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朱朱

混乱的尝试(读书随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残雪,也提到王安忆。对了再加一笔,还看了王安忆的《疲惫的都市人》。这本书有许多内容与《上海女性》重叠,看来,成为名家,出书即可,也不必考虑文字是否重复。

接下来说说毕淑敏。家里很早就有她一本散文集《我很重要》,翻过几页,觉着说教的意味太浓,也就弃之不看。可今年八月十四号,从烟台返回上海时,雷电将我们赶到杭州机场待飞,机场商城里的小书店,唯一我认得作家名字的书,就是这套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不厌其烦讲这一段,只是想说明,有些东西,不管怎么样,或许绕过大半个地球后,还是要与你相见。

虽然开篇毕淑敏言之凿凿:这本书是集合了她二十年临床经验汇聚而成,所涉及的案件皆为虚构独立,且与现实真实人物的生活毫无关系,我还是认为这里有她的影子,她夸大了许多东西,又弱化了许多东西,使内容看起来更符合小说的要求。不过我一直反感毕淑敏刻意强调正面效应。或许她是想劝人为善,只是看过些许她的字后,会觉得到她的伪。这种感觉并不太好表达,就象一直可以感觉到一个面目模糊的面具在跟你说,这个可以,这个是好的,那个不行,那是会毁灭的。

言归正传:贺顿是女主角,矮小平凡,开篇时来历不明,与柏万福,下岗工人结婚后占用她婆婆的房子开设了一个心理诊所。疑问一,只要自修完心理学课程,通过考试,便成为执业心理医师?先交代接触的病人,细碎的,有孩子,有权贵,有弃妇,也有同性恋的女白领。夹杂在这些人当中,是贺顿自身的故事,毕设了一个迷局,在娓娓道来他人的心理暗疾之时,暗示着,贺 顿自身也埋藏着秘密。

隔了二个月后再回忆这篇小说,似乎我更侧重贺顿自身的故事,其它的人皆可以用一句话带过。贺顿对多数病人的冶疗方式,似乎遵循一种,先观察,后击中要害,取得病人信任,然后再挖掘出埋藏在病人内心很深的那个原因;也就是诱发恐惧,或者某种行为的诱因。我不得不说一句,毕这个路子,很象佛洛伊德心理学所讲的那句: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其幼年时代找到根源。

[ 本帖最后由 朱朱 于 2008-9-22 23: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插点题外话

同心而离居,聚散两依依。用这个词来形容等待“我爱烟台”恢复,是否合适呢?

不少的人问过,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论坛。或用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来解释,不知是否说得通,江水滚滚而过,恰巧舀起的那个论坛叫“我爱烟台”,于是结缘。这本是说不明的东西,虽然前后经过无数的地方,可都是过往烟云,走便走,没有留恋。

此次这个论坛有这样长久的时间没有恢复, 在过去,或许也遇到过服务器出事,论坛改版之流,只是恰巧我在。就很容易长吁短叹。并不是,一直会呆在这儿。可总终一段时间会回到这个地方,看看摸摸。古书上说,同心而离居,不少人和我一样,怀着一颗心,挂在我爱烟台的心,由于这样或仅仅是玩倦了的。聚散两依依,不论来或是走,都对此处惜别依然,爱恋依然,怀旧依然。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贺顿在诊断大芳的案例中,出了问题,大芳的丈夫老松找贺顿的麻烦,原因是,大芳在她这儿诊断完毕后,不仅离婚,并且自杀。贺顿由于这个失败的病例向她的情人钱开逸求助。钱开逸是这个城市的一个电台播音员,由于开通一道新兴的心理节目,千百度里觅得贺顿的声音,贺顿与之谈不上爱情,可贺顿仍然不动声色,精心策划谋得了钱开逸这个钻石王老五的尊重。他在解开贺顿自身困惑的问题,起了个索引的作用。

日复一日的心理诊断,贺顿见识形形色色的病人,别人的心理隐疾积累在贺顿的心上。而她必须要面对自已的婆婆,操持整个心理诊所的事务,她的下岗老公,虽然学着分担她的工作,充其量只能做接待或是辅导类的事物,而贺顿自身的那个问题,越来越向她逼进。这时文章似乎被拆成若干个碎片,象是完整的照片被时光机器绞碎,散落悬浮在空中,看得越多,迷团越多。

贺顿并不是都市里的人,她来自于一个僻远的地方,很早死了父亲,母亲做了许多年的暗娼后改嫁给一个糟糕的老头。贺顿先漂流到一个城市,遇到汤小希,她收留了她,并在养老院帮她找到工作。或许这是贺顿生命转机的开始,之后,贺顿被叫去做私人护理,这才遇到让她重生的一个重要人物:贺奶奶。贺奶奶或许是个老师,文章中背影不详,但在她眼里贺顿,就是之前的柴绛香是一块白纸,贺奶奶用她的余生改造出一个全新的贺顿。再之后,是关于生存,在贺顿没有正式工作之前,她经销伪劣化妆品,哪怕用身体做实验品。再之后她去学习心理学,在学有所成之后,恰巧遇到钱开逸,这一些都水到渠成。

资金不足,她向钱开逸借,为了开设诊所,她答应柏万福的求婚。似乎对于年轻的贺顿这来说,这本是她应得的,又不是她所该有的,她在对男人的情感上,非常冷淡,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毫不关已,她只是摆出女性的姿态来利用。

大芳的案例是个引头,在追索大芳为何又要自杀,自虐及一次次带年轻的女人回家,引得老松出轨的原因时,贺顿也开始对自已进行揭露。文章用小案例堆积诱发对贺顿本人的好奇,又用倒叙,花絮穿插来揭示贺顿的身世。贺顿身世的揭晓是由柏万福发现贺顿与钱开逸偷情拉开序幕。

姬铭骢是用来解开贺顿自身迷团的人物,似乎小说用这样一个路子来套出情节,普通人找心理师解决心理问题,埋藏得越久的内心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观察去挖掘,越痛苦的经历就要用越奇特的手段来冶。而心理师自身的问题,就要由比他们功力更高深的高级心理大师来解决。姬铭骢所用的手段也谈不上斐夷所思。但毕淑梅对这次冶疗的前戏与伏笔做得十足,一直让人感觉,那种方式的确是非常残酷和痛苦的,当贺顿再次重临被她继父用清凉油作滋润剂强暴的场景后。贺顿火热的上半身才与她冰冷的下半身相逢,重新成为一体,完整被现在这个叫贺顿的人所完全拥有。

之后的事,贺顿愿意和宽容的柏万福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她关闭了诊所打算继续深造,至于一个后话,不提也罢。

毕淑敏这本书号称销量50万册该还是有些道理,一个探求农村女孩身世的故事被她套用了新兴时髦的女心理师职业,吸引不少眼球。而不少病人千奇百怪的故事,也能满足大多数人窥私的猎奇心理。同样从一个农村女经过挣扎,奋斗成为这个城市中新兴一族,所走过的心理历程,学习或是文中不时提及得那些普遍真理,仍有不少警世的作用。

看此书的时,一边看,一边会考问自已,有什么行为是受到小时候的影响而形成的。全文看起来仍是有些吃力,要叹气的。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在这书中,可以看到毕淑敏自身的影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残雪,王安忆与毕淑敏,让我选择看她们作品,王安忆先,残雪次之,毕淑敏会不得以而为之。这倒不是因为王安忆的名气最大,而是看她的小说,断断看不到王安忆自身的影子,小说很流畅,即便那故事有悲伤,丝毫不影响阅读快感。残雪是最富想象力的一位,虽然有些拗,虽然很伤脑细胞,但那种升腾在空中的感觉也甚是不错。毕淑敏的原因,一个是总见说教,二就是时时可见毕大姐的影子。

说毕淑敏有点自我吧,那不得不提一笔林白。林白的文集也算是翻完,看了那么多字,竟然没有一个很典型的故事能够拿出来记录。但林白的文字的确非常自我。隐秽和阴暗的感觉伴随全文。在她那篇《回家过年》的文中,感觉这该是最原生态林白薇生活的地方,那些民风习俗造就这个女人。不过诱发一个好奇,客家人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林白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这一篇文章,是林白的第一侧面。再一篇,则是第二,读了四五篇小说后,可以看到类似于偏执的,焦虑的,或者是无奈的许多种林白。令人不由得回忆再之前读过的一本书《24重人格》

《24重人格》由美国卡梅伦,韦斯特著。作者本人便就是一位性格分裂者。这本书写得就是亲历冶疗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对某个人的评价是双重性格,对于这类人,不光有好奇,在日常接触中,则会对他们非常小心。而韦斯特却有24重性格的存在,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有24个人想拥有你的身体,你的嘴巴和你的大脑,各行其事,那会怎么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精神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框架或结构是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意识领域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生是源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或性力,其冶疗方式通常采用躺椅,自由联想和释梦,向患者揭示其心障碍的起因和联系,令其领悟而达到人格的重建。

有个可笑的想法,假设每个人的童年是完美的,并未受到创伤之类的伤害。但成长之后,每个人还是会变成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一方面是后天环境造就,另一方面,人本身的基因性格也在起作用。而在中国,心理学是近几年才兴新,且得到重视的。外国人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应用到中国来,应用在血亲关系如此密切的中国人身上,还得去追查家族中所遭受的伤害与创伤,追查这些东西隐性埋伏进人的思想与意识当中的根源呢?还有,假设追查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正视且面对?再重塑一个性格,这个新性格该按哪种版本?或是哪个伟人的模式呢?

回到小说中:韦斯特是一位精明且成功的商人,爱妻瑞琪和爱子凯尔。在他37岁那年,韦斯特的鼻窦炎诱他身体一系列免疫的退化,导致他几乎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也就在这个时候,深深埋藏在他内心里的各个分身开始蠢蠢欲动。在谈一笔汤匙的生意中,他的第一个分身利夫第一次出现。之后,韦斯特本想去买条裤子,却莫名其妙跑到一家精神病院的门口,途经路标时,他还听到自已嘴里有个陌生幼稚的声音念路标。这让韦斯特极其不安,他的心理医生艾莉试图了解韦斯特小时候的事情,可之前的几次交谈,话题总是停留在十岁。一天深夜,韦斯特躲在黑暗里写下满满六页:安全不安全。又在某一天和儿子玩耍时,突然变身一个小男孩:戴维,躲在他儿子的橱子里画下三幅画。瑞琪打电话给艾莉后,艾莉确认这是一种人格分裂的症状。

这还不是最糟的,韦斯特化身的戴维向艾莉和他的妻子断断续续诉了在他四岁时,遭受他外婆的性侵犯。化身戴维的韦斯特还想将参与那件令他恶心事的那只手剪断。艾莉唤醒了韦斯特从前的记忆,并告诉那个戴维,那些事不再会发生,他已长大,有了自已的妻子和孩子。似乎这是一种冶疗的方式,告诉埋藏在内心的一个分身,意识到现状。但往往事主本身,在第一次接触到类似的事情后,第一反映则是否认。

艾利是个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她知道,即便发现这些分身,并不代表这些分身就不再出现。她要求韦斯特记日记,并请瑞琪安抚戴维。

韦斯特试图通过他的亲戚了解他们这个家族。他的姨妈艾比所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就我所知,这个家族从来没有乱伦的经录。在艾比的描述中,韦斯特的妈妈还有外婆都是行为举止奇怪的一类人。艾比半掩半遮的电话诱发韦斯特极端的好奇,他又询问他的舅舅丹尼斯,从他那儿,他知道外婆不仅侵犯过他,还有别的小男孩,言谈还涉及到韦斯特的母亲。通过记日记和不断与艾莉接触,藏在韦斯特内心的24个分身慢慢显现出来,有些人只现身一下,便就再也不出现,而有些,则时时突然的与韦斯特变换角色,通过八岁的克莱,瑞琪和艾莉证实,他曾受到他亲生母亲的侵犯。

文中有两段形容表达得非常形象,对于这种分裂出来的人格产生,本来是一张完整的白纸,当遇到幼儿不能承受的事情时,就撕下一小块,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由先前的分身去面对,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再撕下一片,化为另一个分身。一个个的分身就是这样形成。而韦斯特认为自已是一大块被切成一片片但底部相连的面包。他是不完整的。在认识所有分身且接受的过程中,韦斯特和瑞琪备受折磨。瑞琪决心换个环境远离韦斯特的母亲,和寒冷的冬天。在这时,依然看不到情形有朝好的方向发展。因为韦斯特还是拒绝直面承认他曾经所遭受的伤害。

[ 本帖最后由 朱朱 于 2008-9-25 22: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搬家,加入多重性格分裂俱乐部,但韦斯特的分身之一斯威奇自残,尔后瑞琪将韦斯特送到精神病院。在那个期间瑞琪也找了心理医生,并在她的劝告下,开始工作。当韦斯特从精神病院回来后,他们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并且韦斯特决定学习心理学课程,也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瑞琪在工作过程中结交了一位男性朋友,安迪。安迪的出现诱发韦斯特病情的恶化。韦斯特担心瑞琪将离开他,封闭了他各个分身的出现,埋头学习,但越是这样,他有时就越无法控制自已的分身,也无法控制对他身体的伤害。由于这个原因,他再次被关进精神病院。此时韦斯特的第二位心理医生珍娜与所有分身及韦斯特本人交谈,协商。终于韦斯特意识自已的逃避于事无补。

虽然能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但面对起来,并非易事,在珍娜的帮助下,韦斯特转去一家心理研究机构疗,这儿不光有心理放松冶疗的方式,还有一些让各个分身团结的合作项目,更主要得是,这儿有录像。就是将一个人各个分身的行为录下来,让原身亲眼目睹。不光是韦斯特本人看了那卷录像,医生让他所有的分身也看了这卷录像,让所有人格都直面这个现实。接下来该是比较皆大欢喜的结局,韦斯特修完他的课程,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他的太太瑞琪也回到他的身边,韦斯特与所有的分身约定,当凯尔长大到足够了解什么是多重性格后,就介绍这些分身与他认识。

在书的结尾,韦斯特总结到,有了过去可怕的经历并不可怕,遭受磨难的过程在对承认现实和去面对。那些所有的分身并不会因为你的否认,他们就逐渐消失。只有面对和鼓起勇气改善,情况才有可能好转。

书中还这样写道,这许多个分身,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会出现,来应对不同的情形。不由可在想,许多人会在一些情况特异的状况下,显示出一个与常见不同的另一个人。那难道说这也属于一种很不明显的或者偶尔的多重性格出现?

看外国人的书,因为名字的关系,在记笔记时,不得不再重翻看。说实话,看完仍是将信将疑,总感觉外国人足够夸张,将我们常说的面具冠之以多重性格的大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许多的面具来应对不同的环境,我们逐渐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

再说书中提到,此作者是具有并存意识的,就是每个分身所言所行,原身和其它分身是可以感知到的,还有种多重性格分裂,分身与原身之间毫无沟通的那种,这种情况属于比较严重的。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精神分裂症。。。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因为情节到底怎么曲折才字多,而是由于不理解外国人的思维罢了。
发表于 2008-9-26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心而离居,聚散两依依”没有比这更能形容你与我爱烟台了。我爱烟台是大家网络中的家,感情有时候真难说得清,开着的时候没多大感觉,少了她却感觉少了很多。
发表于 2008-9-2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心理师》分上下篇,虽然毕淑敏的语言极能吸引我看完,可是看完心理感觉负担很重,毕淑敏不是个给人感觉负重的人,文章里有她的影 子不过是将她所学的心理师的功课融在里面而矣。
总之,我不喜欢看这类书籍。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倒不觉得《女心理师》会比别的小说沉重。大凡小说都挺沉重。以前就为这沉重还专门和别人讨论过呢,为啥小说看完总觉得沉重。

看书越来越不好选择,看看书城里的书,有时真不知该怎么样选。买回来,也总会有一些是看不太进的。只好放着,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再翻起时,能产生共鸣。

有时候在想,现在看书,远不及高中时代看时的印象深刻。那时看书真会对人的性格方面有极大的作用。而现在,除了消遣,娱乐,而对人格方面的形成,恐怕是无妨碍了。

摘抄一段林语堂散文集中的话:

英国教育最重“人格”,(character)而所谓“人格”大部分是指勇毅、含忍,动心忍性的功夫。英国人动起怒,先把牙关咬紧,一声不响,即所谓character。英国公学小学生被大学生欺负,吃了几记耳光,打了几个嘴巴,不哼一声,就叫人佩服。说这孩子是贵族家庭出身,有大家子弟的模样。这在英国话叫做“吃得起拳头”(Cantaakeabeating)。后来这话就成普通用法。比方你对英国人说,某人能吃得苦,毅力,英国便说:“Oh, yes, he can take a lot of heating."这是很称赞的话,是说他不遇事畏难而退,强邻踢他几下,他不便叫人家爹爹。

一直到现在,英皇卧房墙上所挂的祷文六句,一句便是:“If  I am  called upon to suffer,let me be like a good bred beast that goes away to suffer in silence。”(如果我命中须受苦,让我学有风度的野兽,避入野处去静中受苦)

看过那样一段,倒觉得无形中释了《24重人格》的疑惑,想来,美国因是早年英国殖民地,有些宗教理义也普通流传,人格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在这些地方对这些人说,你没有人格,相当于把这人作人的权利剥夺了。
发表于 2008-10-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朱朱 于 2008-9-23 19:23 发表
插点题外话
同心而离居,聚散两依依。用这个词来形容等待“我爱烟台”恢复,是否合适呢?
不少的人问过,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论坛。或用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来解释,不知是否说得通,江水滚滚而过,恰巧舀起 ...

朱朱写书的段落,我真是没有仔细看,因为我没有读过那些书,并且也不想去读~~~但上面这一段不太长的话,我仔细读了,也很想跟几句
5iyt,真是个让人爱又让人无奈的地方,几乎每年都要这样一两个月的不辞而别,去年诞生的女人街就是因为它的迟迟不归,今年它又催生了胶东书院~~~
这么多年,留下来的人都有差不多的情怀,互相都能理解~~~每次似乎不太想说怎么惦念它,有时也想没了就没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还是每天顽强地去点一下试试~~~见到别人提到它,还是觉得那么亲,想凑一堆说几句~~~就是这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似乎永远扯不开的瓜葛(我都不想说是感情)~~

[ 本帖最后由 叶茂 于 2008-10-1 23:1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15 10:16 , Processed in 0.0465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