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花妖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徒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籍着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的还是祈祷着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形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的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的缓慢瘦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天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的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和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的。
宏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只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连想到佛教,见到在家中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佛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为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三宝之中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佛和僧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和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对象,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和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对象,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现在的泰、缅、斯里兰卡等国,根本视为当然的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的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极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段为元亨利贞姐姐所录,同事元亨利贞姐姐恐我辛劳,遂同我一起抄录,感谢!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虽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没有受戒,当然无戒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要受戒,受戒的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捨戒,捨了戒再作恶业,也不算犯或。捨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捨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只要能对三宝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佛教相信忏悔吗?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须坦诚地发露(以情节轻重,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觉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得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不过,忏悔的目的,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么忏悔的行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绝不同于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祗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也是元亨利贞姐姐抄录的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 。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苦报受完了,地狱的众生可以生天堂,福报享尽了,天堂的众生可以下地狱。所以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同时,由于所修善业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于所造恶业的轻重,地狱也分层级。

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接近人间的欲界天共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共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习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佛教所说的地狱,大大小小的有无量数目,那是由于狱中所受苦报的不同而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等三大类。佛经中通常所称的地狱是指根本地狱 。根本地狱的主要区分,则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依照各人所犯罪业的差别等次,便到应到的地狱中去受报。通俗的说,下地狱是由鬼差狱卒的捉拿,就实而论,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


佛教相信阎王吗

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例如《中阿含经》卷一二《天使经》)。

但是,阎王并不是佛教新首先发现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观念而加以佛教化的。
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可能也是受了这一暗示而观察分列的。至于阎王,在《吠陀经》中,称为耶摩(Yama)。他本是天神,后来转为人类的第一祖先——第一死者。但是他在天上,所以〈梨俱吠陀〉相传,说人死之后,至天上第一面谒的,就是耶摩及司法神婆楼那,到时了后出的〈阿达婆吠陀〉中,则说耶摩托执掌死亡,同晶莹剔透更有对人死后的裁判权,这个在天上的耶摩托,倒有点像耶教的上帝了。到了佛教,才将天上的耶摩天(欲界第三天)王与地狱的阎罗王分开来。

阎王司理死者的审判管理及处分。阎王在地狱中的地位,相当于上帝在天上的地位。佛教既不崇拜上帝,自然也不会崇拜阎王。同时,佛教虽然在大体上为了随俗教化方便而相信阎王的存在,但在本质上并不肯定阎王的独立性。故有部分部派佛教教派,相信阎王及狱卒均是由各个地狱众生的业力所感——佛教相信唯识所现。

再说,正信的佛教,也不承认人死之后必须经过阎王的审判。在大体上只承认鬼道及地狱道的众生,与阎王的职权有关。至于阎王派了狱卒来捉拿将死的人,那是民间的传说,站在唯识所现的观点上,佛教并不反对如此的传说,那是自识的变现,所以佛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朝纪晓岚,在他的笔记中,对于地狱及阎王界的情形,虽信而仍不得其解,他说世界之大,人有中外东西之别,何以凡从阴间得来的消息,只有中国人而不见外国人?难道中国的阴间跟外国的阴间也是两个分治的世界吗?其实,纪晓岚如果懂得了佛教所说的“唯识所现”的道理,这一疑问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国人的心中只存有中国型的阴间,当然现不出联合国型的阴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亨利贞姐姐抄录的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

同时,正信的佛教,对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着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及诵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着超度的功能,乃是藉着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修持而起的感应。(注:《佛祖统纪》卷一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齐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做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着很大的帮助。那是由于一念的善业感应,以及临终之际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业识也将感生善处。这是物以类聚的原理,不能说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儿女家属以恳切虔敬之心,斋僧布施,作大善业,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应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经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诚,如地藏救母那样的发大悲愿,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众生,凭这伟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减少乃于灭除亡者的罪业。这不是无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业力,乃至彼此连通一气,所以能够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属,若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功课,诵经是一利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感有四十九日的缓动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做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还会在人间作崇,这就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道众生为“饿生”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变食的“焰口”及“蒙山”,对于平安鬼类的作崇,有特别显著的效验。这种功能的佛事,对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们简直没有办法。

当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说,事实上,向来请僧尼做佛事的中国人,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学者,但他母亲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做佛事,并把灵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叹他的哲学,在这一方用不上力,所以仍抱着“祀如在”的儒家观念,寻求“慎终追远”的安慰。像这样的例子,可谓极多,如要他们完全照着佛教的观念来做,恐怕不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必须求一解决途径的一大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重视神迹吗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但是,凡夫及神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的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着俗人现神通(《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发表于 2010-5-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小意见,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佛法好多进入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东西,所以要信佛不信人,特别一些所谓的和尚,道士,及居士,好多是一些倒霉的人,他们给你的一些如佛经光盘之类的不要要,包含了不好的东西,要正信,可以自己信佛,念佛。不要信人。舍染还净。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这正是我抄录《正信的佛教》的缘由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崇拜圣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十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籍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公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有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领导人的肖像?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人生的存在而作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十九及四十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没有不以入世的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盘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8 00:51 , Processed in 0.0479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