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阿普

2013年,黔东南过春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楼,当然是少不了的,老人们闲散时聚会的地方。
nEO_IMG_IMG_4861.jpg
nEO_IMG_IMG_486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由于交通的原因,这里还是比较原始,现在有公路通向北面的夏蓉高速,路程一个小时,公路正在修建尚未正式通车。
nEO_IMG_IMG_4864.jpg
nEO_IMG_IMG_4670.jpg
nEO_IMG_IMG_48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几个老人在喝酒,一遍吆喝一边喝,还交杯呢。
nEO_IMG_IMG_4871.jpg
nEO_IMG_IMG_4873.jpg
nEO_IMG_IMG_487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一个较大的鼓楼,这里有大歌表演,真是不虚此行。
nEO_IMG_IMG_5001.jpg
nEO_IMG_IMG_4902.jpg
nEO_IMG_IMG_4903.jpg
nEO_IMG_IMG_4904.jpg
发表于 2013-3-23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赞阿普!
发表于 2013-3-2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得瑟的不轻啊!有阿普的地方就有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就中午这点空可以发照片,继续哈。
借用下一个同行驴友的照片,专家拍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psb (1).jpg
psb (3).jpg
psb (4).jpg
psb.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发俺拍的。
转个资料给感兴趣的朋友看看;
                                             -------侗族大歌发源地贵州黎平县黄岗侗寨考察报告                          刘芝凤
一、侗族大歌发源地之一的黄岗侗寨环境与生态背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位于黎平县与从江县小黄交界之地,是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纯侗族村寨。五座鼓楼耸立,清一色木楼。这里的侗人稻田养鱼,种田不用化肥(鱼吃寄生虫),收割不用镰刀(手摘禾),辗米不用机械(传统舂米),吃饭不用筷子(指食)。厕所不在室内(鱼塘上),谷仓不在家里(水塘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山傍水,糯饭养身,大歌养心,自成体系。是笔者所到之地,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原生态保持最完整最原始的第一寨。也是笔者行走侗乡23个县中发现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方式最为原始的侗寨。
1、 自然环境
黄岗侗寨置身于黎平县高山上,村寨前后都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村口有两座雕着龙凤绘着画的风雨桥,当地人称之为花桥。桥下有条小溪,长年流水不断,借助水的动力,黄岗人在水边建筑了一间简陋的辗房,是公用辗房。黄岗寨由五座鼓楼及纯木质干栏式结构建筑组成。以侗族的民俗,一座鼓楼为一个支系(家族)或一个姓氏的象征,侗族崇拜万物有灵,视树为风水树、神树,因此,自古以来,不论社会风云变幻万千,这里仍然是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时值今日,形成自然环境生态优质化。问当地大姓吴家乡亲,说不上到底居住了几代人,只知道超过三代便可以通婚,在黄岗,许多家庭的爷爷辈是亲上加亲的家庭,有六代以上。有人说黄岗人居住在这里少说也有二十多代以上,以山脚下延绵几座山开垦的千丘水田为证,那水田需要多少时间和多少代人才能开垦得出来?
2、 生产方式
黄岗侗人继承着原始古朴的生产方式,祖祖辈辈从山脚向山上开垦出来的稻田,延绵二十来公里,依山势地理开垦稻田,在进寨前的五公里处,有一片俗称“千丘田”的山谷间稻田最为亮眼。小田小得容不下一头牛转身,于是就得手耢肩犁。全寨人迄今为止,水稻用牛犁田,小田仍使用肩拉犁。黄岗犹如世外桃园,至今只种最早的稻种----糯稻,传统糯稻产量不高,够吃就行。稻田不用化肥,稻田养鱼,鱼吃寄生虫、微生物,青蛙吃害虫。万一遇到大面积虫灾时就人工摘虫除害;秋收时不用镰刀割稻,而是用摘稻,连稻杆一块摘下,挑回家用禾晾晒干后挑进谷仓。吃多少舂多少。
3、 生活方式
黄岗人生活方式呈自然生态循环状态。厕所建在自家的鱼塘上,人的排泄物养鱼,每年插秧结束,使放鱼养稻田,稻田里青蛙吃害虫,鱼吃微生物,稻谷丰收便可养人。形成一个原始古朴循环的生存方式。
黄岗人的谷仓不在家里,也不在院内,而是建在各自的水塘中央。这种古朴原始的存谷方式,体现了黄岗人的原始科学态度。稻谷置在水塘上,一则防鼠,因为老鼠如鸡不会泳水;二则防火,侗族传统的住房全是木质干栏式建筑,一家起火,全寨遭灾,房子烧了能再盖,但糯谷烧了没有吃的会死人;三则防贼,虽然本寨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山外的人因种种原因上山进寨偷谷不是不可能,因而谷仓建在自家的鱼塘中央,用一根独木梯进出,可以防贼。所以先祖们将谷仓建在水塘上。
黄岗人吃饭不用筷子,仍然延续着指食的习惯。因为黄岗人终年只栽糯稻,一年四季长年累月只吃糯米,这个寨子的男青年找不到妻子,山外的姑娘因为吃不惯糯米而不愿意嫁进来;这里的姑娘嫁不出去,也因为在山外吃不到糯米而不愿出嫁外寨。因此出现出了三代便可以同姓结婚的特殊现象。同时也因为糯食的习惯,村里没有文化的人占绝大多数,在笔者第一次进村考察的2004年,全村只出了5位文化人,且都是县师范毕业后回到本村教书的年青人。尽管国家、政府花了很大气力动员黄岗的孩子下山到乡中学读书,但一般黄岗的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因为吃不习惯籼米,吃不到糯米饭而跑回家种地④。
行歌坐夜成了年轻人社交的机会,
4、 经济生活
黄岗至今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由于地处两县交界之地,又处于深山峡谷,远离县城,距乡政府也有二十公里的山路,体制改革耕种的水稻又是传统的糯稻,品种单一,产量很低。食物严重匮乏,村民生活大多处于极贫状态。家养的牲猪、鸡、鸭大多用于自家食用和交换盐、布等,极少部分用于市场交换。所穿衣服,全部自制,而衣料有棉布。由家庭妇女亲手纺线、织布而成。因此,黄岗寨基本上处于自然环境与田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
二、 黄岗侗族大歌的发源背景与艺术元素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我国22个项目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精典茗粹,得益于创作出这蜚声中外的侗族大歌的侗乡黄岗和相邻四公里的从江小黄那些““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的先人们。
黄岗是侗族大歌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多声部的唱腔调与其他侗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别,这里的大歌因地处高山深处,群峦迭嶂,沟嵎峡谷,隔坡说话,见面半日的特殊环境,炼就了一副高腔迤逦的嗓音,其创作出的大歌,更多的是高腔(高山号子音异)多声部,且带有浓郁的高山号子与稻田泥土气息,外行也感受得到。
黄岗侗寨古往今来,男耕女织、尊老爱幼,天不亮出工,夜深归回,孩子从小从跟着祖母长大,有的7、8岁还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这样一个因原始稻作文化约定俗成的习俗影响下的侗寨,加之交通僻塞,茂密而逶迤的森林中鸟语蝉鸣成了黄岗人闻鸡起舞、出门劳作解除疲劳的音乐,于是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聪明的黄岗人便开始苦中求乐,学着鸟语蝉鸣,自创了蝉歌,美妙动听的蝉歌很快在青年人中传开。成了年青人在社交时展示才华的一种方式。
侗族大歌之所以在黄岗能产生并很快得到流传,其支持大歌传播的文化元素正是侗乡千百年来的“饭养身,歌养心”的民生习惯而形成的艺术方式。
侗族大歌究其历史,因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大歌在本民族内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已无法考证,但是从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可以找到侗族大歌历史沿革的一些蛛丝马迹。文章描述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盛况。说明侗族地区早在宋朝时已是歌舞之乡了。明代的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也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有学者认为,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据笔者多年在侗乡的考察,民间的侗族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举行隆重仪式或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如黄岗因生活在高山峡谷深处,稻田多是“雷公田”(靠天下雨耕田)因此,为保稻田风调雨顺,每年的农历六月便有一次“喊天仪式”,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了本寨的民俗节日。这一天,全寨人都盛装集中,在举行庄严的祭礼之中,必不可少的是千人大歌以娱神人。
侗族是古百越的后裔,是中国最早耕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民族约定俗成的生产习惯使得侗族人喜欢群体活动,于是产生了集体做客的民俗活动。南部方言区的侗族称之“围耶”,北部方言区的侗族称之“赶坳”。集体做客活动是侗族人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元素归原的历史渊源。集体做客中起始与结束仪式中都有大歌、哆耶、芦笙舞蹈的内容。侗族大歌以其奇特的民间音乐多声部而蜚声中外,据研究其音乐特征的学者观点认为,侗族大歌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均为世所罕见。
三、  侗族大歌带给人们的哲理思辩
1、艺术国粹源于民间,民间艺术赖以本土生态环境,保护民俗生态环境就能保护中国的艺术国粹
我们从侗族大歌发源地黄岗侗寨的自然环境以及产生的民俗生态环境保护下的侗族大歌现状,可以总结出一个程式,就是民俗生态环境保持越原始的区域,本土艺术文化元素越执真。反之,生态的破坏与文化艺术流失成正比。
黄岗侗寨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并传承着原形态的侗族大歌,主要原因是此地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稻作文化习俗。本村在2005年之前仍然没有一个外出打工的人,全寨人(包括读了本地师范又回到本村教学的老师)生生息息在这块土地上,固有的糯稻习俗束缚了黄岗村人的生活习惯,传统的大歌及其文化内涵也得以原形态的保持下来。因此是否可以说,艺术国粹源于民间,民间艺术赖以本土生态环境,保护民俗生态环境就能保护中国的艺术国粹
2、侗族大歌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象征着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从此入载世界音乐宝典,纠正近百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民族音乐无多声部的缪误。
侗族不论是形成族群前还是之后,都未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以来民间艺术,包括大歌,只能以口传心授、言传身带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因此侗族以外鲜为人知。因此早在1911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补遗》中,费吾尔称;“中国音乐根本没有多声部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一些外国学者在论及中国音乐时,也随之称“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即使在中国,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有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人采风时偶然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并于1959年10月黎平县代表侗民族进京,侗族大歌唱进中南海,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此录制了唱片,但终因宣传的局限性,并未得到国内和国外普遍的了解与欣赏。
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侗族大歌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才陆续为世界所熟悉。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我国22个项目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296万侗族人民文化的骄傲和辉煌,也是包括黄岗侗寨在内的侗族大歌创作者们最灿烂的时刻。它标志着侗族民间艺术走向世界。(略)
nEO_IMG_IMG_4928.jpg
nEO_IMG_IMG_49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的姑娘,据说是黄岗的第一个大学生。
nEO_IMG_IMG_4932.jpg
nEO_IMG_IMG_4929.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雪飞扬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普 于 2013-3-25 13:44 编辑

围观的老奶奶们。
nEO_IMG_IMG_4942.jpg
nEO_IMG_IMG_494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1 19:45 , Processed in 0.0559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