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老茶壶

[知识感悟] 转帖学习-大家都来做有思想的驴友(119楼有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3:把山上的驴扒拉成两三堆

这算Melanie的命题,在看了《为什么爬山》之后,她说貌似爬山的人群形形色色,爬山的目的林林总总。山上的都是驴吗?
叟复如是:可以大致把山上的那群驴分为两、三堆。
先引入一个理论: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
洛桑学派的意大利学者帕累托在研究个人分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20%的人占有了80%的社会财富,其余80%的人占有其余80%的社会财富。他把这一现象用曲线表示出来,成了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帕累托曲线,对这一现象的简要描述是这样的: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法则,也叫二八法则。这一法则后来由经济学推及管理学,最后被社会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之一。重点管理法(或ABC管理法)即为帕累托法则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这一方法把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类:0~80%为A类,是累计百分数在80%的因素,显然它是主要因素。累计百分数80~90%的为B类,是次要因素;累计百分数在90~100%的为C类,这一区间的因素是一般因素。
对山上的驴的分类,也遵从于这一法则。至少在我有限的户外经历中就发现,我八成的爬山,都与那两成的发烧驴同行;或者有那两成的发烧驴参与了我八成的爬山。
这一法则还告诉我们,你俱乐部八成的装备销售,应该是通过占数量两成的驴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既可以依据二八法则把山上那群驴分为两堆,也可以依据ABC分类法把山上那群驴分为三堆。但无论怎么分,都可以借用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说”来大致地分为中心群和外围群。
中心群是那帮真正的驴,他们形神兼备,是真正具有驴的意识的群体。而外围群则形备神不备(至少穿着“冲锋衣”)、或神备形不备(虽有意愿但尚未准备好),或形神神两不备(变相旅游)。
中心群对外围群有着示范与带动作用。可以将整个驴群的数量看做广度,将中心群所达能到境界看做深度,那么深度对广度具有带动作用,而广度对深度具有推动作用。
这一划分,也可为俱乐部的管理提供帮助,使得俱乐部在进行会员管理时有所依据。
Melanie所说的形形色色,就是指外围群,而中心群则是清一色的纯色驴。但无论外围驴群还是中心驴群,都是驴群,都算驴。

2011.05.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到这里吧{:soso_e100:}
发表于 2012-4-1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队长转的贴,有高度,有深度,强力顶!
发表于 2012-4-1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再学习!{:soso_e17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龙行、劈劈的鼓励下,再转几贴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4:勇于放弃

余则成说: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老头子说:有一种失败叫登顶,有一种胜利叫下撤。
2010年4月12日,道拉吉里峰,一支来自澳洲的登山队面对天气的异常,放弃,下撤;一支来自中国的登山队面对天气变化,攀登,登顶。结果,惨剧了。
2010年10月6日,玉珠峰,一支来自澳洲的登山队面对队伍状况的异常,放弃,扎营;一位来自中国的登山者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攀登,登顶。结果悲剧了。
王石讲过一个小故事:“据我所知,登顶珠峰未果,次数最高纪录的人,是登了七次也没到顶。这次我们到了尼泊尔,从南坡登山,是我们18个人,上去了12个。其中有一个从日本来的老太太,70岁了,她这次是第五次攀登了,但还没有登顶。”
还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位来自西方的小伙子,来到尼泊尔,在珠峰六千左右的营地扎下来,进行适应,这是他第七次来冲击顶峰了,以前的六次尝试都失败了。但这次运气也一样糟,在距离顶峰还有一、二百米的时候刮起了大风,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据说后来他创建了一个户外品牌。
为山九仞而功亏一篑,可惜吗?别说那些八千高峰,就是淄博南部丘陵的这些小山头,俺都草鸡过。那天大、小寨穿越,Melanie在登第一座山峰时感到身体不适,我就说服她放弃。我跟她说,这些山永远在这里,下次还有机会。
山就在那里。大约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的燕山运动就完成了主体结构,大约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又完成了内外装修。从那时起,山就静静地等在那里,将来你再来拜会它的时候,山还会在那里。
好了,现在就让我来教你一条户外探险运动非常重要的原则:挑战自我,勇于放弃。
别跟我说你是去挑战那山,你不够个儿。老老实实跟我再重复一遍:挑战自我,勇于放弃。
我曾跟赤道与北极聊过一件事儿:一位朋友跟我去爬山时感到非常的艰难,我自始至终都没有鼓励他坚持,而是不断跟他说,怎么样?不行就放弃!后来我留言给赤道与北极,告诉她其中的道理以后有机会再说。就是这个道理——勇于放弃。要知道对很多人来说,放弃是需要勇气的,放弃甚至比坚持还难。
善败者不亡。对这个道理毛泽东是这么表述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他不但说得好,做得更好。井冈山反围剿时国军一来他就走,后来一走干脆走了两万五千里,跑到陕北后胡宗南一来他还走,最后走进北京城了。
山,就在那里,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的燕山运动就完成了主体工程,三千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就完成了内外装修。从那时起,山就一直在那里。而你需要做的是留下你这副驴架子。
这是真正的登山圣经。再跟我说一遍:挑战自我,勇于放弃。
2011.05.1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5:迷向与辨向
迷向与迷途是户外运动的两个重大问题。相信户外网站应该有不少讲这个问题的。但我这里要讲的是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经验与认识。这里先讲迷向,抽空再讲迷途。
我把迷向分为两种:调向与掉向。
一、调向:
比如你确切地知道你面向的应该是东方,但在你的脑子里无论如何都觉得它是南方,我把这种情况叫做调向。
这种调向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我的经验是:闭上眼睛,稍许分散一下注意力,然后把思想从对它是南方的惯性思维、从对它是南方的偏执中慢慢拉回来;然后通过心理暗示,想象着你是在面对着日出的方向,你的左手是北方,你的右手才是南方。注意,最好通过联想把它们与你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这就相当于你在自己的概念系统里把一个维度空间转换了一下。这招儿很灵,马上你就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在脑子里把方向调整过来了。
二、掉向:
掉链子了,直接找不着北了,直接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掉向。
掉向后需要的就不是调整了,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可靠的物体来对方向进行辨识。
以前无意中浏览过一些这样的科普,总觉得他们往往人云亦云,不着边际:
教你拿丝绸摩擦针然后用线吊起来。——我有针线的时候说明我的背包还在,既然背包还在,包里就有备用罗盘,用不着针线自制指北针。
教你用植物判断,树冠茂盛的一边向阳,树桩年轮疏阔的一边向阳。——你照着这个到山里对着那些大树相相面,保证让你啥头绪也看不出来;你找个树桩看看,没有用电锯给你留下的平整的树桩,都是斧头砍得乱七八糟连年轮都看不见的树桩。
教你用风向判断。——你经常会发现山里的风会因峰面与山体的阻碍产生乱流。
教你看月亮,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半月上半夜上弦月的月面朝西——你八成不知道今天是农历几月初几。
教你用手表对着太阳,用当时的时间(24小时制)除以2,取商数,表盘平放,得数时间对准太阳,此时,12点钟方向为正北方。——我十几年没带表了。
教你立竿见影,树根杆子以投影判断方向。——太阳当头的话,不用杆子你也知道那是南。
……
网上说的那些方法当然都有道理,别人讲的我不重复,我只想以我个人的经验谈谈我对辨向的一些认识:
第一,双备份的原则:
除了你那具有罗盘功能的GPS之外,一定要另带一个机械指北针,以防备电子指北针电量耗尽、丢失、受干扰、极端气象条件下失灵、故障等。注意,作为应急的机械指北针应该小巧轻便,应该带在身上而不是藏到包里,以备紧急弃包的时候还有的用。
第二,互证的原则:
万一,在没有仪器又必须凭经验辨向的情况下,你要知道你下一步的逃生方案可能建立在对方向判断这一条件上,必须确保你对方向的判断是正确的。户外技术论坛讲的那些方法你都可以用,但不能用孤证的方法研判,而是尽可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互证,并且求证过程中没有出现明确的反证,只有几种方法互不矛盾,且都支持或接近你的论断的时候,你才能最终采纳。

2011.05.1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9:论坛很重要
现代户外运动注定了其必须借助、依托网络平台,所以网站很重要。
毕竟驴友们一般只有在周末才有机会参加户外活动,平时例常的在线交流可以维护驴友对俱乐部的归属感。搜出来一些淄博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网站看了看,觉得有些论坛办得确实让人郁闷,于是想把自己曾经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年轻”的时候泡过坛子,熟悉本驴的朋友想必知道俺曾把一个数月滚动一版的冷版,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带成了一个一日滚动数版的热版。虽然都是过去的事儿了,但那些切身体会对正运营着户外论坛的俱乐部可能还多少会有些帮助。
干货与水货:
论坛需要水货,众人拾柴火焰高,灌水可以让灌水者有一种参与感,令其置身事内,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起哄也是一种人气。
但论坛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强调干货。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必须有硬邦邦的东西。一方面通过转帖把一些其它网站的好帖子归集到这里(当然要注明是转帖),这样让坛友觉得无须到处溜达,别处有的这里都有;另一方面自己的那些硬邦邦的东西又让坛友觉得这里才是正宗,别处没有的这里也有。干货的质量与数量最终决定了坛子的人气。
水货是纬,决定了坛子的横向宽度;干货是经,决定了坛子的纵向高度。纵横一乘,坛子的大小就出来了。
灵魂人物与核心骨干:
坛子需要一个灵魂人物,他(或她,下略)可以是版主,也可以不是版主。但作为老驴、或强驴、或数码驴、或驴博士,他的思想见识,他的人格魅力,是坛子生命力的灵魂所在。他至少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其一,学习能力与见识。他的学识吸引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这个群体再往外辐射,从而积聚一个更大的松散的群体。其二,组织管理素养与包容力。人上一千,形形色色,当着他面对的群体较大时,也意味着他必须面对更多不同的声音,而组织管理素养与包容力可以使他对文化、思想的“多样性”进行融和。
在灵魂人物周围还应该有几个人(一个不嫌少,几个也不嫌多)作为核心骨干,这个核心层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特意安排的。他们必须有奉献精神,能对几乎所有的帖子给予鼓励、讨论等互动。
线下交流与交友平台:
线下交流有着升华的作用,能够把坛友、驴友们虚拟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更加牢固、更加亲密的现实的关系。在骨干人员有意或无意的带动下,大家现实中的交流最终可以把坛子变成一个交友的地方。
版面设置与管理原则:
板块不宜太多,太多的板块设置势必使得有些板块缺少资源,若存在那种好久都不见更新的板块,也会最终给整个论坛平添一种清冷感。
论坛管理原则最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多样性。只要不违法,来的都是客。
2011.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0: 尊重领队,必须地!
弹这个话题不知会不会得罪个别驴友,但为你考虑,我还是希望你能从此牢牢记住这句话:尊重领队,必须地!
不尊重领队并非个别现象,有人无意中也会做出一些不尊重领队的行为,比如所有活动组织者都会强调“前不可超过领队,后不可超过收队”,但擅自行动,走在领队前面的情况相信大家在户外活动很常见;更甚者,在我参加一个俱乐部的莱芜大岚峡谷穿越时,曾亲自目睹过个别驴友牢骚满腹地埋怨领队的情况。如果那时候你这样做还只算不厚道的话,那么你现在再这样做就已经算不明智了。
法律上的考虑:
在早期的户外事故判例中,非常有名的广西户外第一案与广西户外第二案,都判处领队和队友对事故负有责任;但后来的灵山夏子案、特别是前不久刚刚开庭的夏特小新案,法院都明确宣判领队免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从情理上说,领队确实应该对团队的安全负责;从法律上说,领队却对你的安全不必负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既然彼此做的是良心“买卖”,那你就必须以一种真诚的态度,来赢取领队的尽职尽责。不是你要求他尽责,而是以你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来换取他的尽责。像夏子案与小新案那种领队明显犯有技术错误的事件他都不用负责,这足以警醒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吧:他的技术处置决定了你的安危;试想,你敢对一个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不敬吗?记住我那句话:尊重领队,必须的!
经济上的考虑:
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他付了钱了,他购买了这项服务,他是顾客,顾客是上帝,领队就应该伺候好他,带他玩儿好。你算算帐,互助联盟一般一二十元费用,俱乐部一般三四十元费用,你敢想天底下有这样的服务产品吗?高风险、高劳动强度、低收费,你还真敢想?其实无论是互助联盟还是俱乐部,组织活动基本上是不挣钱的,它们的运营靠其它的盈利模式。所以请你这样想:你参加的那都是AA制活动、或者自助活动,你不是领队的上帝。
户外文化上的考虑:
你是驴,大家一起出去就是一个团队。在一个富有经验的领队的指导与协调下,整个团队通过协作去完成任务本身就是户外文化、户外精神的一种体现。而团队应该对于领队富有经验的指导与协调工作表示表示感激。
情理上的考虑:
即使是商业活动,那你也要体谅领队作为从业者所承担的高风险与高强度。对你来说那是游玩,对他来说那却是劳动。我希望驴友们就像一个有素质的人打的下车时,对出租车司机说声谢谢,司机对你说声走好一样,尊重并感谢领队的工作。
2011.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1:迷彩可能有些麻烦

我有一身德国现役的PFC迷彩装,应该算价格不菲,但一直没穿过,趁着5月22日有个休闲线路的机会穿出来亮了一回骚。不少人有军旅情结,喜欢军警装备的那种威严性,但户外运动穿迷彩的话,对自己、对队友或许会有一些麻烦。
对队友可能有些麻烦:
有过Go Hiking经历的驴友想必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多大的队伍,在那些勉强容纳一个人的羊肠小道上也只能一字儿排开,这样队形就会拉得很长,而队形往往会因为队中有人(拍照、系鞋带、中途调整等等)各种原因出现脱节,后面的队伍有时候需要靠寻找前队的踪影或踪迹来行进。如果大家都穿迷彩的话,混迹于山林则不便于后队寻找前队踪影。
这点老头体会尤深。老头年迈,难免落在后面,经常要靠瞭望来寻找前队踪影,如果他们穿着鲜艳的专业户外装的话,则很容易辨认,但如果是迷彩或军绿就困难很多。
对自己可能有些麻烦:
前年南平有个黄姓女驴友在完成穿越任务后的归途中走在队伍的后面,在一个下山的岔路口走错了路。队伍上车后发现少了一个人随即返回寻找,次日又由公安、消防、当地政府等组成一批批救援队进山搜寻。第五天找到她的时候,发现她穿着迷彩服倒在了溪流边。于是我想,如果她不是衣着迷彩,会不会更容易被那么多的搜索队伍更早发现呢?
淄博的这些小山头当然不会出现失踪的情况,但如果你花钱买了迷彩的话,用途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如果有一天你想走出淄博,参加一些山体面积较大、人烟稀少的更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时,一身迷彩肯定会让领队皱眉头。

2011.05.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6 23:28 , Processed in 0.0486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