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史海钩沉] 《史记》提到的几位胶东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4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都是折腾出来的。
发表于 2012-5-16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22# 从头越


从头越大哥您好! 非常高兴见到您!身体好吗?祝您健康快乐!{:soso_e18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兄 弟 相 攻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事迹咱就略过了,下面只看看共有哪七个诸侯国参与了叛乱。
        吴王刘濞作为刘氏宗族中辈份最高的老人,在起事之前是号令过天下诸侯的。当时,天下诸侯对他可能都做过一些或明或暗的口头承诺。所以,他以为,他振臂一呼,天下刘氏诸侯会群起而响应。其实,真没有。最后真有意响应的只有九个诸侯,加上他,共是十位。
        下面我们看看这十个王爷的尊姓大名:吴王刘濞、楚王刘戍、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齐王刘将闾、淮南王刘安、济北王刘志。
        这十位王爷中,最后还有三位没反成。一位就是淮南王刘安。他是刘长的儿子,那时年纪很小,所以,国里的事都是相国当家。而相国是朝廷派去的,是朝廷的人。那位相国很有意思。他一听说淮南王要反,马上挺身而出道:“大王要反,臣愿替您带兵,冲锋陷阵。”
        淮南王高兴坏了,马上授给这位相国全权。结果相国把兵权搞到手之后,牢牢地控制起来,坚决不反。淮南王那时真是年纪太小,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结果,失去了反的机会,也失去了被杀和自杀的机会。
        另一位是济北王刘志。正巧他都城内墙坏了,没修好。朝廷派去的郎中令趁机进入内城,控制了军队,坚决不让发兵,也免了一灾。最后一位没参与反叛的,是齐王刘将闾。他与胶西王、菑川王、济南王、胶东王都是第一代刘氏齐王—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一起商量起事时,他惹不起那几位兄弟,就犹豫着同意了。但最终要动真格的了,他又后悔了,坚持没起兵。
        这样,事实上只有七个诸侯王最终起事,除了吴王、楚王、赵王外,其余四个全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其中就有胶东王刘雄渠。
        齐王一脉这五个王,本是商量好了同时向关中进攻,与吴王配合的。但那四位王一听齐王刘将闾退出,不干了,他们很不爽。这时,他们的反应挺有意思,也不进军关中了,也不管吴王那边儿了,而是合兵去攻打他们的兄弟齐国。四位气势汹汹的王,带着四群如狼似虎的兵,很快就把齐国的国土横扫干净,只剩下齐国都临菑这座孤城了。
        齐王刘将闾对这四位穷追猛打的兄弟已经不抱任何亲情幻想,他只好转身向表侄子景帝求救。
        齐王派去长安求救的是国中的路中大夫。这人很顺利地出了临菑城,也进了长安,见了皇上。汉景帝要他带话给齐王,让他们坚持最后五分钟,汉军已经击败吴楚联军,马上就去救齐国了。
        路中大夫大约太兴奋,也太急于回城报信,结果在进城的时候,被围城的齐王兄弟们手下抓住了。兵卒将路中大夫带到将军们面前。将军们要求路中大夫道:“我们把你送到城下,你就对着城内大喊,说汉军一败涂地了,齐王快投降吧。要不,我们就要进去屠城了。”
        路中大夫同意。他很爽快地说:行呵,怎么不行。你们就快点儿带我去喊吧。
        叛军将士簇拥着这位路中大夫来到城下。路中大夫使出浑身力气,声嘶力竭地对城内同胞大喊:“朝廷已经发兵百万,击败了吴楚军,马上就要来救我们齐国了。齐王殿下、众兄弟们,再加一把劲,千万坚守我们的城池呵!”
        喊声刚落,这位路中大夫的人头就落了地。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 平 凹 的 胶 东 王

        七国之乱当然最后以中央政府的胜利而告终,叛乱首犯吴王逃到东越国。《史记》说,东越为汉所购,杀了吴王。意思是,汉朝给东越国送了钱,东越国把吴王刘濞杀了。
        其实,就是不送钱又怎样?一个小小附属国,有什么实力跟强大的宗主国抗衡!
        楚王刘戍不等别人动手,兵败后自杀。赵王紧接着也死了。
        吴楚兵败时,齐王一脉的那四个小王还乱糟糟围着齐国都城临菑猛攻呢。拿又拿不上,走又不甘心,正没主意,有消息到了,说汉军来了,吴楚联军一败涂地。
        哎哟,这四个小王一听不好,仗也不打了,城也不要了,个个带着人就往自己封国跑,那意思就像闯了祸的学生听说老师来了,赶紧跑回教室装老实相,以逃避严惩一样。
        看这四个老大不小的家伙,哪个是有出息的?最让人不爽的是,其中就有咱要说的胶东王刘雄渠。幸亏那时胶东的治所不在烟台,而是在即墨。要不,真让他把脸丢尽了。
        汉景帝对陪伴他多年的晁错不能说没有感情,但为了天下,给人家灭了族。本以为杀一人而救天下,哪知七国叛乱依然如火如荼,根本没有停止的迹象。这让汉景帝很受伤。所以,在决定了以武力平叛之后,他给参战的各路大军是下了强硬诏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凡反叛者,格杀勿论。
        吴楚赵三个大王都死了,齐王一脉的四个小王更没有活着的可能。在四小王中,为首者是胶西王刘卬,所以,《资治通鉴》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死亡情景。即使在这四位小王里,刘雄渠啥也算不上,也就是一摇旗呐喊的小角色,所以,他是怎么死的,死在哪里,《史记》都懒得提他,只一句话:胶东王也死了。完事。
        如果说第一位胶东王田市是史上最窝囊的胶东王,那么这个一心要造反、光复齐王天下大哥伟业的刘雄渠,就是水平最凹的胶东王了。
        刘雄渠被杀后,胶东国除,改为胶东郡。
        不过,别急,随后我们会听到一位伟大的君主呼啸生风的奔跑声。他,被封为胶东王了,不管来没来过,总算是史上最强的胶东王!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2-5-31 06:42 编辑

姊 妹 花


    要说下一位胶东王,话又长了,得从秦末时说起。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各路好汉中,有个名叫臧荼的先生。他只是原燕王韩广手下一员大将,没有多出色的战功,基本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不知什么路子,最后却被项羽封为燕王。
    看史料对这位爷们儿行藏的记载,他基本属于那种能拉得下脸,也能下得去手的一类人。别看项羽破例封他为王,他对项羽也不感冒,照样不理不睬、若即若离。   
    可能就冲他对项羽这股劲,刘邦称帝后没动他,还让他北面称王,仍然是燕王。
    刘邦干,臧荼不干。他连大贵族出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都瞧不起,还能瞧得起沛县丰邑市井混出来的刘邦吗?他反了。
    臧荼真小瞧刘邦了。那人是历史上少见的政治家,治他这样儿的乱世枭雄不废吹灰之力。皇上宝座还没坐稳的刘邦亲自提兵平叛,轻而易举将他的队伍打散了,生擒臧荼。
    臧荼被生擒,下场估计只有两个:自杀或被杀。他这棵大树一倒,他的整个家族也猢狲散去。
    他有个孙女,就叫臧儿,也当不成贵族小姐了,混入民间,嫁给一王姓小伙子,生了二女一男:长女王娡、长子王信、次女王儿姁。
    没想到王姓小伙子中途去世,臧儿没办法,又改嫁到长陵田家,生了俩儿子:田蚡、田胜。
    在这里注意一个事实:刘邦在世时,接受齐国人刘(娄)敬的建议,将天下豪强分批迁往关中。刘邦去世之后,这项政策依然延续,而且这些豪强的首选迁徒地是各位皇上的陵寝所在之处。长陵田家,是从齐国迁过去的。即:臧儿后嫁的这位爷们,是战国时齐国王族田氏后人。
    看来这位田姓男子也是寿运不昌,死得早。臧儿一人带这么多儿女,日子过得肯定艰难,所以,她的长女王娡早早就出了嫁,嫁给姓金名王孙的年青人,夫妻俩还有了个女儿。
    王娡的丈夫名为王孙,实非王孙,就是一平民小子。一天,一个到处游荡着算卦看病的走方郎中打臧儿门前过,正好看到了在娘家的王娡与妹妹王儿姁。这人眼都直了,向臧儿连呼:哎呀你这两个女儿,都贵不可言!
    臧儿信这个,当时心里就悔了:既是这样,还让大女儿跟金王孙那小子厮混,不是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吗?臧儿这女人还真像了她爷爷臧荼,即能拉得下脸,也能下得了手。她直接吵到金家,将女儿领回,把小两口儿活活拆散了。
    那时臧儿与孩子们定居在长陵,离长安城很近。长安皇宫时不时在那一带招人,男的自残了做宦者,女的做宫女。
    臧儿就把两个女儿全送进宫。
    很巧,姊妹俩全分在太子刘启宫里。更巧的是,刘启放着那么多青春少女不爱,偏被王娡这婚过一次的熟女给迷住了,对她很宠幸,与她生了一儿三女。儿子排行第十,取名刘彻。
    王娡把妹妹也引见给刘启,刘启对王儿姁也很宠,与她连生了四个儿子:刘越、刘寄、刘乘、刘舜。
    王娡与王儿姁亲姊妹同侍太子,历史上挺罕见,少有的姊妹花。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 上 最 强 胶 东 王


    在长辈看来,太子刘启随便睡一下的宫女可以是二婚女人,第一夫人却要好好挑捡一番。汉文帝的母亲,即太子刘启的奶奶是薄太后,她把薄氏家族的一个女孩儿赐给了孙子。汉文帝是上了二十四孝的人物,他的儿子刘启也不敢不孝,就让奶奶送的这个薄氏女孩儿做了第一夫人。
    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他的奶奶薄太皇太后老人家还活着,汉景帝无奈,只好立那位薄氏姑娘为皇后。但是,薄皇后一直不受宠,与汉景帝也没生一男半女。薄太皇太后一去世,汉景帝就把薄皇后废了,史书甚至都没有记载那个女子的下落。
    在随后的数年间,汉景帝一直未立皇后。但他身边不乏女人,他与这些后宫嫔妃生了女儿不知多少,儿子就有十四个之多,真是多子之父。
    没有皇后,立太子就要立长。在登基四年之时,汉景帝立了他的长子—齐国女子栗妃生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他还立了姊妹花中的姐姐—王娡生的儿子刘彻为胶东王。那一年,刘彻刚满四岁。
    提到刘彻的大名,稍知历史的人都会有如雷灌耳之感。的确,这是中国历史少见的杰出人物,他被封到胶东,无疑是史上最强的胶东王。但是,因为刘彻当时年幼,还离不开母亲温暖的怀抱,所以,那时他的双脚事实上并未踏上胶东这片热土。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 尴 尬 的 胶 东 王


      前面说过,汉景帝的第十子刘彻,在四岁时被父皇封为胶东王。在他六岁时,汉景帝突然剥夺了长子刘荣的储君之位,将他打发到南方做临江王了。
    对于刘荣失位,史家做过各种猜测,通常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刘荣的母亲栗妃表现不好,这也是《史记》载述的。
    对司马老先生的这种说法,我只同意一小部分,也就是说,我只认为这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真对。你不站在那个位置上考虑问题,你就不知道那个位置的水有多深。刘启是一代帝王,而且还是很有水平的一代帝王。在立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他的心胸不是下面的人能猜透的。司马迁老先生也相当高明,尤其是其历史观,相当了得,可以说前或许有古人,但后的确没有来者。但是,司马迁先生毕竟不是帝王,揣测不了帝王的心胸。
    不管怎么说,总之刘荣是不做太子了,而且临江王也做了没二年,就自尽而亡。
    太子之位给谁?汉景帝一点都没犹豫,破格将刚满七岁的第十子刘彻立为太子,同时立刘彻的生母、二婚女人王娡为皇后。并且,汉景帝同时还封了刘彻的三位舅父,并让他们在朝中任职。显然,这是在为七岁的儿子培植将来的班底。
    从一连串的动作看,汉景帝立刘彻这位七岁的孩子做储君,是毫不犹豫并铁了心不变的。为什么?《史记》的解释是,刘彻母亲王娡的手段玩得好。
    这个我也并不完全同意。从刘彻登基后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看,就是人家汉景帝有眼光!
    这位曾经被封为胶东王,后来却成为太子的刘彻,就是史上声名赫赫的汉武帝!说他是史上最强胶东王,绝对没错儿吧?
    刘彻不做胶东王了,胶东这块地盘给谁?汉景帝想了一下,把它封给了儿子刘寄。
    刘寄的母亲王儿姁,是刘彻的生母王皇后的亲妹妹。从父系这边讲,刘寄是刘彻的兄弟,从母系这边讲,刘寄是刘彻的亲表弟,亲上加亲。对于没有同父同母兄弟的刘彻来说,姨母生的刘越、刘寄等哥儿四个,真跟同父同母兄弟差不多。
    刘彻登基前,兄弟兼表弟刘寄就到胶东一带理事了。刘彻登基之后,对天下刘姓诸侯王表面很温和,内里却监控很严厉。但因为亲上加亲的特殊原因,刘彻对姨母所生的那哥儿四个,却相当宽厚,只要他们不谋反,干啥都行。
    按说有这个待遇,刘寄应该知足,并对兄长兼表哥有感恩之心。
    人心最是叵测。汉武帝元狩年间,淮南王刘安想发动叛乱。起事之前,他也到处拉拢天下刘氏诸侯王,而且,他还派人到胶东,说服胶东王刘寄一起参与。
    从这点看,刘寄之心淮南王懂。这位胶东王,压根儿对汉武帝就不服,还感恩呢,去你的吧!
    才不高、德不足、气量也不大的胶东王刘寄,还真听了淮南王的话,日夜在封国内操练精兵、冶炼兵器,只等着天下大乱那一天,他可以趁乱捡个天大的便宜。
    淮南王还未出师,就让汉武帝给灭了,凡与此事有瓜葛之人,也都灭族或杀身,达数千人之多。
    刘寄与淮南王有串连的事,也被朝廷知道了。按说他也该受到严惩。但汉武帝念及双重的亲情,未动刘寄一根毫毛,连句责备都没有。
    刘寄却尴尬了。这事儿闹得,多不好。当初早知淮南王举事不成,自己应该把事情向表哥汇报。这么亲的关系,自己暗地里来这一手,太差劲。
    所以,刘寄心里一直不好受,不久便死郁郁而终,临死前甚至未立继承人,那意思很明显:我这德行,哪还配做诸侯?皇兄您看在你妈和我妈面上,不忍动我,我死之后,这个王位您大约就要收回去了吧?我明白,就还给你算了。
    但汉武帝却很可怜这位一直栖身在边远胶东、一直活得挺弱势的弟弟。他体谅弟弟的苦衷,也心疼他临终前不立太子的用意。在这件事情上,汉武帝的确表现出了大哥风范,他指定刘寄的谪亲儿子刘贤为太子,继任胶东王。
    这一脉胶东王,加刘寄共六代。据《汉书》《诸侯王》所记,最末一位胶东王刘殷在王莽篡位时被废。这也算善终吧,毕竟没被砍了头。
    以后的胶东王还有很多,而且封地也逐渐东移。但因为我的题目是《史记》提到的几位胶东王,所以只能到刘寄为止。
     刘寄,是不是挺尴尬?所以,我说他是最尴尬的胶东王。
    《史记》成书于西汉初年。那时胶东一带还属偏远荒郊,被称为东夷之地。封到这里的,都是小人物。所以,那时的胶东王,除了一位没到位的刘彻之外,其他几个都挺不出彩。
    全文结束,绝对原创,但原料来自于司马迁先生的《史记》,特此说明。 如有朋友感兴趣,可以拿老先生的原料,别拿我的原文。虽是泛泛一写,也是一种创造。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教。
发表于 2012-5-31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原创,值得严重关注,支持!!楼主文采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挺故事
小杏 发表于 2012-5-10 21:23

谢谢朋友光临。{: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6 00:52 , Processed in 0.0509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