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66|回复: 11

[书画欣赏] 故宫院长: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9月将展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azq 于 2017-7-27 08:44 编辑

0.资料图:《千里江山图》高仿真艺术品全图。曹强 摄.jpg
资料图:《千里江山图》高仿真艺术品全图。曹强 摄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26日在新华网“思客讲堂”上谈及自己对故宫文物、藏品的看法。他同时透露,故宫所藏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将于今年9月展出。

据中新网报道,单霁翔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充分挖掘文物藏品跟当代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目前故宫有3.9万件生活用具,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类藏品,以前展览得不够。比如故宫里还有大量中草药,因此我们会举办中草药展。”

同时他还透露,北宋王希孟的画作《千里江山图》今年9月将再次展出。“故宫的重要书画作品每次展出不能超过两个月,展出以后回去‘睡觉’不得少于3年。《千里江山图》今年9月将在午门燕翅楼的一个大展中亮相,欢迎大家来看。”

清朝入关后的十个皇帝中,有五个登基时是未成年皇帝。单霁翔直言,这些“小皇帝”给他抱到宝座上就是皇帝,下来就是小孩,所以故宫收藏了大量玩具。“我们还要办儿童玩具展,让大家看看小皇帝们玩哪些玩具。”

“故宫还有6200件明清家具,堆在30多个库房里,里面90%的藏品大家都没看过。”单霁翔表示,目前故宫正在筹备在南大库来办家具展,将在里面展出2400件明清家具,让这些藏品走出库房。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9月份,故宫将在午门举办“青山绿水”主题展览,届时北宋名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将再次与公众见面。26日,单霁翔在北京新华网“思客讲堂”上开讲时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千里江山图(局部)0.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三十年未展引发议论

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将于今年9月展出。26日,单霁翔在北京新华网“思客讲堂”上开讲时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在中国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最高的。民众更为耳熟能详的是《清明上河图》,其次也是《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步辇图》等。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千里江山图》因使用了很多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因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千里江山图》局部(一).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一)

《千里江山图》局部(二).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二)

《千里江山图》最近一次的展示是在2013年,“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开幕,首次全卷展示。 2009年,《千里江山图》曾有过一次短暂的展示,但并非全卷展示。对于书画研究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而言,距离上次展出不过短短4年,相较此前三十年的等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不过据估计,此次该画作的展期可能不会超过两个月。在讲座中单霁翔表示,“故宫的重要书画作品每次展出不能超过两个月,展出以后回去‘睡觉’不得少于3年。《千里江山图》今年9月将在午门雁翅楼的一个大展中亮相,欢迎大家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存世北宋“青绿山水”孤品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局部(三).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三)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图》局部(四).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四)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千里江山图》局部(五).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马季戈曾撰文指出:《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天才少年生平无几,凭添几多传奇

除了画作本身杰出的艺术价值,画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也为此画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北宋蔡京題跋.jpg
北宋蔡京題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江山图》完成后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卷后蔡京题跋云:“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晕的 《论画绝句》 中才提出希孟姓 “ 王” 。 宋诗说: “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 附注云: “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 ”

杨新同时表示,“宋晕是在梁清标家里看到这一卷 《千里江山图》而写下上面的诗句和附注的。 但梁氏、 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 , 从何得知希孟姓王, 又何知‘未几死 , 年二十余’ , 因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 , 这里暂从梁、 宋说法。”

对于王希孟生平事迹的记录仅有只言片语。根据以上几则纪录人们依稀可以推测,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溥光跋.jpg
元代溥光跋

据杨新文中所载,《千里江山图》 创作问世以后, 由赵佶赐给了蔡京。 后又归南宋内府, 卷前有宋理宗“ 缉熙殿宝” 印。 到元代, 为李溥光和尚收藏 , 卷后接纸有他在大德七年 ( 1 3 0 3年) 的题跋。 清初为梁清标所得, 他自题了外签, 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 接纸上盖有梁氏收藏印多方。 以后便进入乾隆内府, 本幅有清高宗弘历诗题及印玺多方, 并著录于 《 石渠宝笈 · 初编 · 御书房》。清亡, 由溥仪盗出皇宫,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收回,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御題.jpg
乾隆御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延伸阅读:

陈丹青讲天才少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节选)

今天呢,我就单单是讲宋徽宗年代一幅画,一个人,就是,王希孟二十米长的手卷《千里江山图》。今天关于这幅画,我只讲一个点,就是:王希孟在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这幅画呢,谢天谢地,现在还在故宫。前两年还拿出来过,我就去看,脑袋就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看得像个傻子一样,实在是太辉煌。

《千里江山图》手卷终端的题识:

“政和三年閏四月壹日賜王希孟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

少年王希孟学画,被皇家画院录取了。献了几次作品,都不够好。但是皇上看他聪明,就亲自调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图,献给宫廷。皇上很高兴,夸奖他,给他官做。

《千里江山图》(局部)-.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徽宗堪称奇迹,这么给他夸奖。因为他自己也是高明的画家,他知道,他画不出《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你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你去看看,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又有一个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如此这般,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 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文/余辉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北宋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的创举——画学,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硕果之一。

北宋有过三次兴学的高潮,第一次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直接管理和资助地方州学;第二次是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重在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第三次是蔡京的崇宁兴学,一方面大肆实行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文化、艺术人才。北宋画学和书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宋徽宗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为了持续性地提高翰林图画院和翰林书院的艺术功力,分别建立了画学和书学即皇家绘画学校和书法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很有见地的文化功业。在当时,与画学、书学相对应的学校还有算学、医学等,时称“四学”,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为了专事培养绘画人才,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其目的是教育众工。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画学机构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基础课程。

为提高诸生的绘画技艺和构思能力,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特别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如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赢家的构思是画汉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画中的苏武正在假寐。画“踏花归来马蹄香”之句,胜者是画蝴蝶尾随着马蹄上下翻飞。徽宗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这推动了宫廷画家提高文学修养、工于巧思的创作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3 05:23 , Processed in 0.0593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