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老三届azq

舆论热议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是一个谜。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米勒及其同事开启了寻找青蒿素发现者的调查之旅,而兼有科学史家眼光的饶毅等人也多次发文肯定了屠呦呦的关键作用。

许多人认为屠呦呦在近些年来接连获得国际国内奖项是“迟到的承认”。以历史资料和南方周末记者的访谈来看,她的工作被国际科学界认可确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1960年代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

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这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

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

《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

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发表于 2015-10-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

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

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

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在化学领域的期刊Molecules上发表了一篇“社论”,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

“2009年是屠教授80岁寿辰,Molecules杂志邀请写一篇文章祝贺。于是就有了那篇文章。我是中药所研究人员,虽然未直接参与当年青蒿素研究,但对于当年情况历历在目。在中药所得到青蒿素结晶时,从未听说哪个单位得到过结晶。”廖福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0年,怀特因在疟疾研究方面的杰出工作而获得了加拿大盖尔德纳奖,然而并没有中国的科学家与他分享这个荣誉。

2011年,米勒与同事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他们的调查结论:“我们的发现毫无疑问地显示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屠呦呦”。这与廖福龙的结论相同。

“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都没有论文发表出来,当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工作组在1981年到中国来了解青蒿素的时候,是屠呦呦被安排来向他们汇报发现了。”米勒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还有其他更强有力和更直接的证据。”

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国内也开始被广泛知晓。北京大学黎润红、饶毅、张大庆接连发表多篇研究文章,梳理“523任务”的历史和屠呦呦的贡献,这些文章在互联网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

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发表于 2015-10-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几年前就已经进诺贝尔奖的提名了,SA早有报道,只是一直没有进入官家的宣传范围,所以非科技口的没几个知道。
要说屠老爹还是很文艺的,呦呦这名字,应该是出自著名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名篇了。烟台人可能不知道“呦呦”,但知道“鹿鸣”吧?别说你不知道后山那尊寿星正罩着哪片地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7 08:45 , Processed in 0.0467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