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 主办
烟台图书馆 协办
烟台市古籍保护中心 撰文/供图
八年抗战中,胶东解放区的妇女有过怎样的特殊经历?经过战争的磨练和洗礼,她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46年3月,由胶东文化协会主编的《胶东大众》半月刊,专门出版了一期“三八”特辑,对抗战八年来胶东妇女的劳绩作了回顾。文中记录的那些女性,可能大多已不在人世了,但身处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她们,正如不应忘记那段历史一样。
秋收纺织搞生产
由于战争需要,农村大部分壮丁都开赴前线,艰巨的秋收任务便由妇女来承担了。
据牙前县24个村不完整统计,仅1945年秋收中,就“割谷五百五十九亩半,剥苞米一百十四亩半,翻地瓜蔓一百九十五亩,收割豆子等二十六亩”;林寺区冢后一村的青妇小队,在秋收中“割谷三十亩,剥苞米三十六亩,收锄地瓜等六十一亩”;乳山县六个区不完整统计,“收拾苞米三百二十二亩,割谷六十五亩,割?子二十二亩”。
可以想像,枯燥的数字背后,该是何等艰苦的劳作。
为打破敌人对解放区的封锁与掠夺,为了丰衣足食,妇女们纷纷摇起纺车。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45年上半年,胶东解放区妇女共纺线1872万斤,织布468万疋。仅文登一个县就“纺线两千三百多万斤,织布一百五十多万疋”。全胶东妇女纺织收入达99亿多元(北海币),织布者人均年收入“一千五百元到两千五百元”。
赚来的钱,除了贴补家用,好多人还投资合作社,有数字表明,当时参加合作社的妇女有14万6千多人,投资4200多万元。
有资料显示,1944年时,胶东解放区的物价是这样的:一尺布五元钱左右,买个大饼一元五角,一斤猪肉三元上下。妇女们靠着辛苦的劳动,有了收入,足以改善家里的生活,也给自己在家庭中和社会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妻子送郎上战场
当“大反攻”开始之际,妇女们除了在后方缝制衣被鞋子,以供军需,还纷纷组织担架队和运输队。
据海阳三个区的统计,“妇女组织担架队三百零六队,运输队二百五十九队”。军区后勤部二分所移防时,仅牙前观水区的青妇小队就组织了80余台担架,在40余里的路程中搬运伤员,有的把肩膀都压肿了,但“她们却欢天喜地地唱着歌,细心地照顾着伤员的饮食。”牙前县林寺区姜格庄青妇小队,奔走在300余里的长路上,不断往前线运送给养,冢后村和北曲村的妇女更是能干,竟运送给养三次。
战争无情,有的村子,顷刻之间就变为战场,青年妇女们冒着枪弹上阵抬伤号,护理伤员,表现得异常英勇无畏。如,乳山县孙大娘在马石山激战中,撇下自己的孩子,冒着枪林弹雨,一连背下四五个伤号。
在支前的女性队伍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身影:兵工厂的工人。如,“工业模范”赵熙彩是兵工二分厂装配班长,从没上过一天学,参军时才18岁。这个年轻的姑娘干起活来可真是不惜力气,每次抬弹皮都在300斤左右。在攻打赵保原部的战斗中,为配合前线,兵工厂突击制造炮弹,十几天里,赵熙彩每晚都要工作到12点以后,有时甚至彻夜苦干。
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胶东妇女感于大义,纷纷动员丈夫、兄弟参军。文东县河家村的宋桂云新婚刚三天,就动员丈夫上了前线。黄埠岭村许连芝的丈夫在外干活,当她听到“好妇女要劝郎上战场”的口号,马上就去动员丈夫回家参军了。乳山县北地道湾村的宋悦花与南地道湾村一个民兵刚刚订婚,她就跑到未婚夫家去,问:“我想来送你去参军,你去不去?”男方说:“如果你同意我就去。”宋悦花马上掏出20元钱,作为送郎上战场的礼物。牙前县观水区大壮村的尹在兰费了三天的工夫,终于劝她哥哥参了军。
在一次参军大会上,郭城区簸箕掌村青妇小队向民兵们使出了“激将法”:“你们若去参军,我们妇女保证不扯后腿。”受此激励,于连芝带领20余个青年当场集体参军。
据胶东妇联1945年不完整统计,妇女动员男子参军的共计1377人; 妻子送丈夫参军的601人;母亲送儿子参军的649人。
扛枪参战大无畏
战争中,除了在后方支援前线,由青年女性组成的青妇小队们巾帼不让须眉,日夜练武,学着埋雷、掷弹、射击,她们投入了实战,战绩可圈可点。如,海阳小滩的孙玉敏在“反扫荡”中,击毙鬼子17名,陈桂香的青妇小队,在1945年春天埋雷炸死鬼子9名。
这些英勇参战的女性中,有许多人为国捐躯。据统计,八年抗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的胶东妇女,仅区县级以上的干部就有57名。
1939年,胶东区委党校、胶东大众报社机关在莱州河南遭遇日伪军包围战役,15名妇女干部与敌人拼死搏斗,壮烈殉国。
1943年,西海妇联会长彭云同志,为了不被敌人逮捕,以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蓬莱的苗雨明同志不幸落入敌手,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屈,壮烈牺牲。除了这些青史留名的烈士,在敌人每次“扫荡”和“清剿”中英勇牺牲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