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山人

每日一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海一旧书店半价购得江晓原的《云雨》,上还有他的签赠。当时觉得奇怪,过后一想,你现在不是在上海嘛!他签给别人,别人当破烂给卖了呗。
山人 发表于 2011-1-9 09:52



书之于不喜欢的人,就废纸一堆。。

在上海经常有小书店,可以淘到很便宜很缺货价格很便宜的书,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烟台好像没这种地方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西《我城》
20767708-1_o.jpg
1、西西,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内地首次大规模引进出版西西作品集。
2. 名家荐读。王安忆、余华、陈村、陈子善、艾晓明、龚鹏程、王德威、郑树森、许子东、梁文道等倾力推荐。
3. 网络热评。西西作品引起文艺青年聚集的网站豆瓣网的关注,将会配合本书进行一系列宣传活动。
4. 著名学者陈子善说,西西也许是尚未被介绍的海外最后一位文学大家。作为一位风格独特、视野广阔的多产作家,西西被认为是香港最有才华的女作家。西西作品简体本首度引进出版,其作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与《看房子》将相继面世。
5. 《我城》是香港文学史、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篇章,《亚洲周刊》评入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我城》发表30周年,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发表于 2011-1-10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推荐的三本书一本也没看过,打算先看余华的。sunny推荐的≪心是孤独的猎手≫若干年前看过,山人去年在西窗写过一篇非常棒的评论。
发表于 2011-1-10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1-1-10 09:12 编辑

20090429160614035441GFtprngsL.jpg
我推荐个通俗的文本。
《一辈子做女孩》,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著,作者是美国一家刊物的记者,推荐的人有希拉里.克林顿,曾子墨,安意如等。我是从海格家拿的,生日聚会后的那个下午去海格家小坐,她推荐我一看。元旦晚上在家没事拿起来看,前天晚上看完。看后很奇怪不知道中文翻译者为什么起来这么个恶俗的书名,它的英文书名实际上是《EAT  PRAY  LOVE----one  woman's  search  for  everything  across  italy  india  indonesia》。108个短篇记载了作者灵魂探索、自我发现之旅:在意大利尽享感官的满足,在世界上最好的比萨与美酒陪伴下,灵魂再生;在印度,与瑜伽士接触,洗涤了混乱的身心;在巴厘岛上,寻得了身心的平衡。我把它当游记看,却获得了这样的启示:拯救我的人是自己。还学习了个巴厘禅修法:静坐微笑,让肝脏也微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24# 梅兰
替您加个书影{:soso_e10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35227096733446-1235227096747346.jpg
      《1978—2008私人阅读史》是册关乎30年私人阅读的采访录,共收34人关于阅读的经历与感受,附《我的三十年三十本书》之个人书单,大体能看到这些受访者近30年在阅读上的故事。 翻阅这本书,你很容易发现,在整个30年的阅读史中,个性化阅读的面目其实是较为模糊的。这多少有点像旅游,当然都是先去那些名气较大的地方。“趋同”比起“去同”来更能左右芸芸众生。这使我尤其佩服那些对于流行的、名气很大的存在说“不知道”的年轻一代。他们会这样反问:我干吗要知道?跟我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一切与自己有关的阅读态度有可能极大地削弱了主体意识。但这本书的“样本意义”也因此倒是更见突出了,毕竟,一个时代的读书人的精神世界就是被这样一些书籍塑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杜尚传
1807069350484324538.jpg
       杜尚曾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我已成为一个‘非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反艺术家’……我并不相信艺术,我对艺术不感兴趣,只是对艺术家们感兴趣。”这样模棱两可的句子在他生前的访谈中比比皆是,令人难以捉摸。他没有成立某种流派,没有遵从某种主义,他只是兴致盎然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和工作,似乎从来没有集中精力去绘画和创造。当然,他认为他的生活本来就比创作重要,艺术只是某种人生的附丽。他除了绘画,还迷恋象棋,喜欢机械,鼓捣电影,对数学也很有兴趣。绘画从来不是他的唯一,一旦他有了新的爱好,就毫不犹豫放弃之前的爱好,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创造发明和冒险中去。他的生活总是充满着一种发现新颖之物的乐趣,充盈着诗意的满足。朱迪特在《杜尚传》中写到了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1919年4月,他的妹妹苏珊·杜尚在巴黎结婚。远在美国的杜尚给妹妹一件结婚贺礼《倒霉的现成品》。他给妹妹写信,要她把一本几何教科书挂在自家住所的阳台上,任凭微风去选择树中的问题,去撕破教科书:“风该怎么画呢?”这是一件远程的现成品,苏珊将风吹动教科书的场景拍成照片,然后将此场景绘成一幅图画,标题就用“马塞尔的倒霉的现成品”。这就是杜尚的艺术,不是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就连恶搞和嘲讽都充满了迷人的诗意。
       有评论者说:“杜尚艺术最迷惑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的作品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其本身的美,而是来自否定的美;不是来自意义清晰,而是来自含混不清;不是来自多产丰富,而是来自惜墨如金;不是来自充分表达,而是来自不可表达;不是来自浅显通俗,而是来自晦涩费解。”他自己都呈现出一个迷人和矛盾的综合体,艺术上的恶搞和反叛,生活中的温文尔雅,都让人难以把他的各种形象联系起来。比如他给蒙娜丽莎画上了一抹小胡子和山羊胡子,把这幅艺术史上的神秘经典之作拉下神坛。他购买一件小便池,签名之后冠以“泉”名,拿去展览。他还男扮女装,化身为罗丝·塞拉维这样的伪娘。这样的恶搞现如今已是大众文化里的常态场景,但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杜尚的这样的行为艺术还被誉为离经叛道的罪孽。艺术对杜尚这样的“非艺术家”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无论是达达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无论是立体主义,还是未来主义,对他好像都没有任何意义。他与他们之间的不仅是个人与群体的差别,更多是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对杜尚而言,艺术无界限、无流派、无主义之分,艺术之间的区别只存在于艺术家之间。艺术不能以反叛的名义暗中卑鄙地划分自己的领地,艺术的反叛才是最终的目的。
        1968年10月1日,已经八十一岁的马塞尔·杜尚那天上午还在逛书店买新书,下午在家里的卫生间里发现了他时候,他躺在地上,脸上带着惬意幸福的表情,停止了呼吸。遵照他的遗愿,“况且死的总是别人”这几个字刻在他墓碑靠下的位置上,刻在他名字的下方。这位生前用他的名字制造了无数件“现成品”的艺术家,留下的最后一件“现成品”也许就是这座刻有他签名的墓碑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行道》
3155615963905268519.jpg
      许知远的单向街书店,店名即来自瓦尔特·本雅明的这本《单行道》。
       细读本雅明的《单行道》,方知他原来是编辑出身,由此联想到以前所知,文学界编而优则写的亦不在少数。如国内的杨葵,陆灏、阿城,叶兆言,刘宜庆、李陀,止庵,港台的唐诺,蒋勋,张大春,柏杨,李敖,国外的卡尔维诺、纳博科夫。
     当然,并不是编辑的才情不如作家,而当是作家较编辑更自由奔放一些,有些做得了好编辑,却做不了好作家,而编而优则写的人,则难以可贵了,因为他既具备了编辑的冷静理性思维,又有作家的激情与个性,这样的人,写出东西来,定是落笔不凡。
     本雅明在《单行道》中说:书和女人,都可以带到床上。把书比作女人,是本雅明的发明,他穷得饭都吃不上,还跑去拍卖行与富人竞拍一本绝版书,可谓有些怪僻,他的书房毕生经营,应是最好的书房,结果他把书房当成牧场,而书则是野放的牛羊,一片狼籍,他的观点是,书就应当让他舒展得存在,而不应该把他们挤在书架上。本雅明还把能否写出好作品归结为,你是否有一次能在书桌前从深夜坐到天明,我虽然一次没有坐到天明,多是一两点钟的时刻,那时,有时头脑清明,有时昏昏沉沉,但那一晚,总有某种东西让我或有所得,或有所失。
    王维诗云:“行倒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时,物极必反,苦尽会甘来,江郎会才尽。
    本雅明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独特的,我看过苏珊桑塔格长篇累牍般得评论他的文字的一篇文章,有些体系化,虽然我只读过他的这本书,但总体感觉他属于一个诗意化的思想家,但绝对不同于诗人,他的思想是贯穿在看似平淡的陈述之中,但有着巧妙得诗化痕迹,我理解他是个轻量级的思想家,因此,他只能依靠文字来承载他的思想。
    由此,慢慢得出如下结论,编辑与作家合二为一的,如果不是天才,便只能是魔鬼或疯子,有一个,算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凿空》
41zbV9ypc3L.jpg
    对很多中国作家来讲,如何挖掘自己的写作资源而成为一个长跑型的写作者并不断地超越自我,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从《一个人的村庄》到《虚土》又到《凿空》,我看到刘亮程扎实的脚步和他的巨大雄心。
     刘亮程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文笔处处闪现着哲思,每一句子都令我们思考。
     《凿空》令人不仅想到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卡夫卡,还能想到拉丁美洲一些小说大师的作品,比如胡安卢尔福的《人鬼之间》对这部作品的影响。从《凿空》中,我看到了刘亮程把本土文化与欧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技巧相结合的创造力,在刘亮程的笔下,《凿空》突破了汉语文学自身的限制,也突破了很多人的想象力,对新疆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次超越性书写,对小说的形式感也充满了探索意识,同时,小说还回答了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虽然,这种回答是隐晦的、象征的、文学性的、多义的。我想,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和阅读才刚刚开始。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能从这本书中读到刘亮程式的文学创造和生命感悟,并为之感动,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到底凿空了什么?
     
        PS:之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还因为他于前几天,刚刚获得亚洲周刊2010年度十强小说大奖。

      《亚洲周刊》2010年十大小说名单及简介转载如下:

      1. 张炜 《你在高原》(共十卷):翻开当代史最隐蔽最不堪的一页
      张炜,生于一九五五年,山东龙口人,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代表作《古船》入选《亚洲周刊》「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及美国出版集团 Harper Collins「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翻译项目,二零零七年获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其它作品有《九月寓言》、《外省书》、《刺歌》、《冬景》、《融入野地》等。
      2. 李永平 《大河尽头》:少年永的朝山旅程,「运载一船一船亡灵返回原乡」
      李永平,一九四七年生于英属婆罗洲,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先后住在台湾三十年。主要作品有《吉陵春秋》、《海东青-台北的一则寓言》、《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朱鸰漫游仙境》等,并有译作《大河湾》、《幽黯国度》等,《吉陵春秋》曾获「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3. 施叔青 《三世人》:诠释「台湾人被改造成日本人」的经过
      施叔青,生于台湾鹿港,十七岁以处女作《壁虎》登上文坛,淡江大学法文系毕业,获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后回台湾教书。自称「岛民」,曾居港十六年。代表作包括:《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被称为「香港三部曲」),其它主要作品包括:《行过洛津》、《倒放的天梯》、《乔布的末裔》、《泥像们的祭奠》、《摆荡的人》等。
      4. 哈金 《落地》:「落地生根」,写出移民生活的精神世界
     哈金,本名金雪飞,美籍华裔作家。一九五六年生于辽宁,山东大学外语系毕业,布兰戴斯大学文学博士,八九民运后决定留美,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英文系,在美国以英文写作。代表作《等待》、《垃圾战争》两度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主要作品还有《池塘里》、《疯狂》、《战废品》等,曾获美国国家书卷奖、美国笔会海明威奖、欧康纳国家短篇小说奖和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5. 韩寒 《一九八八: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点染社会表层下最隐秘的泪与笑
     韩寒,一九八二年生于上海金山,作家、职业赛车手、杂志主编、歌手,现居上海。一九九九年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二零零零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同年从高一退学。主要作品有《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光荣日》、《他的国》、《杂的文》等。博客点击量超过四亿,二零一零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
     6. 黎紫书 《告别的年代》:以小说对抗匮乏、拒绝遗忘
     黎紫书,本名林宝玲。一九七一年生于马来西亚。曾获大马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评审奖;「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等。已出版著作包括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简写》、《无巧不成书》、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等。
     7. 刘亮程 《凿空》:一部描写中国式孤独的罕见作品
     刘亮程,一九六二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作品包括: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8. 董启章 《学习年代》:挑战香港文学的惯式
     董启章,一九六七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曾任中学教师。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着有小说《安卓珍尼》、《地图集》、《衣鱼简史》、《体育时期》、《自然史三部曲》等。《自然史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曾获二零零五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9. 李劼 《上海往事》:被革命和战争所毁灭的日常人生和城市
     李劼,本名陆伟民,一九五五年生于上海。当代作家、红学专家、著名文学批评家。曾获一九八八年上海青年文学奖,其成果被收入「剑桥世界名人录」二六集(一九九五)。着有《文学是人学新论》、《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风烛沧海》(散文集)、《丽娃河》(长篇小说)、《给大师定位》、《脚下的沙漠:天空的鹰》等。
     10. 高平 《仓央嘉措》:他身居布达拉宫,但向往自由、率性的世俗
     高平,一九三二年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了反映西藏高原的三部诗集《珠穆朗玛》、《拉萨的黎明》、《大雪纷飞》。作品主要为诗歌,迄今已出版诗集十余部。另着有文艺评论集《致诗友》、散文集《步行如藏纪实》、长篇小说《雪域诗佛》等。现为中国作家协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发表于 2011-1-14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3月在上海买了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之前看过书评但在当地见不到书,得到后如获至宝,返程读了一路。现在记忆里却只剩下《修门》:它将成为荒野中的门,进出的只有时间和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02:12 , Processed in 0.0548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