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青春献给你》带有鲜明的冯小刚个人色彩,其语言诙谐幽默,细节丰富真实,详细地记叙了作者本人几十年以来在电影和生活中的艰辛,其执着向上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毅力,能够带给读者极大的启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人物励志作品。虽回忆艰苦岁月但不失幽默与调侃,可读性非常强,而且特别易于口口相传。此外,除了关注自身和当代同辈名人的成长,冯小刚还将目光投向了电影本身,用犀利而冷静的笔调对中国电影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文风辛辣,读来大快人心。整本书渗透着冯小刚式的幽默真诚,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且相当富有励志色彩。

《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导演冯小刚唯一的自传,也是迄今为止演艺界人士中最为成功的一部自传。作家刘震云这样评价:“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无论票房还是影响,今天的冯小刚皆以压倒性优势决胜于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殿堂级人物。
  书中呈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苦孩子”步履维艰的奋斗史。作者冯小刚既不作任何姿态也不戴任何面具,坦诚写下对青春往事的回忆,对中国电影的坚守与反思,对母亲妻女的感情。《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手机》,这些牵动着全国人民记忆的影视作品,冯小刚亦原原本本记录了它们不为人知的诞生历程。而他与王朔、刘震云、姜文、葛优、陈凯歌、陈道明等大腕儿的独特交情,也带着强烈的冯氏风格,连珠妙语跃然纸上,甚是精彩。”

果然是冯氏风格,但更让我探秘的是其中与王朔的情感交集。还有穿插其中的中国电影当代发展史。
其中与王朔创立的“捧人”经验之谈,可学习之。
20873226-1_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拉萨作为吐蕃王朝的首府都城,至少可以向前追溯十三四个世纪。藏史春秋、雪城沧桑,在闪闪发光的巍峨金顶的俯视下,缓慢而笨重地流过布达拉宫脚下。这里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传,还有千百年来朴实的游牧精神。老拉萨,是僧侣的拉萨、贵族的拉萨、商人、乞丐、朝圣者、探险家的拉萨。是什么样的诱惑,促使纪实文学作家马丽华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去张望过往岁月?作为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老拉萨,正像长长的一卷老照片,意味深长。用心地端详着它,可以从那上面读出了晴空丽日,也读出了风云漫卷。<b本书对图和文的采集、插接、修剪和编排费了不少心思,力图使图文在时空两个层面上结合,时而同步,时而分离,时而重叠,时而交错,时而观照,时而融合。目的只是让读者在已逝的时光中,获得览阅和迷思的双重快乐。 ”

读这本书,正是从拉萨归来之际。该书更多从人文历史角度阐释了拉萨城的悠久浓厚。中央八台热播的《西藏秘密》中的故事,该书中也有记载。这是西藏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书中的八廓街的记忆,已经与当下的相差极大。唯一不变的是大小昭寺,以及日以继日磕等身长头的信徒。“卖水萝卜儿”的叫唤声却彷佛不绝入耳,飘展在布达拉宫顶部的国旗猎猎飞舞。两者之间跨过历史时空有着某种关联。
这部书不同于其它四本关于老城市的书,因为拉萨城市委实太小,如果尽是去描述建筑风格,不足以道之。   
很多人去西藏是奔着那原生态的风景而去,当然,如果能增加些对这个民族过往的了解,我想人文更应是吸引众人趋之若鹜的理由。
9067597-1_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才子钱锺书》的作者汤晏是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他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接触钱锺书的作品,遂成“钱迷”。70年代末在美国和钱锺书相识后,至今与钱锺书、杨绛夫妇通信联系20多年,搜集了大量有关钱锺书的资料,其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使本书成为目前最详尽的一部钱锺书传。1998年钱锺书仙逝,故人凋零不胜悲怀,身居海外的汤晏更加追念这位中国“当代第一鸿儒”。为了实现20年前:“我要为钱锺书立传”的私愿,汤晏决心为钱锺书写一部“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他以“取材严谨,行文简洁”为写作原则,文中所述均有事实根据和出处,注解之详细在传记中颇少见。注解和正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部传记和其他作者的传记相比,“略他人之所详,详他人之所略”,匡正了一些事实的错误和讹传。这部传记不是讨论钱锺书的创作或学术成就的专著,它简略地记录了一代才子钱锺书的一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锺书过目不忘的记忆,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是一部“哲理性的传记”。书中令人捧腹之处,随时可见,在笑声中感叹才子的智慧,令常人望尘莫及。”                                

《围城》等同于钱钟书的部分自传。
这位学贯中西的一代才子,如果到了台湾会如何?
8995281-1_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来呈现作者十几年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的独特之处――他们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王明珂先生的寻羌之旅开始于1994年夏季。他说,他一路跟随文献记载中的历史记忆,追寻羌人来到汶川。然而便是在此,突然,前面那些历史臆想以及二十年来的羌族研究成为一场空幻梦境。面对真真实实的羌族,他觉得自己对人、社会、民族、历史等等的知识贫乏得可笑。他十余年的“寻羌”之旅找到的并非传统,而是变迁。”

如此剽悍的一个民族,如今蜷缩在川北那有限的地带。08年的一场地震,又受重创。一个民族的消亡,某过于天灾人祸。这个为了生存曾自称为“藏民”和“汉人”的民族,曾相互叱之为“蛮子”。如今却又在为恢复民族本来的称号而呼吁。只是物事变迁多少载,人还是那般人乎?
20576000-1_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独自之旅》是一本极为打动人的旅行传记。为了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诚与善意,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个世界,作者放弃在伦敦的优越生活,独自一人,行程万里,依靠陌生人的帮助横跨美国。
  《独自之旅》是近年来旅行传记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作者的旅行方式迥异常人,作品中同时传达了作者本人在旅途中的感悟和总结,带领读者在踏上旅程的同时,跟作者一起展开更多的人生思考。作者这段经历曾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成纪录片,先后在146个国家播放,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作者也因此而成为国际驴友中鼎鼎大名的偶像级人物。
  一个英国贵公子,为了追随精神偶像切·格瓦拉,立志穿越北美大陆,每天只用5美元,完全依靠陌生人的善意帮助,行程5000公里,他每一刻面对的,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744A5218.JPG


这本书通俗易读,在火车上一个白天搞掂。读后并没有太多沉思,每个人自有各自的生存态度。不可刻意效仿。相信人的善意,并由此借助他人的帮助完成旅行。不知道真正的意义何在?是在呼吁每个人掩藏在物欲背后的良知善心?或是利用一个超越常人的故事去撩拨他人?读之,自有游者的不易,更多还是人类之间的自然付出。
想起去年青海湖那个青岛小哥,“不带一分钱,旅游200天”,是不是邯郸学步。200天冷眼讥讽,当然也有坦诚相待,酸铁苦辣,会收获什么?或许,只有沉浸其中方知滋味;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所谓意义何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绿雨海 + 4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4-7 10:37 编辑

《莲花》合上的片刻后,我即踏上了书中最后落笔的那个城市--大理。清晰记得书中最后章节里出现的那个我,“半夜里饿了,便走去街头的烧烤摊买韭菜和烤带鱼串吃。”等我一切安顿也是半夜了。古城大理南门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桥下流水淙淙,在喧嚣的夜里仍然不绝于耳。桥上烟雾弥漫,两个烧烤炉燃烧着,炙烤着韭菜和鱼还有其它食物。零零散散几套桌椅座无虚席。随意点了东西,拎起一瓶啤酒打开,拉来一把椅子,依靠着石桥栏杆喝将起来。光线昏黄,明暗相间,随手将酒瓶搁在栏杆上。方知喝得竟是“风花雪月”牌啤酒。心里当下是有些黯然,只有 一个念想充斥着头脑:风花雪月,本就是一场空!
22465841-1_w.jpg
IMG_15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亮的日子

雾霭漫卷伴着凄雨冷风,再前又是天寒地冻落雪纷飞。如此节气,实是醅酒围炉之机,不应当做户外活动之奢想。却恰恰是腊月二十二,十四期读书会举行的这日,雾霭散去,天开云淡,风轻日丽,不知是人愿或是天意。

“山辉水明秀,天青云霞轩”。蓬莱市北沟镇东偎青山,西傍碧水,风物宜人。便有了许多村庄散落在这人杰地灵的宝地。人口密度之稠,鸡犬之声相闻、坊说老小能道。而这众多的村庄里,更是隐藏着幢幢百余年的古建民居。观之,博众家之所长,取异地之风情,用材考究,制作精细,几可称之为“美轮美奂”,迥异于胶东之普遍民居。盖因所处古时海上丝绸之路,此地先民南上北下,见识广泛,善结友朋,能取他乡之匠,采外来之建材。

如此明亮的日子,徜徉在老屋密布的海洋中。旧老的建筑光影陆离,窗棂斑驳,浸染着烟火旧气;屋中主人的热情真挚,礼道谦卑,与古老的建筑文明相衬,透着道不尽的浓浓人文情怀。白色的灯塔,斜插蓝天,奇妙的蓝色白色相映,硬是产生了一个纯净的视觉空间。惜恋这废弃的灯塔,伫立在塔吊烟囱之间,不应当代之需,孑然凄清,独具清末遗老之风。

如此明亮的日子,徘徊在街头巷尾,交游于乡绅村妇,获得的却是更多心伤。残存的古屋也在泣喊:吾虽朽老不堪,不具当下生活之便,可我神意气韵所在,亦可留于后人鉴存。众位可看,祖宗留下的玩意儿都被野蛮拆迁,古建文明余脉欲断,“四不像”的建筑怪物面目狰狞丑陋,“春秋裤”“大裤衩”盛行其时。后人寄居其中,怎会气定神闲安居乐业?社会又怎能稳定祥和?
建筑是应崇尚实用的,亦不应忽视美学。创造美的事物何尝不是一种实用主义。美,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美,同样是一种价值。

如此明亮的日子,西窗人欢颜相聚,尽欢话别。不可忘昨日雾霾,尽管已经散去,仍不知何日再来。亦不忘物质追求的对立往往是破坏。如同对一幢幢古老建筑的拆除,只是考虑了当下实用价值的缺失。忽略了“价值”真正意义所在。“实用”永远只是阶段性的,是投机主义;“美”的价值会更恒久。追求当下,并不是践踏故往。“推到了再来”不是全能冠军,是有时针对特定矛盾而采取的对策,不具有普世性。

如此明亮的日子,明亮的不当是天气,还有被明亮照耀的人儿。擦拭蒙尘的心灵,让它们亦然明亮起来。让这古建重新焕发光彩,亦然明亮起来。不要只是在消亡之后,才发现苦涩的眼泪亦然也是“明亮”。

一个冬季的日子。如此特别,如此愉悦,如此明亮。记得胖子的约定,每一年冬季,有这样一个日子,明亮不再被雾霾笼罩。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绿雨海 + 4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书一直是喜欢的,思想随笔,带着对人生对时代的思索。摩罗的这本书,开篇十几页,便让我耳聪目明。即兴划拉了一篇有感,先且发出来。)

读后感一:

常有人喟叹,当下这个世上那里还有真话。其实这不可怕,更可怕的这是一个“说了真话没人信”的社会。

所以我的语言风格也起了变化。开始正话反说,或是兜个大圈子再回到原点。目的无非两个:一个是让本就不想听真话的人当做是废话;二是让那些经常被谎言驾驭的人加深印象。

摩罗的开篇谈“王开岭”,让我想起《精神明亮的人》,还有那句“没有雪的冬天,季节还有尊严吗?”的掷地有声。

文中有标题“王开岭的地下室”,不知是比喻或是写实。但当下,王开岭的发声确实不是主流。好比蚁居在北京的漂儿,同样寄居在人防工程的地下空间里,成为不了京城居民的主流。他们是这座城市庞大功能的服务者,是不容忽视的群体,不幸被忽略了。

王开岭是山东人,王小波也在牟平生活过,现在还出了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山东人莫言。真应了对山东人的口碑“快人快语,仗义执言”。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真理若只为少数人服务,牺牲了大众,是被“披上了羊皮”的真理。意识形态格式化,思想就停止了,或者思想家集体变成了哑巴,更甚之成为弄臣。不是不明白,是揣着糊涂呢。

这些所谓的思想家(文学家)失去了劳动力,不在继续精神生产。有的并不是真正失去了劳动能力,是失去了勇气。有的却是彻底失去了创造力。

发展生产力,不仅仅是工业机器制造。物质的拥有,不该是社会存在的全部。人皆而知的道理,被物欲蒙上了白布。浮躁的人们不想去揭开它。有人试图尝试,轻轻的一块白布,有如千钧,沉重得竭尽全力也掀它不起。

体制化了。《肖申克的救赎》里最点睛一句台词。被体制化的他们重获自由竟不知生之意义,悲哀的只能用死亡来换得救赎。

可见躯体的自由,不具有自由的全部。智障的汉子不乏强健的体魄,但被称作“不健全”之人。精神匮乏的人,我说也是一种残疾,是用拐棍、轮椅生存的人。

当下,人人不信真话。面对一个无精神生产的人,你诚心告诉他:你是残疾的。他会对你泼口大骂甚而大打出手,动用一切体制内的手段报复你。由此证明他是有头脑的,有方法的。可这一切,终究不是精神的力量。

“信仰是一种价值的持守和践履”。我在找寻它。过去的一年,数次提及“坚守”,是西窗人一个个的约定,是西窗风格一次次的摸索。有一天,西窗有了自己的风骨,形而上而为一种具象,看得见,摸得着。围集在西窗的人,会增添一种信任。这种信任,让西窗人有归属,有安全,有幸福。

不敢去学作者摩罗,张口则“读书人”。有时在想,读了这许多书,获得些什么?甚至有时后怕,当前这种混乱的状态恰恰是闲读书读多书所致。

不是危言耸听。读书不成体系,不带章法,是很容易“人云亦云”而“众说纷纭”至“不知所云”的。

但我们还是喜闲读书,读多书。避免不必要出现的“混乱”,便需要一个方向,就是“增加想像力”。这是一种生产力,诸多书籍则成了无数可用的生产资料。

从读书中不该找寻处世之道。好比不能全信那些所谓营养专家的指导,结果反而是人们不知吃什么是好,怎么吃是对的。抱着解决“处世之道”来读书,也容易陷于这般境地。作者如此之多,作品如此之丰盛,听谁的,信谁的,很难适从。

有这样的读书人。他读书不是要去听谁信谁的,只是在汲取生产资料。通过“闲读、多读”的生产关系,创造更为先进的生产力。不等同于象牙塔体制内的学习,那是机械僵化的。如此,出来的产品,即是独立的思想。若能持久,形成体系,指导广众的生活和生产,则升级为“信仰”。
9200715-1_w.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绿雨海 +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有读《素年锦时》,安妮宝贝的书。翻开几页,就发现了一处校对印刷上的错误。几疑为盗版印刷品。但仔细看封面与内页设计,实唯美至极。

    信手翻阅,真如同她此刻在我身旁。场景会是怎样的呢,不是在喝咖啡,不是在喝茶,更应不是在酒浓之时。是什么一个场景的感受呢?哦,恋人约会那刻。两个心仪之人,皆名不成功不就的普通人。生活又有那么一点浪漫和激扬,初夏临晚相约漫步垂柳塘畔。坚实的泥土路有点凹凸,青草茬遍布着。偶见几朵野花,花朵不大花瓣不多,却不容忽视地闯入眼帘。两人或许相隔半米并肩走着;或许牵着手;或许挎着胳膊揽着腰。不,后一种绝无可能。如此亲密也就不会产生如此淡雅的倾诉情怀。此种情愫恰在情窦初开之时。此种谈话恰是这个时段最宜。每人都想要展示美好的,纯真的。而怀旧,对童年、对亲人、对旧居,都是一种烂漫无邪的情怀。娓娓动人地,如春风化雨,润浸了心房。让倾听者内心的情愫随着发芽弥漫。或走或驻,她喁喁细语,我偶尔附和。时间不经意滑过。月上枝头,鸟儿停止了鸣叫,不知名的虫儿满天际的响了起来。月色像细微的浪拂过,清风催生着温情肆意滋长。荡漾着,无边无际的夜。
20802977-1_w.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绿雨海 +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因为感情受挫而行走西藏的书籍。半是旅途记载,半是感情追忆,间或还有诗歌抒情。一本好的游记以及行程攻略参考。
IMG_123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02:30 , Processed in 0.407533 second(s), 9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