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山人

每日一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闲话》
s4143119.jpg
作者: 瞿小松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2月
页数: 243
定价: 24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331487

内容简介 · · · · · ·
  《音乐闲话》内容简介:中国另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声音的艺术,最“抽象”。但心若感到触动,我们却又体会音乐这个“它”,最直接。有意思。在“行”的外边看,从“行”的外边谈,合适的言说,也许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隔行的“山”,引发共鸣,进入那个“直指人心”的内质。心有所悟,也就没了内外,没了“我”与“它”的分别。常听“行外”的朋友自谦“我是个乐盲”,或,“我不懂音乐”。什么叫“瞳音乐”?我体会,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作者简介 · · · · · ·
  瞿小松,作曲家。1952年出生于贵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旅居海外十年,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及室内乐作品《MENG DONG》《行草》等,作品在全球广泛演出,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无可归类的使者”。
  “云飘云散,音生音逝,唯寂静永在。”这是他创作时对自己心境的表述。
  2004年曾出版随笔集《一路踉跄》。耽于佛道老庄,在其音乐作品中亦有体现,本书为其近年生活、创作之感悟。

                                                          听“静”
560a84c2ga4cca7fdb78b&690.jpg

     现代社会的人听音乐不外乎以下几种渠道:古典音乐去音乐厅,流行摇滚去体育场,乡村民谣去咖啡馆,爵士蓝调去酒吧,若要听所有种类的音乐,那么就待在家里或带上耳机。我们在感受音乐时,习惯地将自己设定为一个聆听者,设法专注投入于旋律的美。这种聆听本身没有好与坏的评判,只是我们太习惯于这样的方式,以至于认为它就是唯一的。其实中国古代的闲庭雅士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是坐居山水之间,独与天地分享乐音的愉悦。这里的听众不是人,而是小桥流水、高山闲林,弹得也不是音乐,而是心境。这种隐逸的聆听体验在这样一个乱世嘈杂的社会,恐怕已无法做到了。可是就是有一位音乐家怀抱着这样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在充斥着摇滚乐、崇尚着交响乐的时代,不断宣传着老子的那句话:“大音希声”,这个人就是瞿小松。
     瞿小松这个名字并不为人熟知,但只要见过他一面,就不会再忘记。他头顶光亮,却长得一把茂密的络腮胡;乍看气势浩然如钟馗,一笑却变得憨态可掬;说话抑扬顿挫、手舞足蹈,音乐却静如止水,寂然无声。瞿小松与谭盾、陈其纲、刘索拉等当代著名作曲家共为中央音乐学院78级入校生,他们这班同学在校时的疯狂事迹后来都成为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中的主要素材。他创作的音乐与他的同班同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突出音乐中的寂静,他由此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
     静本应无声,有声便无所谓静,而音乐就是声音的各种组合,它如何能体现“寂静”呢?西方先锋作曲家约翰·凯奇用一场无声的音乐会极端地表现“静”之理念,他的那部《四分三十三秒》虽然震撼了整个音乐界,但那更像是一次行为的艺术而非音乐本身的魅力。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诗句中早已有过比凯奇更巧妙更高明的手法,那就是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的那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从动中生,以动显静,比纯粹的无声更加寂静。在声音的描述上,音乐当然比文字更加直接,于是就成就了瞿小松大量有关“寂静”的音乐,最突出的就是《寂》的系列作品。
     欣赏瞿小松的音乐主要不在于聆听旋律的优美,而在于体验各种声音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听西方古典音乐或现代流行音乐,感受到的是音乐中流动着的时间线条,它有开始、发展与结束,有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但在瞿小松的音乐中,时间经常是静止的、凝固的,它会突然像一个块儿状的固体贴附在聆听者的心里。人们无法猜测这一个音何时结束,下一个音又几时到来,它们之间是极为自由、松弛的。如果听者对声音满怀期待,那收获的只能是失落。
      中国古代的音乐讲究平和、淡和之美,音乐对于以前的人来说是调练吐纳、修养心性的,可是在现代,音乐更多的只是供人消遣与娱乐的工具。其实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直指人心灵的,它会直接影响人的性格与心境。老子早就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使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无用的声音多了,耳朵自然就麻木了,听不见真正美妙的声音了。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斥各种噪音的闹世,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古人,以平和之音调节疲惫的身心,以寂静之声清洗嘈杂的双耳呢?那么,就去聆听瞿小松的音乐吧,去感受他那“云飘云散,音生音逝,唯寂静永在”的音乐境界,也许,他会给你带来全然不同的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宾》
s4418944.jpg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周以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数: 499
定价: 33.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747207

内容简介 · · · · · ·
  《女宾》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说。当波伏瓦在文学创作上感到一筹莫展时,萨特对她说,为什么她不把自己写进作品里呢。于是她受到启发,创作了《女宾》。在小说中,她不仅写了自己,而且还有她的终生伴侣萨特,以及他们的朋友奥尔嘉。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评论,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它所描写的恋人模式,波伏瓦用一生的时间身体力行,并为此饱受诟病。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刻薄的格扎维挨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三重奏却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其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

作者简介 · · · · · ·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
  1908年生于法国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论著《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男人与女人的游戏

                                                    560a84c2g9ce0f544cecb&690.jpg

     三角在物理学中是最具稳定性的形状,可是当“三角”变成人类的一种“关系”时,就成了最复杂且最不稳定的状态!
     看完波伏娃的传记《激荡的一生》后,曾向朋友感慨说:要是我的爱情也如波伏娃与萨特那样忠诚而自由,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恪守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但又不束缚彼此,寻找各自的“偶然爱情”。可是,看完《女宾》之后我才发现,他们的完美爱情根本只是我的想像,或者说,是波伏娃与萨特刻意为世人创造的一个梦,再准确一些,是波伏娃成全了萨特的梦!
    《女宾》是波伏娃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一部。小说的三个人物——弗朗索瓦丝、皮埃尔和格札维埃尔,便是以波伏娃、萨特与他们共同的伴侣——奥尔嘉作为原型。小说讲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即三个人如何维持原本就是错误的感情,如何痛苦、嫉妒、清醒,最后觉悟。
     当弗朗索瓦丝决定将心爱的格札维埃尔介绍给皮埃尔认识时,她自信皮埃尔一定会像她一样喜欢格札维埃尔,并如其所愿地建造一个完美的三人组合。没想到,皮埃尔对格札维埃尔的爱出乎了她的意料,两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炙热的爱情,三人组合从此不再如弗朗索瓦丝想像的那样纯粹,其中充满了嫉妒与猜疑。可是出于对皮埃尔深切的爱,弗朗索瓦丝同意接受了这场复杂而混乱的“三角恋爱”。她以为只要心存美好的信念,只要三个人能始终忠诚于对方,那会是再好不过的事。可是一切并不如弗朗索瓦丝所期望的,她与皮埃尔努力营造的“三重奏”关系被格札维埃尔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坏。
    格札维埃尔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生,她愤世嫉俗,看不惯一切墨守成规的法则,她爱幻想,憧憬自由,她从来不规划,也没有理想。她喜欢活在当下,享受眼前的快乐。但是在这梦幻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充满欲望的灵魂,极度的占有欲让她嫉妒、憎恨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当别人拆穿她的心思,她会歇斯底里地以摧残自己作为报复别人的武器。她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发出一阵冷笑,她会在别人的热情款待下还人以傲慢的眼神,她甚至可以在众人的眼皮下用烟头狠狠地钻向自己的皮肤而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每当弗朗索瓦丝说服自己宽容这个女孩儿,决心重新接受这颗脆弱的心时,格札维埃尔便毫不留情面地再次刺伤弗朗索瓦丝,一次、两次、三次,十次、二十次,最终弗朗索瓦丝的忍耐力被消耗殆尽,忍无可忍的她决定结束这场错误的闹剧!
    小说最精彩的就是波伏娃对女主人公弗朗索瓦丝的心理刻画: “几个星期以来,弗朗索瓦丝想把格札维埃尔的仇恨、温情和思想化为无害的烟雾,却无计可施,她任凭它们腐蚀自己,她把自己变成了猎物。她心甘情愿地在反抗和叛逆中尽力摧毁自己,她像一个无动于衷的见证人目睹自己的历史,却永远不敢肯定自己;而格札维埃尔却彻头彻尾地显示出对自我的活生生的肯定。她以一种十分有把握的威力使自己存在着,以至被慑服的弗朗索瓦丝不由自主地爱她甚于爱自己,而终于自我消亡。”
    在这个故事里看到的,是一场男人与女人的游戏,更是一场女人与女人的战争。皮埃尔之所以会无法自拔地爱上格札维埃尔,是因为这个女人身上那一股天生的倔强与傲慢激起了他征服欲,她的脆弱与自卑又激起了他爱护欲,她内心的缺失则激起了他的占有欲。站在这个女人面前,他觉得自己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他要将这个女人改造成他心目中的形象。而对于弗朗索瓦丝,皮埃尔将其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一直用“我们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安慰着弗朗索瓦丝。他无法失去她,可又无法永远专注于她,于是他说服她接受了与格札维埃尔之间的“三人组合”。故事就这样因为一个男人不羁的心而开始了。
    那女人呢?在爱情里女人总是习惯去接受男人为自己做下的安排,即使开始有些心不甘,也会说服自己接受。慢慢地,原本独立的灵魂失去了重量,只会漂浮在男人身旁,做一个自欺的依附者。弗朗索瓦丝直到皮埃尔爱上格札维埃尔的那天,才突然惊醒自己多年犯下的错误:“只认为他与自己如影随形。今天她觉察到他是在为自己而生活,轻率信任的代价就是她猛然面对一个陌路人。”可是即使惊醒又如何?她还是愿意将错就错,因为女人总是会为心爱的男人找各种宽容的理由。但心中的嫉妒与怨恨无法消除,于是,女人与女人的战争由此开始。女人爱猜忌爱想像,当两个女人互相猜忌对方时,形成的矛盾是永远无法用语言解释的。格札维埃尔的形象在弗朗索瓦丝渐渐的妖魔化,而弗朗索瓦丝在格札维埃尔的心中慢慢冰冻,到最后,她们都放弃了沟通和交流,因为她们知道,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结局,是波伏娃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她现实中不敢做到的。所以她将现实中所有的怨恨倾泄到小说里,让弗朗索瓦丝完成自己的愿望。我们看见的,是波伏娃与萨特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约定,成为了终生的伴侣。而我们看不见的,是隐藏在光明背后的那一片黑暗。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与愤怒》
11.jpg
副标题: 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作者: 张铁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页数: 242
定价: 29.00元
装帧: 平装16开
丛书: 阅读亚文化
ISBN: 9787563374632


内容简介 · · · · · ·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 · · · · ·
  张铁志,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写作者,写作方向包括政治与文化评论,音乐论述与散文等,关注波希米亚的反叛文化如何与社会运动结合,希望以此改造我们面对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想象。2004年在台湾出版《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结合摇滚论述,社会分析以及文学书写,获选 为该年十大好书。2007年在台湾出版《反叛的凝视:他们如何改变世界》书写当代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行动主义。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转念》
22.jpg
副标题: 用经济学思考
作者: 兰小欢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1-5
页数: 205
定价: 25.00元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7542634993


内容简介 · · · · · ·
  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说清楚,这是科学家。将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说灿烂,这是文学家。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说得又清楚又灿烂,这是兰小欢。
  ——叶三 (诗人,《九万字》作者)
  不是所有经济学人都关心现实世界,不是所有关心现实世界的经济学人都为普通读者写书,不是所有为普通读者写书的经济学人都能用中文写植根中国的经济学故事。小欢是关心现实世界并执着地为普通读者写书的中国经济学人。他的这本书用原汁原味的中文写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引证的则是地地道道的主流经济学论文。如果你学过主流经济学,读此书会是一次愉快的复习;如果你未曾学过,读罢此书你应该想做个经济学人了。
  ——李冠一 (波士顿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
  经济学可能是最违反常识的学科之一了。很多自视聪明的人在常识反复出错后,感到有必要学一点经济学以便在社会上更好地装,但又觉得学起来很枯燥。如果你凑巧是这种人,可以试试兰小欢的这本书。它解答的都是你多半会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北京卖毛片的碟贩子大都集中在中关村?为什么充当人体炸弹的极端恐怖分子当中——和人们想象的刚好相反——穷人和文盲的比例其实很低?为什么一个太子党看不见摸不着的背景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一些市场现象的研究合理地估算出来?
  ——罗永浩(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校长)
  经济学算不算科学,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好的普及读本而言,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显然必需具备同样的要素:帮助人看到事物的深层逻辑,不高估也不低估读者的智商。这些年经济学成了显学,面向普通公众的读本层出不穷,然而就这两点来说,小欢这本都可算是上乘之作。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作者简介 · · · · · ·
  兰小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教育和劳动力经济学。牛博网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
33.jpg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页数: 428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754663

内容简介 · · · · · ·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子将用研磨机磨尖的伞杆尖头捅进装有奇妙液体的塑料袋之前……

作者简介 · · · · · ·
  村上春树(1949-),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信任文学奖。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恋·咒》
44.jpg
作者: 刘索拉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11
页数: 238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6357135


内容简介 · · · · · ·
  小说以美国曼哈顿为背景,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勾勒荒诞现实中的荒诞人物与荒诞事件。《迷恋·咒》中,刘索拉将爱情、婚姻、情欲、音乐、迷恋学说打碎,重新拼贴重塑,只有她能将如此世俗的人类情感讲述得如此疯狂生动,自由而不拘一格,并富有哲学探索精神。小说讲述:对生命的迷恋、对死亡的迷恋、对音乐的迷恋及对情爱的迷恋。一群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悲情、自私、自以为是。让男人很难拒绝的婵;热爱音乐、热爱男人、热爱生活的音音;爱着音音的艾德;婵的男友荆绶及女友黛安等等,他们之间关于友谊、关于情爱、关于音乐、关于性的理解和纠结,这里会提到一种让你迷恋到死的“咒”。小说通俗、易懂。但需要读者去领悟生命与死亡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它们有时是相通的。小说语言集夸张、幽默、嘲弄为一体。王蒙在八十年代对索拉的评价似乎还适合今天:“刘索拉的小说在1985年出现是一个先锋性的,并非偶色的... (展开全部)   小说以美国曼哈顿为背景,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勾勒荒诞现实中的荒诞人物与荒诞事件。 《迷恋·咒》中,刘索拉将爱情、婚姻、情欲、音乐、迷恋学说打碎,重新拼贴重塑,只有她能将如此世俗的人类情感讲述得如此疯狂生动,自由而不拘一格,并富有哲学探索精神。小说讲述:对生命的迷恋、对死亡的迷恋、对音乐的迷恋及对情爱的迷恋。一群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悲情、自私、自以为是。让男人很难拒绝的婵;热爱音乐、热爱男人、热爱生活的音音;爱着音音的艾德;婵的男友荆绶及女友黛安等等,他们之间关于友谊、关于情爱、关于音乐、关于性的理解和纠结,这里会提到一种让你迷恋到死的“咒”。小说通俗、易懂。但需要读者去领悟生命与死亡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它们有时是相通的。小说语言集夸张、幽默、嘲弄为一体。王蒙在八十年代对索拉的评价似乎还适合今天:“刘索拉的小说在1985年出现是一个先锋性的,并非偶色的现象。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种不满足的勇敢探索的深长意味。我们不能不学会与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他们,而且越来越重视他们……”刘索拉似乎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作者简介 · · · · · ·
  刘索拉中国最神奇的音乐家和作家。 小学四年级因家庭受到政治风波强烈冲击而失学,成为“文革”中中国少见的叛逆前卫的“嬉皮一代”。 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被认为是中国真正“现代派”的作家。文字代表作还有小说《寻找歌王》、《混沌加哩格楞》、《大继家的小故事》;散文《蓝调之缘》、《行走的刘索拉》等。她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几乎一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一面旗帜。曾先后定居伦敦、纽约组织乐队,混合民乐、摇滚、爵士乐及新音乐风格,并在国际各大音乐节上演出,此外还参与过电影的编剧、音乐创作和表演。代表作摇滚歌剧《蓝天绿海》;唱片《蓝调在东方》;大型室内歌剧《惊梦》;电影《无穷动》、《十三棵泡桐树》等。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山淡影》
55.jpg
原作名: A Pale View of Hills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 Kazuo Ishiguro
译者: 张晓意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页数: 249
定价: 27.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石黑一雄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75345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石黑一雄处女作,一部问世30年仍在不断重印的名作。小说通过一个移居英国的日本寡妇对故土、故人的回忆,讲述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带来的阴影与心魔,最终以母女成功移民,而女儿自尽作为悲情结局。作品构思奇特,叙述者通篇的回忆是模糊而可疑的,直至全书终,叙述者才忘记了伪装,读者也证实了猜想:叙述者是利用回忆做掩护,编织了一个他人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人的面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减轻罪恶感。

作者简介 · · · · · ·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89年获得“布克奖”,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1989年,石黑一雄获得享有盛誉的“布克奖”。石黑一雄文体以细腻优美著称,几乎每部小说都被提名或得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
  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却是极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他致力于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于是,石黑一雄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在开创一个新的格局,横跨了欧洲的贵族文化、现代中国、日本,乃至于1990年代晚期的英国生物科技实验,而屡屡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恋爱中的骗子》
66.jpg
作者: (美)理查德·耶茨
译者: 孙仲旭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页数: 132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754168

内容简介 · · · · · ·
  《恋爱中的骗子》是理查德·耶茨继《十一种孤独》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个短篇。它完美地展示了耶茨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和描述力。耶茨借由本书再次证明了短篇小说的力量。显然更有兴趣描写“失败人生”的耶茨,凭借他敏锐的心灵与独到的观察角度,仿佛拼贴艺术般,将美国“小人物”及其生活片断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失败的艺术家、生活艰难的单身母亲、疏离的亲情、劳燕分飞的婚姻、叛逆的女儿、转瞬即逝的情事、不可靠的梦想……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悲天悯人的力量和敏锐的观察力使这部作品脱颖而出成一个文学大事件……令人瞩目的成就。
  ——《独立报》
  这是二战后一位伟大却被忽视的美国作家令人难忘却长期被遗忘的作品。
  ——《新政治家》
  耶茨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让人边阅读边流泪。
  ——《卫报》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复活节游行》、《恋爱中的骗子》、《好学校》、《年轻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与文学》
77.jpg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李存捧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页数: 50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名家文学讲坛
ISBN: 9787544717182


内容简介 · · · · · ·
  乔治·奥威尔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摄人心魄的对抗性作家,他的散文和评论随笔被很多人认为甚至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本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共三十二篇,通过这些观点鞭辟入里、风格明晰简练的檄文,奥威尔想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他还想让我们理解,我们到底是谁。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食桌情景》
88.jpg
作者: (日) 池波正太郎
译者: 廖卿惠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1
页数: 252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36315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是著名的小说家、电影评论家,也是颇具知名度的美食家。他认为:“像我这样一整天都必须待在家里的职业——也就是所谓‘在家工作’——的情况下,每天的三餐也就变得异常重要。虽然不需要餐餐大鱼大肉,但是没有好好吃上一顿饭的话,对我的工作也会有负面影响。心情愉悦地用餐不但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巢中(家中)的气氛要是过于低落的话,就算是端上高级的牛排特餐,也会让人有一种‘尸骨无存’的错觉。”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饮?观。他的美食随笔,并不局限与对美食本身的材料、制作、火候的介绍品评,常常会通过荡开的故事,收回到美食的“文化思考”上来。他母亲最爱寿司,他讲述母亲的最爱,却写出了母亲的好强,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兄弟拉扯大。讲述在横滨吃的经历,让人看到这个地方几十年的变迁。回味奈良东大寺“结解料理”的大宴,仿佛是历史小说家在体味古人的味觉感受和气氛……

作者简介 · · · · · ·
  池波正太郎(1923—1990),生于东京浅草,小学毕业后就赚钱养家,后来进入小说家、剧作家长谷川伸的门下,开始了小说创作。1960年,凭《错乱》获得直木奖,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鬼平犯科帐》、《剑客商贾》、《真田太平记》、《仕挂人· 藤枝梅安》等,是与司马辽太郎、藤泽周平齐名的历史小说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26 07:40 , Processed in 0.0537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