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0659
- 积分
- 1579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30
注册时间2013-5-1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乡村树 于 2016-4-1 16:50 编辑
新买了五本书,之一就是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书到手明天整一周,唯一打开的就是它,其它先放在了书柜里。吃货就是吃货,且用“民以食为天”聊以宽慰。这是作为火遍全国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名声在外的“扫街嘴”,写了十余年专栏的资深美食作家陈晓卿生活中发现至味的结集,“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白纸黑字的文字,因为对《舌尖》的浓浓记忆,颠覆了以往看书的感觉,像极了有配音的音像,层层叠叠的画面感伴着极为撩拨人的口水的配音缓缓播放。天哪,出现的是观看《舌尖》的感觉。这么说来,李立宏的配音也为《舌尖》增色不少。乃至于再听到李立宏的声音,不论说什么,都会一下子想到《舌尖》。如果说的与吃的无关,竟会感觉一丝滑稽~
一篇一种美味,一篇一个美味体验故事。加上篇幅短小,所以不用按顺序,翻到哪就读到哪,随心所欲。因为作者的家乡距离我的家乡比较近,有很多唤起记忆的食物。之所以说是食物,那是原本自己的认识,经作者的描述就成了美食。仅就已经看完的部分,作者写的变蛋、西瓜酱都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时还住在平房小院,胡同里来了贩卖变蛋的小贩,听声音不是本地人,此变蛋也非我们传统的鸭蛋做的(松花蛋,松花蛋好像是作为年货才有的),是变鸡蛋,外面裹着厚厚的干泥巴。开始不识货,价格不贵,味道模样比鸭蛋做的松花蛋不差。一次买几十个,想吃的时候或有客人时,磕去外面的泥巴再剥掉蛋壳,晶莹有弹性的类似琥珀的变蛋很是诱人,加点姜末、酱油、香油的调和汁,真的很美味。最起码在儿子小的时候,变蛋丰富过我们的餐桌。
西瓜酱在我们当地的习惯称为酱豆子,一种用发酵后的黄豆配着蔬菜腌制的咸菜。小时候秋后几乎家家都腌制,整个冬天餐桌配饭主打,一直吃到春夏之交新鲜蔬菜下来。奶奶习惯用冬瓜或大白菜帮腌制,刚腌上时要用泥浆封坛等其自然发酵。第一顿吃的时候很美味,因为熥治时,大碗里最上面加了些葱花和油,葱花和豆第一顿就统统解决掉了,第二顿、第三顿原来越寡淡,开始还有些干货(腌制好的蔬菜),偶尔翻捡到一粒酱豆,就有点小确幸。到最后剩些汤水,奶奶也不舍得丢掉,因为汤水很咸,它自然就成为为数不多的炒菜的咸盐。呵呵,酱豆子味的炒菜成为抹不去的记忆。至于西瓜酱,那是近些年的事。爸爸的一个老同事,现在看来颇有些美食家的风范,留给我的记忆就是懂得吃并会做,好像他起家的职业起点就是在老县委的食堂。80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酱豆子竟远离了我们的餐桌。有一年就是这位伯伯给爸爸送来一小坛未开封的酱豆子,完全颠覆了全家对酱豆子的印象:开坛就酱味四溢,透过厚厚的琥珀色的油看到下面的西瓜红,足够量的豆还有花生米,拌有大料的复合香,很是诱人,这就是陈晓卿说的西瓜酱,我们仍称酱豆子。从此以后爸爸每年送他些食用油和花生,让他给做西瓜酱。再后来,出于低盐健康饮食加上那位伯伯年事已高,就放弃了西瓜酱。好久没吃到西瓜酱了,直到有一天妹妹下乡镇带回两小瓶。原来有个乡镇食堂专门做了些西瓜酱,偶尔用于职工佐餐或作为馈赠礼品...因为稀缺可遇不可求,还真成了美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