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3076
- 积分
- 6056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17-4-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 回忆昔日苦 珍惜今日甜
栖霞 隋建国
我,一生自以为闲不住的人,因身体所限,前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腰间盘突出病又犯了。无奈,山里的活儿再多再急也得在家里静养几天。整日炕上炕下,电视电脑轮换作业,其次就是仰卧热炕头。这可真是过着俗语所说的享清福了的生活,磕了就睡,饿了就吃。过惯乐呵好动生活的我,这些我却受不了,真不如以往每日痛痛快快上山那样自在。尤其是夜更难熬,往往眼瞅着窗外夜空的星晨,不觉往事连绵。多个不眠的夜,就是这样度过的。
七十年代初,我成家与母亲哥嫂分居了。抓阄定下我所得老住宅,房舍三间加后门过道共四间。母亲住两间小厢房,哥嫂抓到房舍空基。我负责给哥嫂300元和60斤麦子60斤玉米。分家立约那天晚上,我们全家都哭了。哥嫂暂住我叔父的旧屋,难过的是如何能盖起自己的屋子。我和妻子放声啼哭这300元从哪里弄粮食何时能省出呢。照现在来说这一点饥荒算不了啥,可那时候孩子小,真是东借西借紧勒腰带省吃俭用总算度过了难关。
自己刚开始独立过日子那几年,家里生活十分艰难。就吃的来说,白面大米等细粮只是过年才能享受一点,那鱼肉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住房三间,只有睡觉的西间有个房门。东间我用向日葵(方言叫转日莲)秸秆当支架,用旧报纸糊了个纸门挡风寒。我的一位老同学至今还常提起这件事。家里无有值钱的东西,那口至今在用的衣柜是母亲当年的嫁妆(也是姥姥当年的陪嫁)和伯母给的箱子。再则有结婚时留下的16元钱过后才补买的一口小闹钟。进间靠北墙我用泥坯(方言称挤)盘了个桌子,桌子垒成上下两层,用报纸糊面,作为盛饭具的柜子。茅草屋下的几扇五六十年的门窗早已破烂不堪。每天妻子上山挣工分还债,把孩子锁子家里,那木头窗棂子被两个孩子摇晃的散了架。冬天买张封窗纸封上,过年再贴上母亲剪的窗花,那时候也觉得挺美。直到80年代初门窗实在无法遮挡风寒,我雇佣木匠制作了玻璃门窗,自己动手按上,才改变了多年黑暗的家园。
让我难忘的是1971年春节后不久我大伯父去世前一天的事。伯父中午从十里外的毕郭赶集回家,妻子见他没有吃饭,就拿起盘子中唯一拳头大小的馒头让他吃。大伯眼里含着泪说什么也不要,说我吃一口孩子能吃一顿。是的,当初孩子才八岁,挺懂事也推让不肯吃。就这样这一点馒头就又放到盘子里去了。岂不知那是大伯父前来告别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可至今心里倍觉心酸。当年我父亲参军牺牲后,大伯父一直照顾我们,他的殡葬费用全有我们兄弟俩负担。那76元上等棺材钱,我们每一家分担38元。可当人家上门要债时,家里只有30元。这短缺的仅仅8元钱一时间无法借到,我和妻子急的竟抱头哭了。无奈人家将那8元钱延期还才解了围。
记得1958年县里成立了广播站,呼号为栖霞人民广播站。广播线路起初扯到了大村队,七八个村里的人夜晚都到大队里部里听广播。60 年代初,广播线延伸到了各村队。那时候有条件的人家自己买点铁丝拉到家里,花上六七元钱买个舌簧喇叭,再在家里埋上根地线就能欣赏到来之县城的节目了。我们家里孤儿寡母的,只能眼睁睁的干瞪眼,只有到人家家里欣赏。几年后我家里终于弄到了一点铁丝,安上了广播,时间是1962年。那时候县里的广播站一天只有一次广播,晚上6点开播,9点结束。每天除了听新闻天气预报就是欣赏戏剧节目,可带劲了。每当乐曲《东方红》响起,家家都乐了。人们习惯的会说,来广播了。最不情愿的是当听到《步步高》乐曲就是广播结束了。我为党报广播写稿子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每当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的稿子被采用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发表的一篇稿子还有五毛钱的稿酬就更带劲了。
现如今,时代变了,鸟枪换炮了,家庭也随之一切都变了。不仅房舍宽敞明亮,而且生活娱乐大大概改观。昔日的广播匣子退休了,替代的是收音机、录音机、VCD、DVD、录像机、家庭DV机、大屏幕智能电视机、电脑等娱乐工具等,可以说吃穿不用愁。我的习惯是喜欢添置自己喜欢的照相摄影以及广播电视等娱乐器材,也舍得花钱,并且要先进的。对吃有点算计,认为购买生活用品比吃掉了划算,吃了只是一时间的痛快,而物品可长时间享用。
常言道梦想旧景,夜长梦多。不过梦中的情景大多是往事,再者大多事儿都是在旧时候的环境里。这一点倒好,有助于帮助自己回忆昔日苦,珍昔今日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