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95|回复: 9

[城事] 胜利南路南延隧道春节前通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azq 于 2016-12-17 09:37 编辑

       据今日媒体报道:

       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及道路主体昨天上午通过竣工验收,这标志着胜利南路南延具备通车条件。下步,相关部门将组织交通设施完善、消防验收等工作,春节前将全线通车。

       烟台“第一隧”的通车,是烟台市政隧道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通车后,烟台市区将再添一条南北大动脉。

       9分钟!从市区“穿越”到莱山……


发表于 2016-12-1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00.昨天上午,YMG记者航拍的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北侧入口。.jpg
昨天上午,YMG记者航拍的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北侧入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00.隧道内限速50公里.jpg
隧道内限速50公里/小时

00.隧道管理中心的监控设备.jpg
隧道管理中心的监控设备

00. 昨天,记者试驾“第一隧”,感觉像穿行在美丽的时光隧道。.jpg
 昨天,记者试驾“第一隧”,感觉像穿行在美丽的时光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体验:9分钟!从市中心“穿越”到莱山

  早上9点30分,记者来到红旗中路与胜利南路的交叉口,从北口隧道右侧驱车进洞,以时速50公里/小时匀速行驶在隧道内。
  隧道地上有整齐的交通标线,头顶是巨大的通风管道,两侧是通道指示灯,感觉像穿行在美丽的时光隧道。9时34分,4分钟驶出隧道。以60公里/小时速度沿道路直行,9时43分抵达港城东大街。从市区到莱山,走6.1公里的胜利南路南延道路只需9分钟。
  自黄务区片到市区,彻底改变过去绕行机场路、通世南路的方式,直接穿越隧道到市中心,节省时间10分钟以上。同时,极大缓解山海南路、通世路、青年南路等路段交通压力。
  沿隧道南口道路两侧,除了山水龙城、通世新城等楼盘,大多是黄务片区荒芜的山地。可以预想,道路通车后,直线拉近黄务与市中心的距离,形成10分钟中心城区通勤圈,道路两侧房价大幅提升。

  智能覆盖:隧道采用多重智能化控制措施

  记者来到位于隧道北口东侧的隧道管理中心,就是将来隧道运营的“大脑”。这里相当于整个隧道内的调度室。“咱这个隧道管理中心,有通风系统、照明系统、消防与火灾报警系统、监控系统、交通诱导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应急电话广播系统等7个系统,进行智能化监控,隧道内所有的设施都能全覆盖。”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作君介绍,隧道内的安全保障设施,不少都是智能化的,在遇到各种情况时,能自动启动运行,现代科技手段为隧道安全提供了保证。“如果有车辆在里面自燃,隧道里面布有很多消防点,设置了火焰高温感应光缆,当温度上升以后,这个感应光缆感应到高温后,在系统上自动定位着火点并报警。”工作人员给记者演示了一下,通过他面前的电脑以及大屏,确定有火情后,相应的广播、风机、照明以及交通信号系统自动联动启动。“你看,一操作,洞口两侧交通信号就指示封路,涵洞内互通的引导涵洞内的卷帘门抬起,引导隧道内车辆从另一侧隧道驶出。”工作人员介绍,与此同时,隧道内开启排风系统。
  “隧道内有30台15组大型风机,排风系统的探头能即时监控隧道内的空气情况,比如说,堵车时尾气、一氧化碳含量会根据浓度设定值,就自动开启风机。”工作人员介绍说。
  此外,隧道供电为双回路系统,一条线路出现意外,另一条线路立马上阵,就是全部停电,系统的应急电源也会自动开启,保证隧道运营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链接

  胜利南路南延隧道是省内“最长隧道”

  胜利南路南延(含隧道工程)起点位于港城东大街与胜利南路南延交叉口,与荆山路、峰山路相交后,向北经卧龙中路、卧龙北路,穿越塔山,终点位于红旗中路与胜利路交叉口,工程总造价8.5亿元。其中隧道工程全长2830米,为山岭式东西双线分离式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单线隧道横断面为:0.75米检修道+0.5米路缘带+3条3.5米宽车行道+0.5米路缘带+1.0米检修道=13.25米。
  而其2800多米的长度,也比目前济南市市政“最长隧道”石房峪隧道长出700多米,按照时速50公里行驶,要走4分钟左右。
  烟台“第一隧”堪称最长的省内市政隧道。也是目前我市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市政隧道工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azq 于 2016-12-17 17:33 编辑

00.航拍胜利南路南延隧道.jpg
航拍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北口。

00.胜利南路南延隧道通过验收具备通车条件.jpg
隧道内限速50公里/小时

00.工作人员检测路芯。.jpg
工作人员检测路芯。

00.隧道内实时监控。YMG记者 杨健 摄.jpg
隧道内实时监控。YMG记者 杨健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监控:发生车祸可开启卷帘门绕行

  胜利南路南延隧道是货真价实的“省内第一隧”。在隧道北段出口东侧的控制室,来自隧道内68个摄像探头的实时采集画面,全部投放在LED大屏上,隧道通风系统、隧道照明系统、隧道消防与火灾报警系统、隧道监控系统、隧道交通诱导控制系统、隧道闭路电视系统、隧道应急电话广播系统7大智能系统全部待命,随时根据隧道内的车况、路况和紧急情况采取应对指令,整套系统仅需要2-3名工作人员便可操作。“譬如隧道内发生车祸、甚至汽车起火爆燃的情况,隧道壁上的火焰检测器将立刻感知到温度的变化启动报警,车祸或火灾路段最近的卷帘门将自动打开,同时另一侧隧道内亮起应急指示灯,后续车辆可通过卷帘门后的应急车道,进入隧道另一侧行驶,从而避免出现大量拥堵的情况。隧道内消防系统也将同步响应开启。”工作人员介绍说。

  排水系统:两侧“暗沟”集中排出积水
  按照计划,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将于春节前交付通车,届时正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假如隧道外遭遇雨雪天气,南高北低的地势会否让雨雪水流入隧道内,进而结冰导致车辆打滑?记者在隧道两侧,并未看到明显的排水沟。这是怎样一回事呢?
  与以往烟台各个隧道在中心设置排水系统所不同的是,胜利南路南延隧道的排水系统是在洞体内两侧设置排水沟,即便是强降雨时渗入隧道上方山体的降水,也能通过隧道壁上方的排水系统,从隧道两侧流入排水沟,减轻了对隧道顶部的压力。以往隧道工程中常见的排水不畅、墙壁渗水的通病得以解决,渗水统一流入蓄水池,减轻了排水系统维修的压力。同时,隧道内不再安装雨水窨井,使得路面一体性更佳,减少了雨水窨井破损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也提升了驾乘的舒适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部照明:LED灯具可根据天气调节

  早在胜利南路南延隧道施工最紧锣密鼓的日子里,行经胜利南路红旗路路口的市民,就时常能望见隧道内灯火通明、车进车出的情景,记者在隧道内看到,尽管上方隧道壁的照明灯具并未全部打开,但隧道内已经是异常敞亮,毫无照明死角。记者注意到,位于隧道两侧排水沟上方的指示灯,正向行驶方向为黄色,而逆向则为耀眼的红色,从远处就能提醒驾车司机注意选择正确的进出口。“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内使用的照明灯具,全部为LED光源,可根据天气条件、时间段及隧道内的能见度,自动调节光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智能化的设计,既能应对隧道内不同条件下的能见度,又实现了节电,LED灯具也比传统灯具寿命更长、光源更加稳定。

  通气排风:15组30台风机排出污浊尾气

  车辆在隧道内长时间行驶,产生的尾气会否造成隧道内空气污浊、能见度下降?工作人员邢伟告诉记者,胜利南路南延隧道采用多重智能化控制措施,及时采集隧道内车流量、尾气浓度、烟雾浓度,并将根据不同情况,自动启动报警系统。按照设计方案,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内设置了15组共30台大型变频风机,隧道内空气污浊时,风机就会自动开启,向外排放废气,确保隧道内空气畅通。“此前烟台市区的各条隧道中,仅黄金顶隧道安设了风机,用于隧道内的换气通风。但胜利南路南延隧道的风机数量和总功率,都是烟台隧道施工史上前所未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7 2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待检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17 11:28 , Processed in 0.0649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