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鲁哥真牛】公众号
1987年威海升格为地级市,携荣成、文登、乳山从烟台独立出去,致烟台在全省第二的位置,变成了长期老三。
为此,民间有人吐槽,假如1984年设立烟台开发区时,选址在市区东部,与当时的县级威海市形成连接,发展几年后,形成依存关系,威海就不会轻易独立。
下面,通过当初烟台开发区选址和威海升格独立的具体情况,来看看上述说法是否有道理。
1984年5月15日,国务院决定包括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首批开放城市;要求沿海开放城市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
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正县级单位(1991年6月升为副厅级),建设面积为10平方公里。
中央对建设开发区的要求是:“三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市场以出口为主。“四化”:生产专业化、生活服务社会化、城区环境园林化、交通便捷化。
1984年7月26日,烟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委员会。由此,烟台开发区建设进入筹备阶段。
烟台开发区筹备委员会按照建设面积和交通便利的要求,对开发区地址提出了6个备选方案。
●龙口、蓬莱。有港口,但不通铁路,公路等级较低。
●福山区八角口。有港口,且八角港有建设深水大港的自然条件,但附近大村庄较多,搬迁难度较大。
●荣成石岛。有港口,且具备建深水大港的自然条件,但不通铁路,缺乏淡水水源。
●县级威海市。与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但驻军较多,全面开放不利于海防。
●牟平养马岛。独立的岛屿,有利于全面开放,但面积受限,没有发展空间。
●福山区“后沙旺”。这里没有基本农田,但有“三河一海”作为边界。东面是夹河,南面是柳子河,西面是柳林河,北面是大海。10平方公里面积里只有4个村庄,村民约4000人,这个区域以后的发展空间很大。
经筹备委员会逐个备选地址现场考察、对比,最后初选了福山区“后沙旺”,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理由有四:①多属盐碱地,建设几乎不占用良田,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②地势平坦,节省部分建设资金;③距离港口、铁路、机场都很近,公路干道穿过此区域,交通便利;④介于芝罘、福山两区之间,便于日常管理和提供服务。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了这一方案。
1984年9月上旬,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谷牧副总理来烟台考察。期间,他专程到初定的开发区地址现场查看。
他在现场听取汇报后,又亲自徒步沿着弯曲小道,爬上了福莱山山顶。在山顶上他用望远镜仔细地向四周观望后,对这个选址非常满意。他在山顶上伸开左臂,用手指着福莱山的东北方向说:“就那个方向,先开发2平方公里。”
很快烟台市政府通过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方案。烟台上报的名称是“烟台福莱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复,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定名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地址确定后,首要任务是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当时遴选了哈尔滨建筑工学院、天津大学和山东省规划设计院为烟台开发区进行规划设计。
三个设计单位共设计了9套方案。最后邀请了全国29家建筑设计单位的50余名专家,来烟对9套方案进行评审,最终天津大学的其中一套方案被采纳。
方案力避工业、人口、建筑、交通等过分拥挤在中心城区,把城市空间规划为功能分离、容量得当、疏密有致、建筑新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格局。
1984年12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1985年3月20日,举行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奠基典礼。市委书记王济夫主持典礼仪式。省长李昌安、副省长马长贵等出席。从此,拉开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序幕。
1983年山东省地级改革时,对烟台的改革方案,曾有不同意见,其中有一种方案是设立一地(烟台地区)一市(地级威海市),或设立烟台、威海两个地级市。只是在烟台地委坚持地改市方案,以及与省委的及时沟通,延缓了威海的升格独立。
当时的烟台地区共下辖12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威海市,总面积接近2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区。对当时烟台的行政资源,管辖这么大的土地,这么多的县市,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区域发展失衡现象。
威海三面临海,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甲午战争及北方工业经济的发源地。是中国大陆距日韩最近的城市,将威海单独设市,对吸引日韩投资,对威海乃至山东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87年威海升格独立的同时,也成为全国第15个沿海开放城市,并于1992年设立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选址正是当初烟台经济开发区在威海考察的区域。
综上因素看,威海升格独立,条件成熟,是必然的选择。当初烟台经济开发区即使选择在市区东部,无论是设立在备选方案中的威海市,还是荣成石岛,即使建在文登与牟平的交界处,都不会成为威海从烟台独立出去所考虑的因素。
民间拿开发区选址方向吐槽,只是为烟台在行政区划中,逐步减少的行政区域,寻求一丝心理平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