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的京都》阅读结束。穿插看林文月的《三月曝书》,原来她也曾出过集子《京都一年》。同是台湾人,对京都的情结何故?这几天中午刚把电影《奥德莱巴克》看完,不能结合起来联想。
受舒国治这本书跋的启发,写完《远足》,再写写《我的北京印象》。把自己的记忆用笔墨留存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2-9-24 11:26 编辑

又看了一本村上的《雨天炎天》,是希腊和土耳其的游记。我戏称老帮子的书了。提到希腊的阿索斯岛,那里有纯正的东正教教徒。远离与物质有关的生活。是高密度信仰集中的地方。村上最后有些困惑:我们与阿索斯那里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物质丰裕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果真如此,那些丰衣足食的人们,为何一直在埋怨幸福指数的降低。如此,我们的社会,我们自身,有必要躬省一下对物质追求的迷恋程度。
对土耳其的描述,又让我们看到了在没有信仰支撑又极度物质缺乏的社会层面,闭塞暴力自封迷茫压迫。某些时候,文明是和物质相伴相生的。
这本书,家里两本,买重了。
今晚开始读《霍乱时期的爱情》,对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些许期盼。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日晚酒场较多,且都是大场,直喝得昏天暗地夜深始归。昨晚一身轻松回家,七点多洗漱毕,急不可待的捧起《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描述上的细致甚至可以用繁絮来概括。这些细节是否在铺陈什么,或者试图通过这些细节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角色,目前还不得而知。或者作者的写作手法就是如此也很有可能。
作者会铺陈出怎样一个故事让我期待。昨晚读了四十几页,先将出来的两人角色(两个男人)已经死掉了。他们的情人和遗孀尚在,“爱情”的故事会围绕她们两个人展开吗?至少其中的遗孀已经扯出了一条段落,她情窦初开时一段与男子交往的过程。而这名男子在其夫逝世的葬礼上再度出现在她面前,并再度忠贞地表达对她的爱意从未消减。
发表于 2012-9-2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个相当冗长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个相当冗长的故事。。。。
sunny 发表于 2012-9-26 10:44

是的,我已做好思想准备。
能否不受干扰的将这本书持续读下来,也是在检验最近的心有没有浮躁起伏。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妻子的初恋爱情已经展开,历经三年多的情书来往以及其父的粗暴干涉,始终坚贞不渝的她却在分别两年后突然相遇的那一刻让这份爱情戛然而止,她的感觉告诉她“原来这段感情只是一场幻觉”。医生用自己的努力帮助这座城市摆脱了霍乱的威胁,从而获得了这座城市所给予的名望。恰当的时机,医生出场并展开了对她的追求。而此时,她幽闭了自己。导致成功的原因,竟是她发现表姐似乎要爱上了医生。于是她有些迫不及待的并且立刻的向医生表达:她愿意。她的初恋情人,“一个可怜的人”,背井离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多有看村上,是值得的。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28/17987303_0.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观赏《霍乱时期的爱情》电影版。很向往看到作者描述女主人公活生鲜明的形象,自我感觉女演员不够脱俗惊艳。再细看影评和导演对原作的评述,似乎都在憧憬徜徉在这半个多世纪通过坚守所收获的爱情长河里,没有一点恶评。如我突然而至的那份感觉,作者意图里有“反讽”,难道是一种错觉?希望在这样一期读书会里有所辩证。
发表于 2012-10-9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297# 如石
去看了链接,对这句话有感触:
我站在弹匣等遗留物至今仍散落的苍茫荒野上,强烈的无力感袭来,我思考着:“为何为了一片草木不生的不毛之地,人们要彼此杀戮争夺呢?”

我个人曾有过矛盾的两面想法:一是为文学影视作品里军人的英雄主义感染,恨不得自己也去前线,喜欢那种热血英雄;另一方面为战争的残酷而叹息,为军人及平民的许多牺牲而惋惜甚至感到不值。。。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一世”,竟然是这句话做为全文的终结。合上书,我的第一个无比清晰的念头:我毫不怀疑的相信这是一份依靠坚守获得的爱情。51年9个月零4天,“这个机会我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这句表白的结果是他被轰走了。P379-P381,这段女主人公思索的过程,决定了他将最终得到这份坚守所应得的爱情收获。只是当时,她72岁,他76岁,时间延长到了53年7个月零11天。他们起航了,“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作者升华或神话了爱情,又媚俗或毁坏了爱情,安排了几段一个72岁的老妇与一个76岁的老朽的性爱场景。半个多世纪的尘烟,依然是爱情不能缺少“情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极其人烟味道的。尽管想象中那些场面有些许不堪,作者描写得也不尽是美好。但此时,内心的我是理解并欣赏这种爱情价值观表达的。

爱无悔,太绝对。只有脱离了物质层面和肉欲才是纯粹?爱情不须世人评述,行为才可能被诟议。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的去生活,生活里还有爱,会不会是一种“神话”?无需怀疑和论证,就是神话。在霍乱旗帜飘展的掩护下的爱情。

“那是因为我为你守住了童贞。”谎言是不是爱情的迷药,在有时候会回避了暂时的伤害。它是抗爆剂,增进了瞬间情感的氧化功能。星斗的转移,曾经的痛会产生变化,而不是发酵。某种意义,有一点男人主义的狭隘在里面,或者某种微妙的认同,我认定事实是如此的。那些聪明的女人们,谎言同样必不可少。

“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男人坚守的生活、家庭准则,是否让无数感性女人陷于了泥淖之中。稳定,更加显示了一种责任,从女人角度看,又会不会是一种“男权”?

经过了几次与读书群友的交流,于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惑:霍乱时期的爱情,像瘟疫般的肆意;六百多个情妇,两个为此丢掉了生命;光鲜富贵荣耀显赫的夫人内心缺诸多的苦闷;迟暮之年的男欢女爱;飘扬着“霍乱”旗帜的困局。这会不会是一种大大的讽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1 11:17 , Processed in 0.0485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