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颇惊羡于烟台散文学会第二次年会的盛况,笔耕不辍的人儿济济一堂,风雨兼程而来,又满怀虔诚之姿。一张张不再年轻的脸庞,透着儿童般纯真。

     纯真,一个真是好听的形容词。纯洁真诚,当下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是一种难能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信仰。由此我想到了文学的力量。

     怀着忐忑之心来到会场。并不是由于胆怯或者自不量力。相比这些以文字抒写人生的前辈们,我等自也有光明磊落的心胸,也有文字激扬人生的豪迈。

     雨中迈入会场,是迎面一声热烈的召唤。邂逅,当真是一种美丽。而当山人步伐匆匆低头而进,不约而同地也正是我和大漠落座的方位。不及寒暄,旁边的右边的前边的竟又不约而同转过身来。真真机缘巧合,在这文学殿堂,竟又是一群老友在言欢。

     环顾四座,多是中老年的面孔。衣着装扮尽不相同。会未开始,每个角落,相互召唤,喁喁私语。像极情爱中的红尘男女,眼神里是热切,语言里是炽热。由此我想到了文学的纯粹。

     开会。主持人语调温和低沉,音量不高漫浸全场。和风细雨也会有浸染的力度,泽被万物。可见所做文章文字全然不必得有暴戾和尖刻之气。

     宣传部官员讲话中,纵论烟台文化之变迁,当下精神文明建设之必要。满怀期望关爱之情,是对打造烟台文化名城的声声召唤。文化是广义的,文学确是中流砥柱不可替代。

     第二位发言人从烟台文学发展道路展开,从现代到当代,历数文学创作之硕果,落脚于文学创作之根源以及散文写作之技能。文学不能脱离于社会实践,游离于人生活之外。希冀更多的人投入到散文创作中来。并有感于今日会场增添了年轻人的面孔。他是有忧患意识的,世风日下浮躁当道,文学殿堂里是否还能保留有清新的空气?这取决于对年轻人投身于文学之风的召唤。

     最后,綦会长的报告讲话,完整回顾了散文学会的发展历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到如今花团锦簇金玉满堂。一颗种子的萌生茁壮,一个人不辞劳苦地奔波守望,文学影响生活的声声召唤,引来烟台各地的凤鸣岐山。招远、长岛、牟平、栖霞建立分会和创作基地。薄薄精良的一本《烟台散文》杂志在手,有感于学会的组织结构严密,执行能力卓越。

     午宴,与山人急促入座。猛然发现席中竟是散文学会綦会长、烟台作协矫健主席等人,敢情这是规格最高的一席。既来之,则坦然受之。各自绍介,无拘谨羞涩。酒过三巡,与山人自讽:我俩来自草根团体——西窗读书会,却也是正职,坐此席位也当名正言顺。

     这自讽,道出了声声召唤。西窗至今四个年头,清新如故,纯真如旧。风雨侵袭,岁月磨砺,没有改其本色。这里固然有坚守,亦应有同好们的美好愿望。愿望终究是一种期望实现的想法,在实际行为上只能是有所倾向。而不能倾尽气力势在必得。西窗,我们这“每人心里一亩田”,若不能刮起共产风,纯真的种子不能尽享阳光、雨露、耕耘、守护、生长四季之时机,会不会难产而终老腹中?

     听得梅兰一声召唤,结识烟台散文学会,是机缘,是契机。更得散文学会召唤声声,愿望转换为信仰,西窗人的精神家园依样来得花团锦簇,源源不断输送出当下严重缺失的那份精神食粮——纯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整体呈现为病态,身居其中,自然常常会无病呻吟。我是一个有病的人,以毒攻毒,拨乱反正。虽极具冒险精神,但非如此很难独善其身。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检讨   

小心揣度间竟成为第十七期读书会上交作业的后进。我检讨,不是行为上的不具其力,是思想上放马了南山。

虔诚的态度,最易获得宽恕。首先检讨我的读书态度。业余时间的阅读,本无所谓目的性,亦不应有目的性。如此方能尽受文学艺术的熏染,冶炼心胸,提升由内而外的儒雅品质和修养上的高尚。目的,无非强调实用性。读书兼具目的,则极易形而上,促使读书行为上的僵化自封,走火入魔为形式主义。

但读书不可以没有态度,态度决定阅读方向,决定于书籍的取舍。不从书中求功名、贪富贵,亦不应从中求探索生活之道。

我没了态度,无意中却生成了目的性。《霍乱时期的爱情》明明是一本描写爱情的文学著作,大可从文学艺术创作的角度去领略其中的人物、故事,去欣赏作者的奇妙构思和对文字驾驭的功力深厚。而对细节的追逐剖析则大可不必。文学创作,素材部分生于现实,往往是远高于现实。其中更多的生成是虚构。阅读过程中忌对号入座。而我,则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阅读中陷入了泥淖,致力于发掘故事本身的可信和喻义。其实有意中就掉进了“实用主义”,在用书中人物的情爱观比照当下时代的情爱观。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个自己封死的胡同里与人舌战雄辩,其实絮絮叨叨的无非是在佐证自己的情爱观念。

读书没有了态度,阅读有了目的性,阅读则不能为“悦读”。

第二,要检讨我的生活态度。诚惶诚恐,本是个生活上稍具开放之姿的人,却不容忍他人的自由豪放。对书中阿尔萨坚贞不渝的爱情起了疑,对这场用半个多世纪坚守而获得的爱情起了有讽刺意义上的理解。

我想,这是生活态度出现了问题。现实中,已然不能分辨真与假,常作无病呻吟地鞑伐恶与丑。心灵做不到澄清,不能独立于作品之外。《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带着有色眼镜看的。将自己强硬生生塞了进去,产生偏执和自恋。导致生活中,经常混淆自己的角色,在多重角色置换中有意无意推卸责任,粉饰真情。可见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性情人,是带着面具的。这种粉饰,因一己之身曾让西窗有了不谐和的音符。

第三,要检讨我的人生态度。
常以为,人生亦应不具目的性。在意的应是过程。想想亦应是错了的。体会过程,享乐安逸,不会是去主动面临风风雨雨。人生没了目的,或言之目标,没有理想照耀,自不会有固定的轨迹,行走过程里天马行空恣意妄为,没有方向,难以有所建树。

有目的,缺少不了态度。态度是为目的服务的,是为完成目的而形成的任务观念,久而久之演变为一种信念,一种坚贞不渝的态度,视为人生观。《霍乱时期的爱情》书中男女主人公阿尔萨和达萨身上一直存有着这份高贵品质。正是对真爱矢志不移的追求,最终修成正果。

如何理解阿尔萨的情爱史,见仁见智。有人将灵与肉分离,相信爱情和性爱是可以区分的。阿尔萨陷入失恋不能自拔,无意中发现了性爱可以帮他解脱。事实是如此吗?一次次的性爱史,纵欢之后更是无尽的空虚和想念。行为上只能化作又一次次的猎莺。这说明恰恰性与爱是不可分的。肉体上的满足不是全部,必须是欢愉过后有情感上的添补。阿尔萨用这种添补在养护他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守候。没有了对达萨的思念,他不会选择饮鸩止渴。对阿尔萨的滥情应一分为二来看。

人生有了目的,建立了态度,过程无论如何跌宕,轨迹不会偏移。这种坚守,持之以恒,是我人生态度里始终存在的短板。悠悠四十载,有的是不健全的人生观。

三省及此,想想去年对每个岁末冬日的约定。手指被人咬了一口,虽然未曾掉了下来,牙痕犹在。每每想起,仍不免倒吸一口凉气。疼!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睡了

夜色掩映下的西海岸,静谧清新。北向行走,风感清冽;掉头转南,和风惠畅。路灯玉立通明,抹抹色黄划出优美弧线,发散着幸福安详。防风林低矮密实,忽略了风的存在超然生静,音乐轰鸣一群人在里摇摆。堤岸上,三三两两的徒步人,匆促而过。行走,身影注定是孤单的,单就移动的个体,两足足矣。看到杜拉斯在《写作》里说:我认为一个形单影只的人已经患上了疯病,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不自言自语。行者,因为有一颗在路上的心,两足一心制造了孤独。杜拉斯同时接着说:人始终不会孤单,从物质上从来不会孤单。

智者,总是一些纠结的人。事情的单面性、双面性、多面性,反复堆彻分拆,重新组合排列,最终什么也搞不明白的情况下,得出结论:任何事物没有绝对性,只有相对性。纠结呀,这是啥定论?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何没有能给出一个准确肯定的答案。还是那些活在当下的屌丝儿:闲得蛋儿疼,才会去思考这些扯淡的事呀。人生就是折腾,反复不停地去折腾。像那些智者,一个人用刀杀了人,智者却会想:是人杀了人呢?或是刀杀了人?

无数次纠缠于这样的命题,心生焦虑。每个不安的清晨,蜷缩在被窝里,寻求着安全感。物质,让我有了优质睡眠,拥有了这暂时的安宁。起身的那一刻起,注定不再有孤单,身边的事物纷至沓来。经济,既然最终是要靠着掠夺,因此硝烟遍布。虎视眈眈的红眼珠充斥四周。即使是雾霭散开,晴天白日,那凶残的眼睛仍然无所顾忌的相互瞪视。那里是人间?有天堂?人在吃人的社会恐怕比那阴曹地府也好不到那里。

思及柏拉图的乌托邦设想,虑及当下的市场和教育机制。有思想和品德高的人成为管理者;有技能的人充当工匠;年轻力强有素养的组建军队;健康貌美的女子负责生养。人既然有了大脑,生了智力,就必然产生差异。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剥夺生命的存在。市场经济,也不能是让所有人都成为成功商人,不能是让国民都成为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物质的高速膨胀,道德水准的极速缺失。人人心生焦虑、不安,不平心产生抗争心,抗争必然有弹压。有对立,有纷争,分化为阶级。阶级就不好玩了,它必然不能是个中性化的东西,只能是非左即右。人群鲜明打上了烙印,逐步形成利益独属的价值观体系。信仰,可以让人更加疯狂。

我们有信仰吗?有的,个体经济催生私有化,站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每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不能忽略了,人是作为群体存在的,群体有共同的信仰体系吗?私欲横流,信仰如何统一?统一了还会有私欲?又是一个让智者纠结的命题。而信仰不能统一,人与人之间不能产生信任。陌生的提防,陷入危机重重。难生莲花,没有愉悦。不能向善,暴躁暴戾之心而生,将整个社会推入进暴力世界。一件家庭琐事,可以刀刺十余名小学生;卖个西瓜,竟然会被暴打毙命;妻子不轨,连夺乡民数条命。马克思说,利润超过300%,就可以为此去杀人。如果不是一味强调经济指标,还会有交警同志们钓鱼执法吗?城市乡村拆迁一片吗?城管哥哥凶神恶煞吗?小伙子雕龙刺凤满大街横着膀子晃吗?孩子们被书包早早压驼了腰被作业累坏了眼睛吗?

山人说开场读书会吧,也可以是沙龙。我说,好啊,正月喧嚣未过,就议议纷扰当下如何让心灵修静吧。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都有一付脑子,会用来观察,用来思考。人没有聪明与非聪明之分,有的只是时间早晚。每人都会是个智者,都会有纠结产生的时刻。当这一刻来临时,如何由智修慧,这对我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世界纵然是绚烂的,不生贪婪之心,浮躁如我,眼前全然是黑色的漫漫无边。西窗的盏盏明烛,撕破了黑色的网,依样透着抹抹色黄,传递着幸福安详。纵然白昼,有在西窗,我没疯,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衰老是一种学习,人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第一次读渡边淳一的书,也仅仅是因为从没有读过,才有一读的想法。亚马逊上购书,随即两个晚上阅读。文笔自然流畅,读来如流水。
只是感觉内容反映真实,“孤舟”这个名字尤其美妙。一个在生活寻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恰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孤独落寞脆弱。
21022216-1_u_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读《狼图腾》,女人读《与狼共奔的女人》!
  一本书成就了狼性与女性的巅峰会合!
  所有女人必读的心灵读物!
  如果说《狼图腾》以男性的视角激起了国人对狼性的崇拜,那么《与狼共奔的女人》即将以女性的视角唤醒女人灵魂深处的野性本能。
  千百年来,女人的野性本能遭到长期的压抑,被隐藏在了身后长长的发丝里。野性本能就像原始森林一样,在文明的蚕食下变得稀缺匮乏。本书的宗旨就是唤醒女人的野性本能,让女人恢复原本的面貌,获得心灵的完整,从内到外散发女性的智慧与美丽!
  为什么女人总是苛求完美,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女人善于编织缤纷的谎言,虚构美好的幻象,来换取假面的和平?
  为什么女人会为了迎合主流的胖瘦美丑标准,刻意地改造自己的身体?
  为什么女人在月经初潮时,不是惊叹身体的神奇,而是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
  为什么女人明知是伤害,是危险,是诱惑,仍然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
  为什么女人在爱的旅途中要不断地奔逃、藏匿?在等待爱人理解自己的过程中,会感到疲劳或厌倦?
  ……
  埃斯蒂斯将为你揭秘。但有一点,她很坚定:野性本能足以平复女人一生的创伤,使女人能够自由地与狼共奔!
  每个女性的灵魂深处都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她睿智且热情、她不老且常青,她赋予女性创造的灵感与活力的源泉,她被称为“原始自我”(WildWoman)。透过作者埃斯蒂斯的话说,女性就如同狼,彼此都拥有一种精神上的纽带。她们凶猛且优雅,对于群体及配偶充满挚爱且勇于献身;这一比喻贴切地描绘出了原始自我的形象,她是女性天性本能的化身。不幸的是,历经数个世纪男权价值体系的压抑,原始自我正濒临绝迹的边缘。埃斯蒂斯认为,完整的女性应该是构筑在自我返璞归真的基础之上。是故,书中收录了众多古老的传说及脍炙人口的童话,虽然题材未必都取材于狼,但她试图向我们诠释那个湮没在每个女人心底深处的原始自我,依旧强壮有力、充满活力,并提醒读者,身为一名女性,学会勇敢、学会关怀,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21116619-1_u_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三论,论命运,论死亡,论奋斗。
“这是一个自我迷途、自我丧失的时代。
这是一个被物欲外化、异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以他定我的、以物质衡量生命的时代。
这是一个无家可归、无处可逃、缺失精神家园的时代。”
作者自序开言,恰是我要说的。主题是好主题,写得一般,繁冗拖沓。
20789247-1_u_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牧歌式的日本文明,这种风情,在我国偏远的地区仍然存在。而被我们国民所熟知的凶残兽性,是物质极大丰富化后的日本。物化,促使了战争。
20460684-1_u_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镇姑娘露辛娜怀了孩子,她不确定孩子是谁的,但最终选择了有身份地位的小号手,这无疑给有妇之夫的小号手以晴天霹雳。在小号手绞尽脑计说服她堕胎的过程中,露辛娜仍不断陷于各种男人的诱惑和寻欢过程中。一个政治犯即将离开祖国,前来小镇探望故人的女儿,因为故人女儿的感恩和诱惑,最终由养父成为了故人女儿的第一个男人,他仍然选择在次日离开。他手里有一粒政难时期的毒药,以备不时之需自己服用。阴差阳错毒药进了露辛娜的常服用的镇定剂药瓶。露辛娜被旧日的年轻情人纠缠,不慎服用毒药当场毙命。死去的死去了,离开的离开了,更多人像是做了一场噩梦。露辛娜的死被定性为自杀,凶手政客已经离开了祖国,没人怀疑他(除了她的养女,她知道他有一粒这样的毒药),因为他没有任何杀人动机。生活似乎回归了平静,每个人心里都对生活有了异样的心理变化。。。

情节构造的离奇,一切必然的结果却是由一个偶然来结束。昆德拉的作品与草原有沟通,大致是他的作品读一遍是不够的,看不懂真正隐藏的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铺陈,其中夹杂着对祖国的思考,对人性的分解,对社会政治活动的描述。作者绝不仅仅是想要表达如此一个故事而已。而昆德拉的伟大,也绝不仅仅是会编各种诡异故事而已。

进了他多部作品,待日后慢慢读来。
21005714-1_u_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4-3-4 21:07 编辑

《抱一把胡琴》,山妮告知在亚马逊上购得,祝勇主编,精选台湾名家散文集。
其实家里还有其中两本,《昨日以前的星光》,《深山书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02:23 , Processed in 0.0848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