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2|回复: 2

[民俗民风] 【烟台民俗】守艺·传承 走近传统技艺感受民俗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1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2017烟台“仙境海岸”中外旅游渠道商大会暨全域旅游烟台品鉴行活动:为进一步总结烟台“仙境海岸”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经验,检验烟台创建全域旅游的实践成果,2017年6月19日—23日,烟台将举办2017烟台“仙境海岸”中外旅游渠道商大会暨全域旅游烟台品鉴行活动。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些年,烟台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烟台也是一个旅游城市。烟台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而通过此次中外旅游渠道商大会,烟台迷人的风光、丰富的资源将被及时广泛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烟台“仙境海岸”的魅力。】
  烟台历史悠久,文化源渊流长,生存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先民们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内涵,形成了沿海渔民、果农蚕民、饮食宴请、婚姻嫁娶、生死礼仪、岁时节令等特色鲜明、便于普及流行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创造了玉雕、刺绣、剪纸、戏曲、踩高跷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工艺、美术和曲艺;结合传统年节时令,创造产生了庙会、渔灯节、花灯会等民俗活动。在烟台众多的民俗瑰宝中,胶东大鼓、海阳大秧歌、蓝关戏、长岛渔号、八仙传说、胶东全真道教音乐、八卦鼓舞、螳螂拳、莱州草编、掖县滑石雕刻、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渔灯节、烟台剪纸等13项烟台民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小编将带你重拾记忆,盘点烟台民俗历史。
  舞艺类
  NO.1 海阳大秧歌

  今天,小编说的是一种舞蹈,她不是拉丁舞,不是摩登舞,也不是时尚舞蹈,而是充满着地方特色的山东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的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她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海阳秧歌还注重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丰富的舞蹈语汇,从不同角度、用逼真动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
  NO.2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路。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明英烈》等30余部。
  NO.3 蓝关戏

  蓝关戏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及招远市境内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属于高腔“道情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以八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上演的剧目主要有《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的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剧目的来源一部分是根据中国元末明初的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主要叙说了八仙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的突出特征是一个人在台上独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不用丝竹管弦相伴,一直处于以“干唱为特点的徒歌形式”,由于“帮、打、唱”三位一体,相映生辉,其音乐独具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交响“武蓝关”—《西游记》性。蓝关戏发扬了弋阳腔极强适应性的传统,“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并赖于当地一些特殊民俗而扎下盘根存留于世。蓝关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当地民俗相随相依,形成了特殊的异质风骨,它以家族封闭式纵向传承为主线,得以延绵充续;以保守的模式为后人留下“原汁原味”的古老蓝关腔韵;以神话传奇为母体,保持了自己的传统风范。它灵活度曲,顺口可歌,易唱易学、通俗易懂,立足特色,变革创腔,不断更新嬗变,得以延绵拓展,臻于完善。


  NO.4 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民歌。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具有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领和严谨,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是一曲原汁原味,沾着海风海浪,带着鱼腥气息的闯海之歌。

  “长岛渔号”,是一曲原汁原味,沾着海风海浪,带着鱼腥气息的闯海之歌。在海洋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渔号一旦叫起,它能令“多心眼”想到一起,令“八股绳”拧到一块,在险情当头、时间紧迫和重负荷压顶的情况下,产生以一顶十的降龙伏虎之威。作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的基本特征是其它曲艺、说唱形式不可取代的。这种无形的文物,粗味、野味、原味浓重,领唱合唱与动作协调,凝聚力、向心力和权威的号召力强,是其它船江号子无法比拟的。这种曲调,对补充完善中国音乐史,忠实记录风帆时代的闯海史实,均有谘质、教化和存史的作用。

  NO.5 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源于道教。 它产生于神秘的道教仪式,却在民间生根发芽,八卦推演,它有鼓的阳刚,风生水起,它有舞的阴柔,它是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瑰宝,是中国道教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卦鼓舞。八卦鼓舞源于道教。山东栖霞,是它的发源地。"八卦鼓"舞队形变化较为简单,一般常常出现的有"八条街"、"双龙吐须"、"辫麻花"、"单串花"、"双串花"、"按波花"等。在队形变换中,都要以"圆"为中心,左旋必右转,转换进"圆","圆"中见转这一舞蹈动态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八卦鼓"舞的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八卦鼓舞的道具主要是鼓和伞。八卦鼓直径约50厘米;双面牛皮蒙面,鼓面上绘有阴阳鱼八卦图;鼓邦为黑漆立彩涂模,不同的鼓有不同的图案。最典型的是"八仙"的八件宝贝: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蓝采和的竹篮、张果老渔鼓、何仙姑的荷花、吕洞宾的剑、韩湘子笛子、曹国舅的玉板,等等。还有牡丹、菊花、水草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

  NO.6 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螳螂拳以栖霞、海阳、莱阳为代表的胶东广大地区为螳螂拳的主要传承地,现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螳螂拳是一种有着有鲜明的技击特点,实战威力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动类


  NO.1 烟台毓璜顶庙会

  毓璜顶原名玉皇顶,因山上有玉皇庙而得名。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庙宇时由当地文人雅士倡议将山名改为“毓璜顶”,庙却依然是玉皇庙。玉皇庙始建于元代,经明清多次扩建,规模十分可观。庙会日在农历正月初九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生日,烟台人赶庙会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山下窄巷通道挤满了小商小贩,卖糖的、卖玻璃球的、卖针头线脑的,物细而摊密,烙饼菜汤朝天锅、福山大面三鲜汤,地方小吃展览成市。又有一种特别的习俗,每年的庙会上都必有几个卖蜡木杆子的地摊,几乎每个赶庙会的人,都要买上一根蜡木杆子。原本是为了登山作手杖,不知什么时候传说扶杖登高可以保生活平安,遂使平凡的蜡木杆子有了些神灵,提高了身价。现在,毓璜顶已建成了一处可登山观海的公园,平时已没有多少庙堂气氛。但一到农历正月初九日,往昔的庙会场面就回到了毓璜顶上。这种变换的场景使游人感到分外新鲜。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NO.2 渔灯节

  渔灯节是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流传于辖区内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平安发财;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现在的渔灯节日还增添了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种种群众自娱自乐活动。


  NO.3 花灯会

  每逢春节,花灯会在烟台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以烟台山景区为例,活动期间,景区邀请来自于烟台本地南涂山、宫家岛、南上坊、幸福等各具胶东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出团体进行秧歌表演,表演项目丰富多彩,包括震山鼓、火爆剧、踩高跷、跑旱船、耍毛驴等。晚间市民将可以欣赏到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威风锣鼓、腰鼓表演。
  为了能够更好地渲染节日气氛,景区还会点亮烟台山上欧式建筑的外墙灯光,灯光璀璨的烟台山将有另外的一种神秘气氛。此外,烟台山景区还从甘肃引进了闻名于全国的“陇上灯谜”。春节期间,上千花灯和3000余条“陇上灯谜”悬挂于烟台山景区内,市民可以参加看花灯、猜灯谜的“有奖竞猜”活动。
  技艺类
  NO.1 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分有炕墙花、天棚花、面缸纸斗花、门花、灯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兜兜花等几十种。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刻等等。剪纸艺术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在风格上,荣成、文登一带的剪纸,粗犷大方,浑厚朴实,多用乌黑的胶皂纸所剪的鱼、虫、鸟、兽,作为器物的装饰;掖县的剪纸,线条细腻,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蓬莱一带的剪纸,则以大片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十分生动,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烟台是传统民间剪纸极为普遍的地区,剪纸样式品类丰富,勾绘染色剪纸、窗裙、对联剪纸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情趣。烟台剪纸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画面紧凑,线条挺拔流畅的特点。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小巧玲珑。
  NO.2 莱州草编
  莱州草艺是山东莱州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其编制历史悠久,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博得国内外商贾青睐,产品行销国内和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主要产品在传统的麦秆草辫、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增加了玉米皮编制提篮、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秋菊傲霜、红梅吐香、悬崖飞流等题材。麦草贴盒多取型于东西方古建筑,或楼、台、亭、阁,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条街,或乡村院落等等,为各国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近年来又试制麦草、皮革合编品获得成功。从1983年以来,莱州草艺品共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15项。“玉宇”牌草艺品已发展至4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同类产品首位。
  NO.3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掖县滑石雕刻属文化艺术范畴中的民间美术类的一个工艺品种。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骤,与作品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创作的灵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工序起到了润色、提神作用,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NO.4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最早见于宋史。自宋朝景德四年,大臣潘美来招远采用此法,督办了中国第一个官办金矿——玲珑金矿以来,该技艺开始写入《宋史》。历经多个朝代的传承一直兴盛不衰,其原理直到今天仍继续应用。直到今天,招远掌握这一技艺的金匠,其传承谱系有的还可上溯七代。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招远境内古坑洞发现的灼烧残迹及木炭、铁凿、锤、泥碗、黑陶碗等先人采金遗物考证,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招远人就采用原始的燔火爆石法采炼黄金。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2记载:“两州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盘淘得之,甚微,且费力。登莱金坑户只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这一使用铁锤、石臼、石磨、石碾、溜槽、陶尊(或坩埚)等当时先进工具,通过手工操作的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炼采冶黄金的传统技艺,被后来黄金史学家称为“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法”,实际上就是通过重力选矿再经高温熔炼提取黄金的冶炼方法。
  更多特产请查看:烟台旅游资讯官方网站(http://www.ytta.cn/list/specialty.htm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胶东在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没几个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的,剪纸还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01:28 , Processed in 0.0547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