机场开辟了九条航线,可以起降麦道82型、波音737等大型飞机,达到了二类4D机场标准。同时,由“中国民航航空烟台站”更名为“烟台莱山机场”。
1988年7月5日,举行了烟台莱山机场扩建竣工复航仪式。
1991年,机场升格为正处级单位;
199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烟台莱山国际机场;
2004年,组建烟台国际机场集团公司。
进入新世纪,莱山机场出现了以下情况:
一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的逐步外扩,原郊区的莱山机场已处在市区规划内,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规划。
二是受净空条件制约,莱山机场南部山脉也不符合民用机场的净空要求,地面空间已没有扩展余地。
三是军民航同场飞行,其空域上的飞行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影响民航正常运营,机场航班、航线受此限制而无法增加。
2007年开始,烟台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一致认为:莱山机场军民航飞行矛盾已无法解决,必须外迁新建,而且搬迁越早越主动。
决定新建机场后,首先是选址。由于烟台市区东南部有莱山机场,北部是沿海,新机场只能考虑西部和西南部。
市区西部开发区附近,工业企业集聚,地面设施已趋饱和,且有众多山体影响净空条件。
市区西南部是福山、栖霞一带,地处丘陵,山体众多,净空条件满足不了机场建设的要求。
龙口、海阳、莱阳、招远、莱州远离烟台市区,建设机场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布局不协调。
重新考虑1984年申报过的蓬莱潮水。这里的平畅河沿岸处于白脸山、女王山、元宝山和峰山之间,净空条件满足建设机场要求,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与莱山军用机场和莱阳军用机场的飞行冲突。
在蓬莱建设机场,直接服务烟台的经济发达的区域开发区、福山、龙口、蓬莱、莱州,对长岛旅游也是促进。再加上西港区和同三高速、威乌高速,海陆空齐全,为烟台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另外,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曾批复蓬莱潮水新建机场项目建议书,启动建设程序,可直接进入可研阶段,节省申报程序和时间。
新机场选址蓬莱潮水镇刘家庄附近,距烟台市中心约43公里。2009年开工,2015年5月28日通航,同时莱山机场完成了31年的民航使命,恢复纯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