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哲 学 的 初 体 验

[英] 马丁﹒霍利斯

Martin Hollis

庄瑾  译


第一章   求知欲、悖论和视界

   
    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交界处,是既有肉体又有精神的造物,服从自然法则的同时也开创着我们自己的道路。我们既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又和自然秩序相分离;我们所瞥见的那个宇宙同时也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方式所加于宇宙的。
≈≈≈≈≈≈≈≈≈≈≈≈≈≈≈≈≈≈≈


    平静的思考使我们定义人性中我们所设想的那些不变的和易变的内涵。

≈≈≈≈≈≈≈≈≈≈≈≈≈≈≈≈≈≈≈


    技术可行性意义上的“实践”与改变生活方式意义上的“实践”是有区别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闭性问题

     金星上有小蓝人吗?这是一个封闭性问题,因为我们很清楚什么样的答案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我们还没有现成的答案,至少我们知道该怎样找到答案。

开放性问题

     地球位于万物确确实实的中心点上。……事实上,这一基督教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脆弱的,它承受着宗教的和科学的双重不断增长的压力。引发宗教改革的紧张态势推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传统权威,并且从此终结了它维持封闭性问题的权力。
≈≈≈≈≈≈≈≈≈≈≈≈≈≈≈≈≈≈≈

     而今为我们所广泛接受的现代天空及地球的星图最终形成于16、17世纪。

≈≈≈≈≈≈≈≈≈≈≈≈≈≈≈≈≈≈≈

    我们可以承认人类的生命只延续了天文时钟滴嗒一声那么点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悖 论

    一方面,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思想框架收屈从于火与剑、火药与子弹。同样地,思想框架还顺应物质生活、生产中的经济力量以及技术上的其他变化而作出调整。但是这几方面的压力没有解释(或至少没有充分解释)人们怎样能够开始认识到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

    悖论就是一对陈述,二者都有强有力的理由,但是两个陈述不可能同时为真。
≈≈≈≈≈≈≈≈≈≈≈≈≈≈≈≈≈≈≈

    从道德和日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世界包含了人类行为的历史。这一历史我们认为是由可能选择其他做法的自由行为者的实践形成的。
    冲突无需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一旦它爆发出来,就是人们无法容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视 界

Essay on Man

整个自然都是艺术,  不过你没领悟;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  只是你没看清;
一切不协,  是你不理解的和谐;
一切局部的祸,  乃是全体的福。
——— 亚历山大﹒蒲柏
( AlexanderPope )
     他的希望在于,一个在我们看来显然是偶然的、不和谐的、罪恶的表象,事实上却意味着巧妙、发展趋势、和谐以及善。只要我们观察得足够努力,就可以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是设计好的。上帝把这个世界创造成了艺术品。他安排好了一切,以至于那些看起来随机发生的事物,实际上却是其原因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认为存在荒唐的丑陋以及粗野残暴的破坏,那么我们并没有领会到全部,就好像是新手无法从陌生的音乐中听出和谐一样。放到上帝为了追求最大的善而制定的最宏大的计划中来看,局部的恶总是有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山区因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乡,所以最近有三个展览馆要开,一个是王懿荣纪念馆,一个是福山史志馆,一个就是甲骨文馆。甲骨文馆的文字资料是当代学者王宇信老师提供的,但不知是否是他写的,所以作者一栏只能标为示知。
    这三个馆若开了,欢迎各位朋友前去参观。下面将甲骨文馆的资料部分地透露一下。这是原作。因空间所限,真正上墙的文字(展览馆出现的文字)少之又少。以下是原作。先介绍两位收藏家及收藏轶事:
     1,罗振常收购甲骨轶事:罗振玉是甲骨文收藏大家,但他不可能亲临殷墟贸易,所有至安阳收购之事,全由其堂弟罗振常施行。罗振常在《洹河访古游记》记述了与范恒昌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十七日至四月初二日期间,在安阳小屯村收购甲骨的情形。
     此次收购,罗振常要求小屯村民无论何物,但是土中者,必携来无遗这样,他与范恒昌还收得了不少甲骨文以外的文物精品。其间,还发生了甲骨之王现身的一段趣话。
    罗振玉常初到小屯,听说某一人家有一片大甲骨片,可谓甲骨之王。他索来看了,想买,但对方不开价,买卖未成。
    三月十四日,范恒轩欣然归来,身后一当地人提一柳筐,大甲骨片赫然卧在筐中。原来,范恒轩反复造访其家,听说这家人想买一片地,苦于无钱。范恒轩与他家中老者商量,决定为其出买地钱,才得到这片甲骨。
    清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十七日。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记龟甲兽骨两次运京者,大小共得一万二千五百余块,可云大观   
   2. 最早收藏甲骨的西方人:1903年起,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宣教士方法敛、英国浸礼会驻青州宣教士库寿龄,在山东潍县收得不少甲骨文,先后转手给美国卡内基博物馆、飞尔德博物馆和英国苏格兰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多处。
    德国人卫礼贤、威尔茨在山东青岛也收得不少甲骨文,先后转手给瑞士和德国的博物馆。   
    3. 日本人的甲骨收藏
    早在罗振玉收藏甲骨文之前(1906年),日本人就购得了甲骨文近3000版。日本林泰辅曾怀疑甲骨文的真实性,1918年亲自造访殷墟后,就坚信甲骨文为真了。从此,日本搜藏甲骨文的人日益增多,收藏日富。
     4. 甲骨收藏大家——加拿大人明义士
     加拿大人明义士,1914年任安阳长老会牧师,开始收购甲骨文。十多年间,共搜集甲骨5万多片。他经常骑一匹老白马,“游于洹水南岸,考察殷墟出土甲骨文字情形”初时当地人欺负他是外国人,又不识真伪,用新鲜牛骨伪造甲骨欺骗之。日久牛骨腐坏,臭不可闻。明义士从此悉心研究,终成鉴别真伪能手。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最感动我的一段,我暂时定名为:南京史语所与YH127坑发掘

     YH127甲骨坑发掘:
     1936年6月YH127坑的发现,是甲骨文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为最伟大的奇迹。YH127坑口圆形,径约1·8公尺,上口距表面1·2公尺,深约6公尺,中间一层1·6公尺满装甲骨。甲骨排列不整齐,正反不一,大小杂置。北部堆积较高,向南成斜坡状倾斜。
     过程:
     A、第十三次发掘工作原定于1936年6月13日结束,12日下午,C区王湘负责的YH127坑壁上发现一片小甲骨。起初不太在意,没想到顺藤摸瓜,甲骨越出越多,大家开始期盼奇迹出现!
    天黑了。为防窃贼盗掘,王湘小组决定用一般人不识的蒙文封条封于甲骨堆上,并派可靠之人值夜看守。
    B、13日,开始下坑剔剥甲骨。因空间太小,只容王湘一人工作,众人坐在坑边,将递上来的甲骨小心接过、包好放置筐内,所带三、四个大筐,至晚全部装满。
    大家振奋不已,一直工作至午夜。他们决定不封坑,全体留宿工地看守,兴奋得睡不着,都在冥思如何保存好这坑甲骨。有人想到扩大甲骨坑周边范围,以形成一个甲骨灰土柱,再将其装入特制大木箱,整体运回当时的首都南京,在那儿继续发掘。这一方法得到大家认同。
   C、6月14日,发掘团按照商定好的方法分头工作,费时两天,至16日,整个被剥离的甲骨灰土柱安然装进一个特制的2米宽、1.2米高的木箱。
       17日清晨,大家开始在坑里筑斜坡马道,垫上木头,铺好铁轨,车推加绞轮拉,紧张忙碌一整天,18日终将木箱拉上地面。
        
   D、大木箱重六吨,当时无机械可运,只好参考“洪宪”袁世凯下葬时,用“六十四抬”运灵柩的方法,即在大木箱两边各绑一大木主杠、8根副杠与支杠。副杠与支杠各用一组四人抬起,共用工64名,再加上替手6人,其计70人抬箱。行走起运以敲锣为号。
   
  E、木箱太重,第一声锣响主杠就断了。发掘人员正另想办法,怱闻当地土匪欲抢甲骨,就与参与保护的军队加强警戒。当晚土匪果然在附近开枪,发掘人员临危不惧,军队也开枪还击,土匪未能得逞。
       将主杠改成榆木,改用十字穿法,抬箱人也作了调整,用工48人。从早晨出发,一天时间才走到距火车站还有一半路程的薛家庄南。只好就地留宿,派发掘团人员监守。
    F、一路上共有70余人轮班,前面修路搭桥,后面抬箱而过。傍晚走到铁路附近。那时过往火车极少。工人们将木箱放到铁轨上,顺势一推,木箱便动了,这次不费多少力气到了安阳火车站。6月24日,大家为木箱搭起临时小棚,再盖上油布,派人看守。刚安排就绪,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来不及躲雨的工作人员全被淋成落汤鸡。
   G、经与铁道部门协商,将木箱放入货车专节,由李景聃、魏善臣押车。专车经平汉路与津浦路,在郑州、徐州两次倒车,才进入南京。在徐州箱子竟压断了车轴,幸好车修好了无碍前行,历尽千难万险,大甲骨木箱终于被运至南京史语所,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H、木箱太大,只能从史语所较宽的侧门运入。人们将台阶上铺好木板,几个工作将木箱顺斜坡向上推。木箱太重,突然下滑,两工作躲闪不及被撞伤。这是大木箱最后发威。
    将整个甲骨坑装入箱内,千里迢迢运至研究所进行室内清理、发掘。这在世界考古学史上是首创。自1936年7月12日——10月15日,由胡厚宣等进行室内发掘,费时三个多月,这项工程方完毕。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YH127甲骨流失之谜
    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之YH127坑甲骨,从发现到辗转运至南京史语所,整个过程防范严密,可谓万无一失。学术界,包括发掘者普通认为,此坑甲骨完整,绝无流失在外。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胡厚宣追踪并揭示,至少有十片YH127坑内的大龟版流入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回购了其中六版。《国博藏甲》一书将它们编号为25、28、45、60、62、68。
        科学发掘的YH127坑甲骨,为何会流向社会?成了难解的谜团。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语所“西迁”
    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十五次发掘殷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从安阳诞生、形成、成熟、发展,为今天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殷墟发掘的推动者、主持者——“四大导师”和当年参加发掘工作的“年青人”——殷墟考古“十兄弟”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A. 史语所不断南迁,千难万险继续研究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史语所也不断西迁,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
     史语所西迁第一站是长沙。刚安顿好,学者们就开始工作。第二天,日机来轰炸。梁思永住处被炸塌,石璋如、刘耀年轻胆大,被安排在空袭时外出巡逻。
     在长沙,学者们第一次分手。“四大导师”中,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留所,傅斯年同院部赴重庆。“考古十兄弟”有六位决定投笔从戎。从此“十兄弟”劳燕分飞,有的去延安走上抗日第一线,有的继续留所,在迁徙中守护、研究国宝,使华夏文脉得以延续。不少人终生再未见面……
      1937年底,史语所再次西迁,经越南河内中转,颠簸北上,到达昆明。刚安顿下来,日军飞机又来轰炸,不得已史语所再迁至郊区龙泉镇。学者们仍继续工作。董作宾研究《殷历谱》,常请史语所同仁帮忙计算数据,大家或用笔算,或用算盘,同仁笑言:史语所变成数学研究所了。
     1940年夏,受战局影响,昆明又无法立足,史语所再次搬迁。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等商定:“这次要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他们选定了长江边上的宜宾李庄。
       B. 考古兄弟再分离    一水相隔三十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庄一片欢腾。1946年6月“还都令”下达,史语所与相处六年的送行群众挥泪而别,留下告别碑一座,迁回南京原址。1948年底,史语所整体前往台湾。董作宾等人随殷墟文物与甲骨去了台湾,梁思永、夏鼐等留在大陆。自此,史语所的师长和兄弟们再一次分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水相隔三十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重逢,畅叙旧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十兄弟的资料与视频网上有,各位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简要一点,凡去了台湾的,结局都不错。在大陆的,只要能熬过来历次政治运动,现在也都行。
发表于 2014-7-25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姐忙的文化事儿不少~
发表于 2014-8-18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思想者。看你的随笔文章,跟看山人的一样,太费脑子。哲学与思辨,大智。老来更喜欢看明清小说,但对做学问者,崇敬又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02:35 , Processed in 0.0500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