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0659
- 积分
- 1581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30
注册时间2013-5-1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保留在记忆中的土“裤子”(时间取自发博客2009-05-11 09:31:29)
前几天,在“我来了”的博客上看到讲沙灸,其中写道:准备一些沙子和旧布,把沙子晒干选出大的颗粒和杂质,放到锅里加热,有效祛除沙子里看不见的细菌和水分,用棉布缝制成尺寸在10-12寸的灸包。一个大的笔记本大小,用的时候,放在微波炉里面加热。。。我突然想起了在我小时候,老家的婴儿在走步前穿的土“裤子”。于是写下如下文字。
我的老家位于黄河下游的沉沙池地段,沙土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土质极细--抓到手里,沙会顺着指缝流下来,茫茫的高出河床一米多的沙土形成了保卫黄河(黄河一路咆哮到了我们这里已经是地上河)的两道大堤,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多少年以后每每在路过这里的时候,总会想起小时候的疑问:这沙里是否真的有金(听大人讲过)?那时候农村都是集体劳动,记工分吃饭,孩子没有专门的看管,特别是不会走路的婴儿时期。婴儿就穿着土“裤子”躺在家中,一直到会走路。土“裤子”的形状大体像一件下面封口的布拉吉,上下连体,上半身是坎肩状,搭扣在肩头,一般都是用铜钱(我们那叫制钱)做扣,露出头和双臂,下半身是口袋状。其中装着沙土,婴儿躺在里面,束上腰,以免“逃脱”出来,也就是蹬打出来。只要有孩子的人家,都有一面旧箩、一只簸箕,大门口堆着小堆的沙。沙在阳光下晒着储存着能量(现在看来就是日光消毒),用之前用旧箩筛一下,箩出大一点的颗粒和杂质,箩好的沙土用簸箕装回家,倒入锅里炒。炒好的沙土晾到温度刚刚好就装入土裤子,婴儿躺在里面暖暖的很舒服。“炒土”不光是为了穿时舒服,也是为了杀菌消毒。炒土的时候,碰到大人高兴,还会放一把豆或玉米粒与沙土一起炒,大一点的孩子们等待的就是豆或玉米粒在沙土里蹦跳,土炒好了,豆和玉米粒也香酥了,这可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小食品。即便到了现在,老家一带还保留着用沙土炒瓜子、炒花生的做法,二月二的料豆当然也是用的这种炒法。 呵呵,跑题了。。。
穿土裤子的孩子是不用人看管的。为了糊口忙碌又粗心的家长猛然会发现孩子在土裤子里就学会了走步,手中拿着秸秆赶走前来觅食的鸡鸭,一点也不稀奇。我不记得自己是否穿过土裤子,但推算一下应该也是穿土裤子长大的。我真真切切记得:从不严实的门缝里看到过孩子睁着咕噜咕噜转的大眼睛被一些玉米秸秆围着,穿着土裤子在围成的圈圈里乱爬的景象,那是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在床上确切说应该是炕上摔下来的权宜之计,那场景一直保留在脑海中。从网上的一些文章中得知,穿土裤子并不是黄河下游婴儿的专利,北方只要有沙土的地方可能都有这种习俗。解放前即便是一些富贵人家的孩子也是穿土裤子的。现如今有了纸尿裤、尿不湿等等,穿土裤子也许只能保留在记忆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稀少了。穿土裤子的婴儿很好照料,尿了、拉了,沙土就会成团,大人用手伸进去把抱了团的沙土抓出来丢掉,再把婴儿身下的沙土铺平即可,不但不用洗尿布,婴儿也不会湿疹或发炎什么的。现在婴儿都不穿土裤子了,但在农村还会有铺沙土的,那是一些长期有病卧床的老人,用一个大床单铺上一层炒好的沙土,老人躺在上面用床单松松的裹上再盖上被子,老人不会长褥疮的。最后一次见到铺沙土是在八、九年前。我们妇联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主席在病危前一直都是睡在铺着沙土的床上,直到安详的离开。
都说人是泥做的,看来与生以来人就和土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黄河是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奔流不息的黄河就连所携带的泥沙也成为上世纪以前很多人的摇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