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史海钩沉] 《史记》提到的几位胶东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过来发贴子,总不成功,今天好了,那就继续发了。



乱 世 英 豪


    公元前386年齐康公被田和赶下王位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开始田和对这位前国君还比较优待,给了他一个城做食邑。但不久,田和发觉不对,只要齐康王不死,姜姓田氏就有复国的可能,还是让这老东西早早人间蒸发了比较好。田和不想承担弑君的罪名,就想把齐康王困死,下令将那一个城的食邑收回。
    已过古稀之年的齐康公突然被掐断了一切经济来源,真挺要命。但这位曾经锦衣玉食的王爷还真顽强,他凿壁为灶,以洞为穴,依然苟延残喘到七十六岁才去世。
     姜姓齐王真不愧是姜太公的后裔,遗传基因好,长寿。
     齐康王姜贷或称吕贷去世后,姜姓齐王一族被田氏齐王彻底赶散打跑,或者也可能是秘密杀光,总之从此姜太公的后代们去向不明,史称其绝嗣。田氏齐国终于无后顾之忧,巍然屹立了。
    田氏在齐国为王仅160多年,西北雄狮秦始皇就把它给灭了。又过了15年,秦朝也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被推翻。
    朋友们都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首倡者是陈胜,一个地道的贫苦农民。他起义不久就被杀身亡,之后他的队伍急速分化,同时新的队伍不断涌现。最后,凡是农民起义军中,基本都呈现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起义军的作战主力士兵,都是农民,但首领、高层将领或高参,却大多是前六国的王族或贵族成员,如项梁、项羽、张良、魏咎、魏豹、赵歇、韩成等。故国被秦始皇灭了,他们都窝火得很,立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报仇了。
    像齐国田氏这样一个大牌王族,自然不例外,也会趁乱而起。
    齐国田氏的乱世英豪是三位叔伯兄弟:田儋、田横、田荣,其中田儋是兄长,自立为齐王。
    田儋为齐王历史很短,就被秦将章邯破杀了。
    田家三兄弟水平与人品怎么样?不敢妄加评论,只讲个史实。
    秦将章邯杀了田儋之后,又把田荣带的队伍围起来了,明显要将田家哥儿仨全收拾掉,把齐鲁大地上的反秦势力清扫干净。田儋带的主力都玩完了,田荣应该说是必死无疑,如果不出现奇迹的话。
    奇迹还真出现了。章邯把田荣围在现在的鲁西南一带,而在现在的苏北,也有两支农民起义队伍在日益壮大:一支队伍的首领是项梁,另一支队伍则由大名鼎鼎的刘邦所率。
    那时,还是农民起义早期,各支队伍都只为自己而战,互不相通,也互不联合。但刘邦这人很乖,他看项梁势大,就带人投奔了过去,与项梁联合。而且,听说章邯把田荣围起,马上要吃掉了,项梁与刘邦一商量,主动拍马过去,联手打败了章邯,救了田荣。
    章邯带兵出关中近二年,这是第一次败迹。
    农民队伍主动去救自己不相识的兄弟,这也是第一次。
    项梁和刘邦都非小可,皆是大战略家一类人物。他们不满足仅将章邯击败,还想趁机追上去,将其消灭掉,至少,多多消灭他的有生力量。
    打仗这玩艺儿,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对付秦军主力这样的庞然大物。项梁和刘邦一边跟着秦军屁股后面猛追,一边派人给获救的田荣送信,让他们也来参战。
    章邯刚杀了自己的兄长,又差点儿把自己灭了,不要项梁请,田荣也该有复仇之心吧?
    怪了,人家田荣无所谓。项梁与刘邦爱打就打,不爱打拉倒,反正他不去与秦军计较。他把田儋的儿子田市扶上齐王位,关起门来在齐国过起了割据的日子。
    这事儿很让项梁生气,也让项梁看不起。


(待续)

发表于 2012-5-1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挺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齐 国 田 荣


    本来没想专为老英雄田荣发个贴子,因为我们要讲胶东王,朋友们也都想听听这个胶东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非胶东王不想详细讲。
    但是,有几位朋友跟贴专门扒出了有关田荣的一些事,所以,为了展开讨论,这个田荣还真值得单开个贴子。
    对述说历史,我赞同抓主流。我们普通人看历史,只是爱好,或以史为镜,不是专业研究。这种情况下,撇开细节最好,除非这个细节会对主流起决定作用。因为,一谈细节,就容易让人在追逐中不知不觉放弃了对主流的认知与探讨,甚至引起一些鸡毛蒜皮、对认识主流无半点价值的争论。而且越是这种争论,越容易无休止地延长,最后搞得一地鸡毛,毫无意义。主流还在那儿立着,倒没人理了。
    田荣不追秦军的原因,我所以略去不讲,是因为讲了这些小意气、小肚肠,很容易让人拘泥于这些非主流事件,而看不到田荣的致命缺陷与狭隘心态。也就不知他为什么会以那种方式而终。不讲那些细节,倒还比较利索,更有助于认识人。
    但是,讲讲也好,至少我可以多发个贴子,收入多点儿,呵呵呵。
    好,还是先说齐国田氏。这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兴起于齐桓公晚期,即公元前七世纪末。这样长久的历史,一是造成了田氏人口众多,二也造成了田氏大族中尊卑井然。比如同为田氏,田儋三兄弟就不是王族直系子孙。所以,听说田儋被章邯所灭,齐国田氏马上行动起来,立了最末一位齐王田健的同胞兄弟田假为齐王,田假又立了他的同宗兄弟田角为相国,田间为大将。
    当时田荣被章邯围着,干着急没办法。等项梁与刘邦联手救了他,他气急败坏地先把田假、田角与田间打跑了。
    田假就近投奔了项梁,另外两兄弟投奔了赵王歇。
    项梁明知田假被田荣赶出来了,为什么不惜得罪田荣而收留他呢?我分析应该是两个原因:一是义气,项梁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人家急难中奔着咱来了,咱不能因为怕得罪人不收留人家,况且田荣项梁也得罪得起。二是出身决定的。项梁出身楚国大贵族,这种家庭的子弟对尊卑很讲究。田假是齐王嫡系子孙,项梁认这个。
    当项梁派人联络田荣,请他合兵一起追击章邯时,一定以为田荣会满口答应。谁知田荣有自己的小九九儿,他得先把可能与自己争齐国的对手搞掉,管他是谁!于是,田荣回话儿给项梁,说要合兵击秦也可以,但项梁必须把田假斩了,或者,把他绑了送回来,由他处置。
    这是田荣出兵的条件。
    如果你是项梁,你会怎么办?
    项梁就是项梁,觉得自己既然把人留下了,就完全担当得起责任。你田荣若这样的话,我还真不尿你,自己照样打败章邯。
    项梁果然大败章邯。
    看了上述过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噢,田荣不与项梁联手有原因呵。这没什么不对,要我我也不去。
    我觉得,这就是以细节掩盖了主流。我只想谈谈自己看法。咱撇开项梁的救命之恩不讲。从对自己有利这方面看,田荣也应该无条件地与项梁一起对付秦军。因为,章邯所率秦军主力不灭,秦朝就不倒。秦朝不倒,你田荣能在齐国成功割据?章邯即能灭了你大哥,就不能灭了你?灭你只是时间问题。
    也许有朋友会说:不能够哇!田荣不打秦军,不是有项梁打嘛,秦军照样不会犯齐。
    如果,项梁也是田荣这心态,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呢?
    所以,想干大事的人,得有大心胸。可惜田荣老英雄当初没有,之后也没有。所以,有时水平决定命运。
    前面说过,项梁大败章邯。
    之后,项梁又几次与章邯交手,战绩都不错。
    这时的项梁,面有骄色。参军宋义谏之,不听。
    章邯是谁呀?他是秦朝末期第一大军事家,手提秦军主力,横冲直撞,是只真老虎。他自出关中,向无败绩,没想到却一再栽在项梁手里。毫无疑问,他得把项梁收拾了!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的某个夜晚,章邯率精兵衔枚而出,袭击驻于定陶的项梁。
    何为衔枚?《前汉书》译注:以小棒系于口上,以免喧哗。这是古代夜行军时的情形。也就是说,章邯竟然在夜间突袭项梁,可见必置其死地之心。
    睡梦中的楚军基本是无抵抗之力,便溃不成军。第二天,项梁战死之事便传到了近五百里之外的陈留(今河南开封)。
    从这个速度可见,牺牲前的项梁也没坚持多少时间,秦军基本是速战速决。
    当时田荣在哪里?他也在定陶一带活动,而且他的目标是防止项梁进入齐国,而不是抗秦。楚军与章邯杀得热血四溅时,田荣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果知道,心中做何感想?是否本有救援机会他没有救援?
    史无记载。
    项梁死后,楚军曾被楚怀王与宋义掌握过一小段时间,但很快便被项羽强行夺回。
    项梁生前,田荣不顾大局,惹得项梁很反感,也很没面子;项梁生死存亡之时,田荣又无作为。项羽把这一点牢牢记在心里。
    这一记,就播下了双方悲剧命运的种子。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 氏 齐 国


     今天开讲第二位胶东王。
    而且怪了,这位胶东王还是跟齐国有关,所以,还得从齐国讲起。
    在前面我讲过,据《史记》记载,历史上第一个齐国是周武王封的姜姓吕氏齐国。
    后来,姜姓齐国被田氏夺去了。姜太公(《史记》中称其为齐太公)、齐桓公等三十几位齐王在世时殚精竭虑地操劳、金戈铁马地征讨,攒下那么厚实的家底儿,敢情都是给田氏预备的。若这些万代英豪地下有知,是不是会气得再回来重活一回?没准儿。
    所以,仅自己英雄不行,还得好好教育下一代。数千年前的齐国灭亡,就是一例子。虽说是大势所趋,但有个好苗子在国君的位子上立着,国家也不会易主。
   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田氏齐国也没保住。后来,齐国的田氏虽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海洋中翻过几朵大浪花儿,但也没能复国。
    刘邦坐了天下,是为汉高帝,又称汉高祖。他听从谋士的建议,把他的庶长子—汉惠帝刘盈的同父异母哥哥刘肥封在齐国。
    刘肥说起来也不是等闲人物。在刘邦所有的儿子中,只有他跟老子一起经历过军旅生涯,虽不是大智大勇之辈,但也受过一些锻炼,见过大阵势。刘邦初登基时,天下不稳。这位精明的皇上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八个儿子中的七位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替自己镇着偌大的江山。其中刘肥最年长,分的地方也最大,齐国大大小小七十余城,全归了他。除了老爸之外,他就是天下第二大地主。而且,为了让长子管的人多点儿,刘邦还特别下诏:凡说齐语者,不论在哪里,都可回齐国,算齐国人。
    齐王刘肥的责任不轻。因为,几经动乱,齐地很不太平,不好管。
    但是,刘肥在世时,人人都说不好管的齐国却未出一点动静,没闹什么乱子。除了刘肥这位刘家长子很给力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刘邦为儿子配了个好帮手。
    刘邦年青时代就交下的朋友曹参,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因为有战功,被封为平阳侯,封地就是现今的山西临汾一带。但是,这位平阳侯基本没回封地打理过自己的事,而是被刘邦派到齐国任相国。
    《史记》中曹相国世家记载:大汉刚立,天下初定,齐王“富于春秋”(太年轻),曹参这位相国只好亲自访贤拜能,确立了无为而治的国策,与民休息,将齐国打理得上下和谐,人们大称其为贤相。
     曹参首倡的清静无为国策,后来也成为大汉的基本国策,统领最高权力层半个世纪,直到汉武帝时为止。
     刘肥除了是大大的齐王之外,还是个多子女的父亲。他年纪不算太老便去世了,我要讲的第二个胶东王,就出在他家里。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 武 刘 章


    刘肥在世时,曾把两个儿子刘章和刘兴居送到长安宫中做宿卫,即皇宫警卫。两人因为是汉惠帝的亲侄子嘛,所以,在警卫部队都担任点儿职务,各领一帮人。
    刘肥去世后,谥号为齐悼惠王。当时吕太后还健在,让悼惠王的长子刘襄继了齐王位,又封刘肥的次子刘章为朱虚侯,四年后,再封刘兴居为东牟侯。
    吕太后有一愿望,想让刘吕两家世世盟好,所以,凡是刘姓皇族男儿,只要年龄合适,都要娶个吕氏女儿做夫人。
    朱虚侯刘章也不例外,而且,他娶得还是重量级的吕氏女儿—吕后亲侄子吕禄的闺女。
    吕氏女儿与刘家男儿结婚后,闹出悲剧的也有,比如刘邦的儿子刘友与刘恢,皆因吕氏夫人也被杀或自杀。很巧的是这两位当时都是赵王。但刘章很幸运,他的吕氏夫人与他关系很好。小两口儿很甜蜜。
    吕后在世时,诸吕专权,刘姓男子任职都在吕氏之下,这让刘章很气愤。当时,刘氏接连有三位赵王直接或间接死于吕后之手,长安城内真是一片阴气,阴盛阳衰得很。
    刚满二十岁的刘章按捺不住了。在一次宴会上,吕太后要他做监酒,他说:臣为将门之后,请以军法监酒。
    吕太后以为刘章小孩子,也就是说着玩玩,就准了。结果,正好有一吕姓男子不胜酒力,想逃酒。刘章看准了,一把将他薅住,当吕后的面就把这小子斩了。更有意思的是,刘章还为吕后献农歌一曲,借间苗之喻,明确暗示要除掉非刘为王的人。吕后想发泄,人家小孩子这是唱歌呢,又不好说什么,眼巴巴地听着。
    这两件事儿,显示了刘章的胆量,也为正萎糜不振的刘氏提气不少。所以,当时长安中凡亲刘氏之人,皆靠拢在刘章周围。
    吕后一死,就是这位二十岁刚出头儿的朱虚侯刘章,在宫中率先起事,剿灭了诸吕,将天下重新夺回刘氏手中。
    刘章真是英武。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郁 郁 而 终


    刘章与自己的吕氏夫人感情很好。他以宿卫将军的身份从宫中开始剿吕时,肯定会想到诸吕的下场,但却毅然动手,原因大约有两个。
      第一,男儿意气。天下是刘家的天下,是爷爷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拿下来的,现在简直就要改姓。掌握军队的上将军是吕禄,掌握政务的相国是吕产,哪有刘姓人的地位?作为刘姓男儿,决不甘心看着天下在自己面前易主,所以,不论如何,干了!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极大的利益驱使。二十岁的刘章头脑还是简直了点儿。他觉得,爷爷去世了,太后也去世了,如果再将太后扶持的少帝铲掉,那么,天下就是齐王一家的了。因为,现任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地位最为崇高,他做皇上应该是名正言顺、天下拥戴、众望所归,没问题。为了让大哥做皇帝,别说把老婆一族全灭光,就是把老婆杀了,也值得!
    所以,刘章一直与哥哥刘襄保持极密切的联系。在起事前,他还派人将自己的计划报知哥哥。大哥刘襄态度也很积极,特地亲率齐国兵向关中行进,想以武力助弟弟一臂之力,也为自己上位显示一下决心与力量。
    齐王的这套小九九儿,早被刘邦的一批老臣看在眼里。像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等等,都是当年刘邦一手带起来的,政治与军事斗争经验相当丰富。陈平与周勃商量在长安诛吕时,特地派大将灌婴提重兵驻守荥阳,就是为了阻止诸侯王进关中乱中取位。
    刘章在宫廷搞政变的时候,周勃也想办法通过舍身救刘邦的老臣纪信之子—纪通拿到了进入南北军的符节。周大帅入了军营,召集部队,登高一呼:“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呼啦一声,全体将士齐齐地露出了左臂。
    得了,天下归心。这些裸露的左臂,才是诛吕胜利的最终及最重筹码。
    然后,诸吕就灭了,天下诸侯虽都瞪眼儿看着,但也没乱起来。陈平很麻利地将国政抓在手中,周勃紧紧掌握着长安警备部队,灌婴控牢了帝国的野战军。这时,可以讨论一下谁来当皇帝啦。
    刘章这时才突然意识到,别看他在宫里闹得欢,其实在谁当皇帝这个问题上,他还真没有多少话语权。
    没有话语权也要争。的确有人提出,应由齐王刘襄做皇帝,他是长子长孙嘛。
    三位手握重权的大臣们不表态:齐王太强了,不好调理。
    这时,有几个知内情的人说:哎呀,快算了吧。诸吕作乱,都是因为外戚太强。现在齐王的姥姥家,更彪悍得不得了,简直是一群虎狼呵。若齐王为皇上,吕氏之乱还会重演哪!”
    汉朝上上下下都让吕氏整得头疼了好多年,再来个强悍的姥姥家,受不了。
    齐王于是出局。
    但是,齐王刘襄正手提重兵蹲在关中门口儿,怎么让他走开?
    这帮大臣真有两下子。他们就派了刘襄的亲弟弟刘章去通知刘襄退兵。他们给刘章的承诺是:这次他除诸吕功大,等以后封他为赵王。
    唉,就是亲哥哥当了皇上,顶多也就是封自己为赵王吧。管他谁是皇上,无所谓。二十岁刚刚多一点的刘章,就出关去面见大哥,把关内的情况说了,大家的意见也说了:大哥,看来当皇上这事儿没戏了。他们都准备好了,您还是回家吧。
    齐王不回家也不行,他整不了灌婴这老东西,不能为了当皇上先把命丢了。他只好率队偃旗息鼓地回家。
    后来,大臣们选了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继承大统。
    汉文帝并未让刘章做赵王,而是封他为小小的城阳王,他的弟弟刘兴居也有功,被封为济北王。
    面对这么窝囊的局面,这哥儿仨心情如何?
    汉文帝元年,齐王刘襄病逝,年仅二十五岁左右。隔了一年,城阳王—英武的刘章病逝,不到二十五岁。又隔了一段时间,济北王刘兴居反了,兵败自杀,也不到二十五岁。
    看看这三位早逝的亲兄弟,就知道他们心情如何。
(待续)
发表于 2012-5-1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故事,娓娓道来,像是小时候夏夜坐在爷爷家的平台上听村人讲那些民间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17# 老前

谢谢前线鼓励,呵呵呵。{: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 国 分 疆


      齐王刘襄去世后,谥号为哀王,他的太子刘则继位。
      刘则年幼继位,二十多岁时去世,他的王后没儿子。
      像这种情况,按汉制就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国除。
      汉文帝就此处理了。
      这时的天下,已无齐国。
      这时,刘氏皇族中发生了一件事:汉文帝刘恒唯一在世的亲弟弟、刘邦的第七子—刘长,因被告谋反,被汉文帝下令关在囚车里送往流放地。刘长年轻气盛,绝食而死。而在刘长曾为王的淮南地区,传出一首歌谣,对汉文帝之不能宽容兄弟,进行悲凄的讥讽。
      汉文帝本就是温和之人,在意名声,不想把事情搞僵,也需要来自皇族的支持,至少,别让天下刘氏诸侯王反感。所以,他得做些补救工作。第一件事,当然是要优待刘长的众儿子们,第二个,就得在齐王一脉上做做文章。别忘了,汉朝的第一位齐王是刘肥!他是刘邦的长子、是天下第一代刘氏儿子辈诸侯王的大哥!这是一位对天下有巨大影响的王!   
     于是,汉文帝对齐王一脉采取了一个貌似很优惠的政策:将原来齐国的封地分成六份儿,刘肥仍在世的六个儿子,不论尊卑,人人有份,再加上城阳王,齐王一门,共有七个王爷。
    看起来挺了不得,一家七王。其实,这才是汉文帝高明的驭术。他本来就担心齐王,因为齐王封地太多、势力太大、家族地位也远超过他。况且齐王之子刘兴居(济北王)又曾反叛过,更让他对齐王一脉心存戒备。现在,刘则一死,他把齐国一分为七,强大的齐国立刻便被分散了。这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手段又这么温和,一举数得。
    刘肥一脉这七位王爷分别是: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城阳王(刘章的儿子)、胶东王刘雄渠。
    第二位胶东王又闪亮登场:刘雄渠先生。
    汉文帝以为他这样安排很得人心,很高明。岂知人家齐王家里人也不傻。人家把前前后后的账全将在心里:我们家是老大,怎么皇帝就让你老四当了?我们家兄弟刘章、刘兴居有功,朝廷答应给他们的封地你怎么不批,而只让他们做城阳王与济北王?而且,他俩那封地还是从我们齐国割去的。现在,爷爷汉高帝留给我们的一个好端端的大齐国,又让你割得七零八落。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楚之乱


    汉文帝对天下刘姓诸侯虽有戒备之心,对策毕竟还算温和,所以,齐王一脉的七个小王,只能把仇恨埋在心底。
    汉景帝刘启登基之后,任用晁错做御史大夫。
    晁错是天下首富之地—颍川人,家中颇过得。但他却不甘心做个平庸无聊的中小地主,于是少年便外出学习行政管理与法律,巴巴结结地进京要谋个前程。
    在才学方面,晁错是个综合人才。他应对国家大事的点子多,文笔也极好。他在汉文帝时期上的几道折子,不仅大多堪称重大国策,多为汉文帝采纳,而且这些奏章本身还都是汉代的散文或议论文名篇,随便拎出哪一个,都是才华四溢,仅文学价值,就是上上品。
    但是,因为他的性格倾向,或者说,因为晁错在削藩问题上的激进性,汉文帝一直不重用他。但奇怪的是,汉文帝却把晁错放到太子刘启身边,让他做刘启的太子家政,即太子府管家。晁错大才在太子府得到伸展,很快被府内上下称为智囊,颇受刘启依赖。
    比起父亲刘恒,刘启本就是一急躁刚强之人,再加上这么一位很刚正激进的智囊,真是刚刚相撞,钢火气十足。汉文帝一生百密,却有此一疏,不能说不是一失误。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
    第二年,即公元前156年,为汉景帝元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汉景帝立即调整了中央班子,任自己的智囊晁错为御史大夫。当时的丞相是申屠嘉,职业军人出身,也是一正直刚猛之人。但晁错就敢将早屠嘉不放在眼里,凡事直接找皇上汇报,然后得了皇命就自己干起来,大权独揽,生生把申屠嘉搞成了个半傀儡。年老的申屠嘉气性太大,终因肝火太旺伤身,吐血而亡。
    晁错从年青时代就想削藩的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他与景帝君臣配合,对天下刘氏诸侯大力推行紧缩与高压政策。终于,在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率先反了。
    吴王那年六十二岁。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子,他的父亲是刘邦的同胞哥哥刘喜,字仲。论辈份儿,刘濞是汉景帝刘启的亲表叔。汉景帝的亲叔叔基本全让吕太后老人家收拾干净,剩的最后一个叔叔刘长也让父亲汉文帝逼死,所以,刘濞应该就是汉景帝血缘最近的长辈了。
    吴王反时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貌似只要除掉晁错这个凶狠之臣,并不 想夺权当皇帝。汉景帝为了安定天下,果然亲自下令将晁错灭族。然后,汉景帝派袁盎为特使,去见吴王,告诉他君侧已经由君王自己清了。
    但吴王根本不见袁盎。吴兵当时斗志正旺盛,也很凶狠,已得东部天下,吴王自以为已成东帝,即使不能将天下完全夺得,至少可以与汉景帝形成分治天下之势,所以,他已不把汉景帝放眼里了。
    晁错还真白死了!汉景帝悔之晚矣,只能任中尉周亚夫为太尉,举兵平叛。
    这次叛乱,史称吴楚之乱。因为参与其中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又称七国之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6 01:05 , Processed in 0.0531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