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木木

那些贫苦的孩子,帮还是不帮,怎么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资助的问题:
1、资助分为两类:一个是任意金额的一次性资助,具体详细的细节我还要问问同事和学生;二是长期资助,一对一形式的,资助的时间最短1年,每个季度最低300元钱。
2、我选择的是第二种,我说一下我的资助经过,可能大家就有所了解了。我对资助孩子的基本要求是男孩(因为我家也是个男孩)、2、3年级(我家孩子正上3年级),肯读书,愿吃苦,家庭背景不要很复杂。提出我的要求后,同事给我几个孩子的资料,我拿回家征求了家里孩子的意见后,选定了其中的一个女孩。因为资料都是各个大学生挨家挨户亲手采集的,所以每个学生都负责自己所采集信息的那些孩子的相关事务。根据我的选择,负责那个小女孩的大学生很快与我联系了,填写了爱心资助表格后,学生给我了那个孩子的联系方式和银行帐号之类的信息。我去邮局汇款,但是因为帐号与开户姓名不符,跑了3次。因为让一个2、3年级的孩子弄明白银行帐号要跟开户姓名相一致,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第三次终于成功了,我的300元钱打入了受资助的孩子的银行账户里。以后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我都要给那个孩子汇300元钱。
3、钱不是直接给西望桥的,是大学生在采集孩子信息的时候,直接留下的孩子的银行帐号和电话号码(可能是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的)。
所以,关于资助的问题:第一,款项是直接给受资助孩子的,西望桥不从中沾一边手。第二,汇款前后,资助者可以电话与受助孩子联系。第三,那里的孩子的确都已经是享受了义务教育和一顿免费的午餐,但是仍然过的很苦。资助的钱也并不都是给孩子吃早餐的,只能是帮助孩子能不那么苦。
第四,钱直接打入孩子的账户,但是因为孩子比较小,可能支配钱的用途的是孩子的家长,所以我们不保证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这个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还请大家心里有数。
但是,我们保证所有孩子的信息都是大学生挨家挨户、翻山越岭采集的。我和我的同事也没有其他任何目的。
我上学期期末的时候,问了问跟我联系的那个大学生,她说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得到资助,我这才在木姐的群里喊了一嗓子,我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只希望这些孩子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毕竟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微薄的。
如果大家有资助的愿望,我只是一个桥梁,如果大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听一下大学生给你讲述他们的支教历程和需要帮助的孩子的情况,那我很愿意帮你们联系,约时间和地点,当面了解,因为我毕竟也只是一个中间桥梁而已。我的电话,木姐已经公布了,大家如果有意愿的话,可以跟我联系。也或者,如果没有时间面谈,我可以把你的资助要求反馈给西望桥的学生们,由他们推荐,将孩子的资料发送至各位的邮箱,再进行以后的行动。感谢了,感谢木姐,感谢各位!

木姐,麻烦你,还有一段要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完了发现还有一段感谢我的,来不及了。感谢就感谢吧。
发表于 2013-3-4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资助的问题:
1、资助分为两类:一个是任意金额的一次性资助,具体详细的细节我还要问问同事和学生;二是长期资助,一对一形式的,资助的时间最短1年,每个季度最低300元钱。
2、我选择的是第二种,我说一下我 ...
3、钱不是直接给西望桥的,是大学生在采集孩子信息的时候,直接留下的孩子的银行帐号和电话号码(可能是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的)。
所以,关于资助的问题:第一,款项是直接给受资助孩子的,西望桥不从中沾一边手。第二,汇款前后,资助者可以电话与受助孩子联系。第三,那里的孩子的确都已经是享受了义务教育和一顿免费的午餐,但是仍然过的很苦。资助的钱也并不都是给孩子吃早餐的,只能是帮助孩子能不那么苦。
第四,钱直接打入孩子的账户,但是因为孩子比较小,可能支配钱的用途的是孩子的家长,所以我们不保证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这个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还请大家心里有数。

木木 发表于 2013-3-4 14:03

今天看了5万字的稿子,头晕目眩
但惦记着自己在这报了个名上来看看。
看到王老师的这个说明,我先收回报名哈,因为“我们不保证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我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个更负责任的方式资助。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5万字的稿子,头晕目眩
但惦记着自己在这报了个名上来看看。
看到王老师的这个说明,我先收回报名哈,因为“我们不保证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我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个更负责任的方式 ...
梅兰 发表于 2013-3-4 18:26

梅兰姐,他们真的太穷了,以资助孩子捐助的钱,完全有可能挪用给老大结婚,挪用给爷爷治病,挪用给妈妈生孩子罚款……
王老师只是说了实话而已,捐给慈善机构的钱,不也是挪用了炫富,挪用了盖高楼,挪用了包二奶?
发表于 2013-3-5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鑫鑫的审核通过了,木木你也有权审核帖子呀!
对西望桥的工作表示赞赏!王老师是不是让那些学生或带队老师来发点照片或支教经历,让大家得到更直观的感受?
另外,每年暑假他们去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让捎东西?
发表于 2013-3-5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5# 海云

首先,关于钱捐出去后,父母是否能将钱完全用到受捐助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挪用的现象,这个是很自然的,大家都是当父母的,设想你的孩子还只有1、2年级、8、9、10岁的时候,你是否能让孩子自己支配在家长看来尚是一笔大款项的钱?即使让孩子自己支配,那又是否能保证那么大年纪的孩子一定会花到刀刃上???又或者通过其他任何途径进行的捐助,钱会最后一直掌握在孩子的手里?我们是对未成年人的捐助,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不管怎么样,钱会用来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孩子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当然那种极端自私的父母和家庭除外。
其次,关于大学生的支教经历的问题,因为我不是直接的带队老师,我只看过书面文字材料,而且图片总涉及到某些个人权利问题,所以我还要征得学生和另外一位指导老师的同意,才能放到这里来给大家看,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给想了解的朋友们看。
第三,关于捎带东西的问题。我感觉是可以的,但是东西不能很多。据我所知,2012年,这些大学生们是一路倒车坐硬座过去的,而且因为要反复倒车,行李也无法托运,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背在学生身上的。一去20多天,自己的衣服以及用品应该不少。学生们还背着“一公斤美术盒子”,好像还有“一公斤阅读盒子”之类的教具,还有一个企业捐赠的什么东西。所以,捎带东西是可以的,但是估计不能很多。
发表于 2013-3-5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得了西望桥以及负责老师的同意,我把2012年西望桥支教日记发到论坛里,希望大家能更直观的了解我们支教行动以及对山区贫困孩子的关心,另外,还请大家注意不要随意转载,版权归属烟台大学西望桥。
发表于 2013-3-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望桥蒲公英支教队2012支教日志

西望桥蒲公英支教队
        2012 年 8 月
版权所有:   烟台大学西望桥


7月18日,山东烟台。中国•西望桥蒲公英支教队的37名队员浩浩荡荡踏上了从烟台到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支教路程,谁也不知道,这次支教活动除了烟台市万泰集团给予支教队每人100元的资助外,其余费用全部自理,可是队员们依然带着那么多给威宁孩子的助学物资,包括书包、书籍、练习本、画笔等,物资太重了,为节省运输费用,从小娇生惯养的支教队员们只能肩扛手提,谁都没有怨言,因为我们从老队员们那里听说了太多太多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故事,知道他们是多么需要我们,是多么期盼我们的到来。

西望桥选择了一条最便宜的路线,先从烟台到重庆(临客),再从重庆到威宁县(草海站),支教队在威宁县做了短暂休整,也见识到了威宁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现实状况。在威宁县,我们送走了蒲公英支教三队的12名队员,他们踏上了去毕节市赫章县财神镇营竹小学的支教路程,有资料现实营竹小学所在的营竹村是贵州省最贫困的村落(而非之一),真难以想象那里的孩子到底有着怎样的读书条件,也难以想象我们的支教队员会遇到怎样的生活及工作困难,但是,祝福他们吧!在这样年轻的年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在威宁县,我们遭遇了被当地居民认为是十年不遇的大雨,也得到讯息,贵州全省已发布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意味着应停止所有的室外活动),这在支教队长的心中埋下了一个阴影,但是,支教的路还要继续,对大山和孩子的承诺依然要兑现。剩下的支教一队和二队冒着大雨,从威宁县坐了一个小时的火车返回到花土坡。在花土坡,我们见到了当地乡政府(石门乡)的领导,他们当时给予了支教队极大地热情,派出了乡政府所有的吉普车来迎接我们,这给了我们很大鼓舞,我们在想,有了乡政府对教育的热忱,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暑假,也会如我们所愿,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一个个梦想。

7月23日。乡政府的车满载着支教队员的行李和希望,颠簸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随处可见的是滑坡、泥石流所滚落的巨型山石阻挡在路上,使得原本就狭窄的山路更加危险。天一直在下雨,我们真怕司机会看不清眼前九曲十八弯的路,我们在路上已经看到一辆从山上坠落的摩托车残骸,又听到司机师傅说起山路右侧便是百米悬崖,支教队员们不仅心有余悸。经过了两个小时有惊无险的盘山路,支教队终于安全到达了石门乡乡政府,可是更加困难的事还在等待着支教队。
由于先期协调不当,也由于贵州连日阴雨所引发的安全隐患,支教队伍被挡在了原定支教学校(新龙村新龙小学和泉发村泉发小学)的外面,几经协调未果。到达石门乡的第一天,支教队员就见识到了大山生活的诸多不便,为节省开支,支教队员们六个人挤一张大床,不能洗脚、洗脸、洗澡,身上、衣服上全是泥巴,也只能凑合着合衣而睡,但最困难的并不是生活的不便和艰难,而是并没有人接待我们,这让支教队员满腔热忱的心凉到了底。   
7月24日,支教队到达石门乡的第二天。在鸟鸣声中苏醒,我们呼吸着大山深处清新的空气,看到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对着我们微笑,后来听到队长说,有很多新龙村村民知道我们来,头一天就到了石门乡,他们骑摩托车骑了一个小时的山路赶来迎接我们,还有一些去年西望桥曾经帮助过、曾经教过的孩子翻了两个半小时的山路赶来看望支教“老师”们,哭着喊着让我们赶快“开学”。面对着在阴雨绵绵的大山,面对着淳朴善良的老乡和孩子们,面对着曾经说过的“明年还会再来”的诺言,支教队员焦灼难耐,队员们的心境与队里的经费都经不起这样的无端消耗。在石门乡石门宾馆挨过的艰难、焦灼的两天里,支教队长多次开会商讨,绞尽脑汁,先后与中科院的相关老师、贵州省团省委、威宁县团县委的领导进行沟通,多方协调以后,支教队终于得到了乡政府的信任,将支教点确定在了两个小学:石门乡中心小学及石门乡泉发村泉发小学。可是,我们曾经有过承诺的“新龙小学”怎么办?新龙村的老乡和孩子们失望地走了,支教队员伤心地哭了,20岁许下的第一个诺言怎么可能不去兑现呢?在送走新龙村的老乡和孩子们之后,支教队的队长斩钉截铁地对新龙小学校长和支教队员们说了一句:“我们会去的,我们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7月25日。西望桥蒲公英支教二队终于开始了在石门乡中心小学的招生及授课工作,从石门宾馆到中心小学的路上经过一片树林,去年曾经来过的支教队员介绍说:这是100年前伯格里种下的树。伯格里是谁?100年前的这里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支教队员陷入了沉思。
学校只给支教队打开了一个教室,我们在这一个教室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招生工作。招生工作进行得热闹异常,也混乱不堪,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支教队长的果断决策下,支教队员临时决定仅用一个教室对学生正常开课。经过一个下午与学生的了解与沟通,我们大概了解了该小学的学生特点,开始放弃最初针对新龙小学做的教学方案,转而开始为石门乡中心小学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7月25日,夜。我们在石门乡中心小学教师的引领下来到了为我们安排的宿舍,是石门民族中学男生宿舍,看到那些因阴雨天气而发霉发潮的被褥,每一个队员都沉默了,不是因为我们吃不了这样的苦,而是想到了两点:孩子们平时也是这么睡的吗?学校真的欢迎我们吗?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与欢迎,我们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案如何才能实现?沉默许久,我们心中有了一个答案:为了孩子,一切都可以。队长照顾到有些女同学的身体状况,决定把我们的宿舍搬到教室,于是我们开始了开荒计划。我们把一年级二班的教室空了出来,将课桌拼凑成了两个大床,一个给男生,一个给女生,中间拉了一个帘子,这就是我们暑期支教队的“家”了,我们把那些发了霉的垫子铺在课桌上,向老乡借了几条被子,被子不够用,只能两人合用一条,随队老师风趣地说:活了快40年了,第一次睡这么大的床。石门乡的老乡们特别朴实,除了借给我们被子以外,还给我们拿来了锅碗瓢盆,见到我们的宿舍,一位姓王的老大哥感概地流下了眼泪,说:“如果石门坎的人有这样的精神,石门坎还愁不发展吗?”(这是支教队员第一次听到“石门坎 ”三个字,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地方不像我们想得那样寻常)听到老王大哥的一席话,多日来的委屈与泪水已经消失殆尽,被我们咽到了肚子里,既然老乡们那么支持我们,孩子们那么喜欢我们,就说明我们带来的知识是新鲜的,是有用的,“对孩子们好”是我们的宗旨,那么,还求什么呢?还有理由不努力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收起 理由
叶茂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3-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6日,在石门乡中心小学支教的第1天。这一天很忙碌,很紧张,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在随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把课上得井井有条,也把课上得趣味盎然。在队长的严格要求下,支教队员不仅认真上好自己的课,还在无课时间去听其他支教队员的课,尽量去“挑毛病”,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提升课程效果。
根据生源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报到学生分成了四个班级:一二年级、三年级、四五年级和六年级,每个年级除了各任课教师外,还配有班主任负责班会、成长营及上学、放学等事宜。晚上,在紧张备课之余,全体支教队员和中心小学教师就两天的授课形式及内容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中心小学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学校教师的相关要求,在支教队员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制定了“石门乡中心小学个性化教学方案”,部分推翻了在烟台的已定方案,更改了原有的课程表,甚而更改了原有的课程(如将“语文”课更改为针对低年级的“经典国语”课和针对高年级的“小小作家”课),并应中心小学领导的要求做出决定:在支教过程中开设示范课以期实现支教效果的长期延伸,这无疑给支教队员们加重了工作量。付出总会有收获,仅仅通过这一天的课程,我们与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取得了中心小学相关领导的肯定,这让我们信心百倍。
除此之外,支教队也严格了自己的支教纪律,包括上课、听课、备课、总结、反思、家访、起床、就寝、吃饭等各各方面,随队老师不仅坦言:西望桥不仅仅是个学生组织,它的发展可求长远!
7月27日,支教第2天。师生关系融洽,课程一切顺利。为保障学生的安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支教队员都会护送学生回家,这是学校从来没有过的,支教队的这种“为学生负责”的行为不禁影响和感动了当地老师。在送学生回家的路上,我们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纪律观念,还通过沿途景物引导孩子“多看、多说、多想”,以期提升其观察力和创造力,也在彼此的交谈过程中搜集学生信息,为以后西望“点对点资助”的助学项目做好铺垫。
石门乡多雨,下起雨来天凉得很,并且多为急雨,有时雨水来得让支教队员们觉得莫名其妙,来不及准备过多雨伞,尤其是碰到放学时下雨,为了避免孩子们被雨淋,支教队员宁可自己湿透了全身,也会把雨伞让给学生,一直带回家去。支教队员对孩子们的心疼被老乡们看在眼里,也感动了他们,他们会说:山外来的娃娃真是好啊!
在支教第2天的上午,我们进行了“爱心包裹发放仪式”,孩子们开开心心地领了从烟台运过来的书包,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们也觉得心里甜甜的。爱心包裹简言之就是放着爱心的书包,对于大多数贵州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或许只能在电视中看到,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孩子每天上学都是拿着一支笔和需要的课本上学,不知道书包对他们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但我们相信书包会给予他们一种动力,让孩子们怀揣一份感恩的心好好学习,立志报效家乡。

7月28日,支教第3天。上午学校正常开课,下午开展支教队特色项目“成长营”之大型室外活动——“一公斤美术盒子”项目。“一公斤盒子”项目是西望桥与北京“多背一公斤”组织联系接洽的项目,“一公斤盒子”旨在通过某个具体课程资料及工具的有效搭配最大限度地培养并提升孩子的创造力,我们此次申请的项目包括“一公斤美术盒子”“一公斤阅读盒子”和“一公斤戏剧盒子”。
五六年级的“一公斤美术盒子”项目:支教队员先期做好一切颜料与画纸的相关准备,通过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导孩子想象并画出家乡的模样,当孩子们将自己梦想中的家乡画出来、涂抹漂亮的颜色并一一展示后,支教队员被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和尖叫声惊呆了,他们是经历了怎样的冰封才能获得这样的情感爆发,他们是如此地热爱身处的大山,又如此地渴求山外的世界,我们究竟能带给他们什么呢?能改变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
一二、三年级的“一公斤阅读盒子”:当支教队员抱着绘本进入教室的时候,孩子们像旋风一样跑到讲台询问老师“老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老师,你能给我看看吗?”“老师,你能给我讲讲吗?”“老师,画上的那只兔子在做什么呀?”“老师,那个字念什么?”,支教队员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嗓音,心里一阵发酸,孩子们是如此地渴望着图书,渴望着阅读,渴望着知识,等我们回到烟台后一定要募集更多更好看的书,送给这些山里的孩子,让他们除了拥有大山美丽的景色外,还要知晓书中的精彩世界。
学校第一次开展此类活动,形式新颖,全校师生积极性很高,收获颇丰,赢得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并提出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开展此类活动,威宁县电视台亦派出记者进行活动的全程跟踪拍摄报道。
7月29日,支教第4天。今天是星期天,支教队除了周一至周六下午放学后进行“近距离”家访外,在周日安排了对离学校较远的学生的家访工作,各种家访工作是为回烟台后的“点对点资助”项目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上午8:30分,部分需要家访的孩子到校报到,9:05分我们从学校出发。因为本次家访主要针对家远山路难走的同学,支教队员变换了原来两人一组的形式,按照三人或四人进行分组,几乎每组来回路程用时都超过2个半小时,与平坦的华北平原宽阔的公路相比较,贵州的山路显得那么窄,那么险。
家访路上,支教队员的心情是变化无常的,由刚开始感慨大自然馈赠大山深处这种独一无二的美景,慢慢演变成畏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到初见那些简陋房屋时的震惊。
仰望山顶,你仿佛感觉得到触手可及的云端,蓝天与大山的完美结合更胜于雨后烟台的水天相接处。一尘不染的蓝天,立体变幻的云朵,具有绿色层次感巍峨的群山,这便是海拔2000多米云贵高原的独特风景,这里养育了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看到这样的景色,想到这里的老乡们是那样的一尘不染,那样的心无杂念,我们更加重新审视我们的支教工作:我们的到来到底能给老乡和孩子们带来什么?我们的支教工作如何才能给老乡和孩子们带来长期的良好的影响?
对于每个支教队员来说,每次走山路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当小心翼翼的踏出前脚时,总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移动后面一只脚。不足40厘米的山路,一边是石头,一边是悬崖。由于2012年的贵州一直雨水不断,支教队员在家访路上不断地见证了滑坡、泥石流的第一现场。初来石门乡时九曲十八弯颠簸的盘山公路在这不足手臂长的悬崖陡坡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宽广平坦。
每一位走过这种路的支教队员都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孩子们上学路上的种种艰辛,一旦踏错一步,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我们不敢想象有多少山区的孩子冒着这样的危险来上学,也许他们还太小,小到不懂危险的含义;也许他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所以不知道平坦的大路与这里有什么区别。突然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山区的孩子辍学回家,也许不是不爱学习,而是安全重于泰山。与城里的孩子不同,上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去学校,而是一条曲折的、令多少父母胆战心惊的崎岖不平的盘山路。孩子们早上五点或者四点就已起床,翻过大山,越过小河,八点到学校,遇到下雨,经常会有学生迟到,想到课堂上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们的心里不知不觉阵阵心痛。当同龄的城里孩子还躺在舒服的摆满玩具的大床上做着美梦时,山里的孩子早已离开那简单的小床,踏上崎岖不平的上学路;当城里的孩子挑剔地喝着牛奶、吃着面包时,山里的孩子却为了能上学饿着肚子在翻山越岭;当城里的孩子课间拿着薯片吃着冰激凌还想着超市各种美味零食的时候,山里的孩子手中紧握着的仅仅是五毛钱一袋的辣条,在学校免费午餐项目之前,这曾是离家远的孩子的早饭和午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吃的是炸土豆,一直都不敢相信这一元钱或者两元钱的零食居然可以支撑起他们弱小的身体,这种简单的零食如何满足他们身体成长与发育所需的营养?每天八节课的学习,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为了能上学,山里的孩子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
当空的艳阳下,我们顾不上晒和热,一直在不停地前进。当我们过了两条山间小河,爬上一个山顶的时候,孩子兴奋的指着不远处一处低矮的房屋告诉我们说:“老师,那就是我的家,我们快到了。”他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天真,老师能来他们家里家访对他们来讲是天大的事情啊。
大约半小时之后,我们到了一个叫做草原村的村子,村里的狗凶猛得狠,孩子很勇敢的帮我们赶狗,又走了大约十五分钟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孩子所谓不远处的家。孩子的父亲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套不算干净的衣服,一顶久经风霜的帽子,一张淳朴的脸,这便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一走进这座低矮的用砖块简单堆砌起来的房屋,给人的感觉是阴暗和潮湿,与外面强烈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一眼可以望穿的房间非常简陋,一堆未经处理的煤炭,一个炉子,一堆猪草,还有屋子四周挂起来的布满尘土的衣服,几个小凳子,便是整个房间全部的装饰,心中不由得惊了再惊。孩子爸爸说,种地和喂猪是全家所有的收入来源,一家三口的开支都由五十多岁的父亲来承担,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苍老都让两个孩子变得比村里其他孩子更加懂事。
又走访了几家孩子,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山区农村的贫困,回到学校已经接近下午一点了,支教队员们都累得精疲力尽,匆匆吃过午饭后,我们开始整理家访资料,孩子的资料一定要详尽、准确,才能保证西望助学项目的顺利开展,也才能使山区的贫困孩子有学上,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发表于 2013-3-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30日,支教第5天。除正常上课外,教授“品格教育”的支教队员组织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一起观看了“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首次在学校引进了视频教学法,主要从爱国、尊师、感恩父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品格教育。课堂上,学生、家长纷纷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视频结束后,支教队员引导学生向老师和家长致敬,双方都已泣不成声。
石门乡大街上有一户老乡,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大女儿最令父母担心。我们第一天到石门乡的时候,老乡听到我们是从烟台来的大学生,是来做支教的,就主动找来询问关于如何教导孩子的问题。我们详细询问了那个孩子的情况,知道孩子曾经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出过一趟远门,到海南进行过一次“游学”,回到石门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从情绪上也开始对父母有叛逆心理。了解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后,支教队员及随队教师马上捕捉到这个孩子可能对于山里山外的生活差距有所感知和反应,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家乡,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为孩子们制定了特殊的教育方案,在“品格教育”课上专门开设了一堂“感恩教育”课,给孩子们讲述诸多案例,让孩子们了解到,不管贫穷还是富裕,孩子永远是父母最贴心的宝贝,父母永远都是需要孩子去感恩的。“感恩教育”课堂完成后,老师让孩子们为父母写一句话,老乡的大女儿写下了这样的话:“爸爸,我错了,我对不起你,我以后会好好学习。爸爸,我爱你”。孩子父亲见到这样的一段话泪如雨下,紧握着我们的手说不出话来,支教队员看到孩子这样大的改变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7月31日,支教第6天。在一阵阵电闪雷鸣之后,石门乡下起了冰雹,这对于一群没有见过冰雹的支教队员们来说,除了害怕之外更多的是震惊和担心:孩子们怎么回家?明天孩子们怎么来上学?冰雹之后整个教学楼停电了,我们在走廊上备课到天黑,之后转战到一个当地教师的办公室,支教队员们带着连续奋战一星期的疲惫身体依旧备课到深夜近零时。

8月1日,支教第7天。早上11:00点左右,原定支教点新龙小学的一个名叫黄安巧小姑娘在赶场(赶集)时给我们送来一些生活用品,几番推脱,孩子最后满含着眼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家养的鸡蛋、自家种的辣椒和土豆。中午,我们和小姑娘一起做饭,经过聊天才知道,原来在她小时候不记事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她和父亲,父亲常年生病,生活上的事情全由她来承担。2011年西望桥去新龙小学支教时,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她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还对她进行了点对点资助,所以她对我们的支教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看着小姑娘流泪的脸庞,我们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没有去新龙,她不会怪我们,为什么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她总是会翻越2个半小时的山路来看我们,只为能看看这些曾经教过她的老师,只为能跟这些曾经帮助过她的老师说声“谢谢”!看着这个身高不足150厘米的孩子,想象着她在险峻的山上行走两个多小时,每一步的危险都是生命的赌注,但是她心中却是充满着希望和快乐,看着她天真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我们忍不住热泪盈眶,此刻的感动与心疼交织在了一起……我们心中也再次下定决心:一定要挤出时间赶去新龙小学,只因我们曾经承诺过他们“我们还会再来”,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对我们失望,我们不能让孩子们觉得身为老师却言而无信,再大的困难,也要信守承诺,这是为人最基本的道理!
下午送走学生后,支教队员依据原定计划进行了家访,支教队的四名队员走访了原石门乡派出所陈所长。随着家访的不断进行,支教队员除了了解几乎全部学生的家境状况外,还完成了几项社会实践项目的调研工作,调研项目之一即为对“石门坎文化”的调研与分析。100年前,英国传教士伯格里先生曾在石门坎地区长期传教,石门坎即伯格里先生为大花苗从当地土木手中用“一张牛皮”智取的领地,伯格里先生在石门坎兴办新式学校(男女同校,双语教学,引进了篮球、足球等),教授苗族文化知识,兴办医院(麻风病医院),开办教堂,并结合英语和汉语言文字为大花苗创建了文字,真正引导了苗族的民族独立。伯格里先生开创的石门坎文化使得石门坎在100年前成为中国之文化圣地,支教队员此行之前也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文化学者沈红教授探讨了关于石门坎文化的问题。随着我们在石门坎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伯格里在老乡心中的“圣人”与“救世主”的地位,也感觉到老乡和孩子们口中的“老师”有了不一样的含义,他们是把我们当成了100年前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大圣人,每每想到这一点,支教队员都会觉得肩上的责任如山重。
8月3日,支教第9天。学校又停电了,中午我们没法做饭,这对于我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早饭只吃了一点大米粥和咸菜,却一直要上课到12:00的支教队员们来说,无疑是对身体的一种极大挑战。最后我们每个人在下午一点左右吃上了我们渴望已久的午饭,又是夹生饭,大家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现在对食物的要求只有一个——只要熟了就好,但是仿佛大家都没有时间细细品味这“丰盛”午餐的味道,一点半我们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根本顾不得身体的疲惫和饥饿。
到石门之后,雨水已成为我们重要的生活用水,而现在好几天都没有下雨了,望着干干的接水盆,我们最终决定去山上找水。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带着我们去山顶找水,她说只有十五分钟的路程,但事实上我们却走了接近三十分钟,才明白孩子眼中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突然想到如果照这样推算,那上学要走两小时路程的孩子,岂不是要走很久?
找到水源之后,下午放学送走孩子后,所有支教队员集体出动去山上拎水,来回一个小时左右的山路,摇摇晃晃的大部队从山上下来,每个人的裤子和鞋子都湿了,但是看到满满的一桶水,想到明天就有水用了,没有一个队员叫苦。我们彼此都明白,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父母的宝贝,我们需要的是勇敢、坚持、毅力……
8月4日,支教第10天。好心的老乡通知我们学校上午九点三十分停电,我们没有及时准备,饭还是生的,实在吃不下去。下午一点十分左右,我们吃上了一顿与众不同的午餐——用温水泡的方便面,走过人生的近二十个年头,支教队员们第一次吃到用水泡过还可以嚼出干脆面的泡面,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匆匆吃完那碗食不知味的泡面,下午一点三十分,支教队员准时开课,我们对支教队独具特色的安全教育课程做了收尾——全校师生150人的防火演练,各班班主任先给学生讲授各项安全知识和防火知识,然后进行实战演练。此次演练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用时七分钟,在总结和分析演练全过程之后,第二次演练取得了很大进步,共用时三分钟,学生基本掌握了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演练结束后,各班级进行了室外“成长营”活动,成长营时支教队员们不仅仅教给他们知识,最重要的是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让孩子们知道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而爱上学习。
下午三点,随队教师带领三位教授写作课的支教队员与石门乡中心小学的在校教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制定出针对石门中心小学学生阅读与写作特点的“阅读与写作系统训练方案”,获得了当地教师的一致认同,我们的愿望是:不仅仅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新鲜知识,还要给教师们留下一些有用且可行的教学方案;不仅仅是一种短期的支教行为,而是通过这种短期支教活动带来一种长期的教学效应,这应该是西望桥支教队与其他支教队的重要差别
下午放学送走孩子后,全体支教队员集体出发去山上拎水,这已经是我们连续两天去山上拎水了,大家对这条山路越来越熟悉,已经克服了刚开始的畏惧。六点三十分左右全体支教队员安全回到学校食堂,个别队员,尤其是女同学,由于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已经出现体力不支、手掌掉皮、全身酸痛的身体不适状况。由于气候潮湿,我们的被褥里滋生出很多不名生物,加上我们的床铺是用简易的课桌拼凑在一起的,晚上睡觉时瘙痒难耐,很多队员身上都有不同程度被虫子咬后中毒的情况,较为严重的三位队员已经蔓延到脖颈、脸庞、手掌和脚掌等部位,各部位均出现红肿和溃烂现象。       
晚饭过后大约19:00左右,全体支教队员集体对学校书籍进行了分类整理,学校图书馆共有8000多册沉封图书,整理时看到满是灰尘的新书,有的甚至还没有拆封,支教队员不由得阵阵叹息。亲眼见到孩子们对书籍的强烈渴望,而学校的图书却一直被锁在一个所谓“图书馆”的教室里,不由得阵阵心疼,晚上工作到22:00,全体支教队员回办公室继续备课。
8月5日,支教第11天。今天是星期天,没有课。早上吃完早饭后,全体支教队员继续到图书馆整理图书,截止上午12:30,我们完成了8000多册图书的整理和归类,并且制作出了可容纳800册图书的示范书架,完成了示范书架书籍信息(书名,作者,编者,译者,出版社,定价等)的全部电子统计。
午饭后,全体支教队员进入了成人课堂之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的紧张准备中。成人夜校是2011年西望桥在新龙小学支教时的独创项目,其主旨目的在于扫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针对石门乡中心小学诸多孩子家长文化水平较高(基本上过小学)的具体情况,支教队将成人夜校的扫盲课程更改为成人课堂之家长教育交流会,计划与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营养问题以及石门坎文化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下午14:30,石门乡首次家长教育交流会在石门乡中心小学准时开始,下午16:30,教育交流会画上圆满的句号,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一位曾经在中心小学任教的退休老教师紧紧握住支教队员的手感动不已,眼眶湿润,久久说不出话来,我们庆幸自己有能力能够传授老乡们某些知识和理念,庆幸自己在遇到那么大的生活和心理困难时勇敢地坚持了下来,也庆幸老乡们能够心甘情愿地认可我们,这样的交流才有意义,才有收获,我们相信以后还会成功举办各种有利于孩子教育的活动。
多日未下雨,连吃水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是洗澡、洗脚和洗刷那些又臭又脏的衣物了。可是,有些衣物真的是不能再穿了,尤其是经过几天艳阳高照下高强度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学和大型“成长营”活动后,有些支教队员,尤其是男同学天天汗流浃背,身上瘙痒难耐,队长终于决定要想办法洗衣服了!下午17:30,支教队委派四名支教队员一起去山间小河洗衣服,半小时的路程之后,才发现目的地的小河并没有村民口中说的那么清澈,浑浊的水让原本就已沾满尘土的衣物增加了泥沙和矿物(当地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成分,明天该怎么让这些衣服上身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11:34 , Processed in 0.0476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