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00|回复: 44

寻根者--“寻找老烟台”第4届暨第18期读书会随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4-2-7 13:59 编辑

~~
       GENPAG与大匠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西窗民俗年终大戏如期开演,这一期是西窗的第18期读书会。归来后,我们望着天空的一轮圆月,方才意识到这一天的阳历与农历均为18日,而那一天参加的窗友竟然恰巧也为18名,四个18聚集在一起的机缘巧合着实让我们感叹与称奇。

       18位同好在龙口的乡土间自由地游历与交流,我们收获了太多的东西,我们沉醉其中而忘记时间,于午间一点半才开始午餐,三元一大海碗的筋道龙口拉面,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龙口农家的真诚与热情,与我巧坐一桌的GENPA博士,又开声纵横评点胶东民俗,更使这一天的民俗文化盛宴充盈而富足。

        超喜欢GENPA关于胶东民俗文化的个人解读,他把胶东民俗放到整个东西方文化的大前提下纵横交织,侃侃而谈,在GENPA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纵论之下,胶东民俗因生动而可爱起来,百姓的自由迁徙与不自觉间的家族伦理,直观影响了胶东民俗文化的走向,或许诚如鲁迅所言:越是地方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胶东这片丰厚的乡土,承载着悠远的精神地层,也蕴藏着传统而奔放的原生骨血,百姓对于生活的执着与宽容,于暖暖的夕阳中自然生发,让我们油出敬意与温情。

         寻根者,或许是对以GENPA、大匠为首的这群人的最好称呼。在路上,我们风趣地讨论了我们为何如此默契地相约一起,为何非要起早贪黑来赴这场其实没有规则与理由的自由之约?我们究竟要在行将消失的村庄里探寻什么样的文化?在听到乡亲们的“吃饱了撑的”调侃中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未免真是古怪的一群人。

        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老房子? 在去年今时的作业里,我只是感伤了胶东民俗建筑的渐渐远去,但这一次,我突然意识到,我一次次远赴这场民俗之约,或许不仅仅去寻找那些恢宏的老房子,更多地是意图通过这样的寻根之旅,找寻自己不经意间丢失的东西,那是我们经年已经丢失与遗忘的文化乡土,以及这片乡土上面曾经存在过的民间人文秩序与风景。

        我理解的胶东民俗文化,感觉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原生农耕文化,二是封建乡绅文化。原生农耕文化体现于乡亲们对于自然的淳朴钟爱与启蒙之美以及四季农耕与节气与土地的微妙结合,而封建乡绅文化则是乡绅因受孔儒文化人文之美影响而衍生的审美要求与价值取向,他是原生农耕文化的进步、延伸与升华。只有两种文化同时并存,才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胶东民俗文化。

       寻根者时感困惑与迷茫,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与心底关照的文明寄托与文化信仰。我们意欲通过寻找这些已经不多的历史沉淀,查找到那些无意间还留存与积叠的民俗点滴。我想,这点宝贵而自然生发的民俗文化之根,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是民俗文化的灵魂与精髓,而现实却又总让我们不断去割裂传统,失落气脉,不接地气,进而迷失在虚无缥缈却只是心底喜欢的精神家园里。

       在已开始拆迁的渤海郭家村,望着那一片片废墟,我逐渐意识到,我们一年一度地原生态建筑探访,要感伤的或许不是那些消失的村庄与废墟,而是我们心中慢慢遗忘与淡化的乡土真情。正如我前几年去探寻我幼时寄居的铁口地主大院,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这些时常令我们发出赞叹的老房子,已渐渐成为我们的精神故乡。

       好房子、大房子里面基本居住着乡村宗族的精英们,他们相较于躬耕于田的乡农们,相对能够更多的悟到过日子的哲学,为了家族的繁衍生息,深谋远虑,精打细算,眼光长远,同时,他们因受孔孟之道的浸染,追求相对高明一些的人人处世修身之道,也相对更向往高雅而清静的个人修为与人生品位。因此,我们观赏那些精美绝伦的老房子,一定程度上是欣赏他们以房子为载体隐约展现的人文艺术偏好,而我们这种不自觉的文化游历,似乎又成为对以乡绅为代表的宗族精英的祭礼与怀想。如此一来,我不得不提及乡绅这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处于尴尬地位的阶层,即便他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块极难再度揭起的文化伤疤。
       一定意义上,我们一年一度的民俗寻根之旅,是否就是一直在追寻一个久已失落的乡绅文明呢?这个阶层,已从我们现代人的视野中淡去与消失,牟氏庄园的后裔们不是远远发配边疆,便是背井离乡远赴美国及东南亚,我时常想,他们回来看过自己自小长大的故居了吗?他们是否联合起来向政府讨回宅弟的产权呢?但当我听说鲁迅后人关于政府将北京八道湾房产鲁迅故居收归国有而集体失声的时候,我才明白,他们的尴尬身份决定了,在这个意识形态主宰的国度里,一切都是一场春梦。
        这不由让我想起野夫的《地主之觞》,他认为中国的当代史里没有真正的国家概念。他这句话依我的理解,是因为中国的当代史更多地服从于政治与意识形态需要,人文涉及面偏窄,一定程度上似乎只能称之为无产阶级的断代史。任何大历史必须在放下家国层面的大格局下进行纵横捭阖地关联评说,任何历史与文化都不需要刻意地回避与隐藏,正确与错误永远只能在后世乃至千年后才能得到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
        野夫有一段关于乡村士绅的解读,我至今印象深刻,从网上找来,他说:“乡绅们既非朝廷分封指派,又非家族世袭嫡传,也算不上基层民主直选,它是完全自然生成而又为当地社会所默认的一个人群。一般而言,它由正直诚信、发家致富、知书识礼的人所组成。这一群体没有国家俸禄和职称,只是凭借个人素质而形成的潜在势力,掌握着乡村的话语权。他们不妨一领青衫躬耕草野,但往往却一言九鼎,安抚平息着乡村的裂纹和创伤。不管政治是如何周期性动荡,皇朝是如何兴衰更替,是他们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在很多意义上说,都是他们在代行政府职责,在充当太平盛世的守护神。”
       野夫的描述精准而深情,我想,他的动因或许不止于其父辈的地主身份。因为在那个时代,乡村正统秩序与族群正能量的维护者只能是封建乡绅,而不是那些如走马灯般变幻的军阀、乡党与临时政府,百姓宁可相信一个在自己身边拥有修养、尊严与威信的封建乡绅,而不愿听从于那些朝不保夕、新潮时髦的游说政客们。

        这又让我想起蒋介石与毛泽东关于三民主义的连续性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著名论争,如今已经能够公开放到网络上任人评说,在这里,我想概述一下这场阶段论争的大体内容:

        毛泽东的阶级观点是阶级斗争是共产党社会政治必须经历的阶段,中国必须由无产阶段专政。但是,心时境迁,我们的党已由无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各阶层利益的“三个代表”的全民党,姑息不谈网络所热议的0.3%的人掌握全国80%财富的所谓权贵资本主义。

        再来审视一下蒋介石的阶级观,蒋认为一个政党所代表的民众,绝对没有阶级之分,而只拥护农工利益的政纲,绝对不承认有代表农工单一阶级利益的理论。蒋甚至在1929年初的一次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今日不患地主、资主之压迫农民,而反恐农民之转而压迫地主、资主,此亦以造成社会之不平,为本党主义之不许者也!”按蒋介石的说法,中国近代产业并没有发达,阶级的区别并不明显,如果勉强要说中国有阶级,也不过粗具阶级的雏形。阶级的对立既不明显,阶级的利害自然没有甚么冲突。阶级的利害既没有多大的冲突,就没有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打倒别阶级的必要,而且更没有为单一阶级的利益,打倒许多阶级的可能。
        这个观点,尤其是在蒋批判西安事变之后的张学良时尤为露骨,蒋痛斥张道:“他们(指共产党)要帮穷人说话,让穷人翻身,你不想想,穷人懂什么,还不是工具?他们头脑简单,只会拼命,到头来还不是周毛们的统治工具?不会有民主的!”

         我谈及毛蒋的主义之争,或许远离本次的作业主题,但是,我只是企图通过国共两党的主义之争,自上层到基层,由宏观至微观,贯通与关照我们中国的乡土文化现状,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自建国后的这片胶东乡土上,究竟生发与成长了什么样的乡土文明或者文化?

        任何文化要想完整的传扬,必须给他原生态的土壤,宏大而豁达的包容,以及无私而真诚的关爱,这是一辆潜移默化的时间之车,需要在自然开化民风与民智的道路上悠然奔走,才会形成自自然然、摇曳多姿的乡土人文风景,这样,胶东风情才会如水一般地流畅、生动与可爱,不是吗?
   
        乡民躬耕于野,他的本性是纯朴而善良,虔诚于土地对于他们的供养;
        地主经营算计,他的本能是盘剥与囤积,执着于利益对于他们的满足;
        乡绅知书达理,他的追求是儒雅而尽责,专注于修身对于他们的影响;

         只有让这种社会秩序自由发展,才能形成乡村自己所独有的,真正彰显民情民风的清明上河图,才会随着时间的延展,真正产生由内及外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但据我的观察,这几十年,胶东乡土文化圈没有形成,这种本来需要自然循环的小生态因为种种外因的深刻介入与影响,基本没有很好地发展与留存。尤其是那些本来应该属于推动胶东民间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中间阶层,更是被几十年的政治风雨无情地剿灭与肃清。

       心里话,时过境迁,曾经的主义之争如今已因历史而被解封,我们姑息排除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而纵观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之路,究竟什么样的生存形态更适合农业经济与民生,更适合民间民俗文化的保存?坦白地讲,阶级理论只能应用于政治领域的优胜劣汰,而绝不适用于胶东民俗文化的内部族群伦理,从国内几十年所走的文化弯路来看,则未免是一场相对失败,甚至惨痛的教训。

        由此,我认为,胶东民俗文化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原创性与原生态,他甚至不需要外来的所谓的先进文化的介入影响,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重血统、敬祖先、知尊卑的自然宗法意识,他只是那些淳朴而可爱的乡民们自然维持的一种乡土中国秩序,通过寻找乡土原生态建筑,能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乡土建筑中蕴含的大众基因,生活其间的芸芸众生有机构成了最为宝贵的乡土环境,成为胶东民俗中最朴实率真的文化内涵或者信仰。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探寻,我们不在乎走更远的路,似乎更在乎在这么远的路上,我们心中能否从可爱的胶东民俗文化中得到修行与感悟。

         当然,我们也不应一味怀古,去悲观思考胶东原生态阶层的缺失,乡土建筑虽然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但是我们毕竟阻挡不了时代的前进与发展,而应该如GENPA与大匠等寻根者一样,去顺应时代的要求,寻找胶东民俗更好得以保护地折衷之路。

          田园将芜,我是真心不希望我们心中的乡土田园也渐次荒芜!
  
         最后,感谢成全我们的寻根之旅的GENPA与大匠,他们不仅与我们同为寻根者,更象是我们的文化引领者,为我们找到捷径,更好更快地走进精神的乌有之乡。我们不仅在寻找那些老房子,更是在借助这一管道,探寻一下那些即将形成,却又渐次失落的乡土文明,还有那些因此而至今身处尴尬的所谓土豪乡绅。或许真实的他们一直在为自己故乡的文化与伦理默默地做着事情,办教育,求新知,做启蒙,知进退,知尊卑,善经营,懂隐忍,默默地罗织与丰富着那个时代的乡土文化,空想着完成那个时代修身、齐家的小理想,更甚者意图创设人间大同的原生态宗教。而作为我们,则更多的应该助于此,唤醒我们抢救与发掘胶东民俗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以及更应该丰富与拥有的本真与善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古风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谈个人关于胶东民俗文化的个见,其中涉及部分政治观点亦是服从文化,且尽量客观,为论坛安全计,请大家不要发表与政治及意识形态相关的跟帖,谢谢!{:soso_e100:}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4-2-4 21:55 编辑

我至今对这个当时不知道主人的深宅大院印象深刻,不知GENPA与大匠是否考证到是哪位乡绅或翰林的宅院?
这座庭院大气深沉,形制与做派均不落俗套,火山石封堵的后花园定会有着太多的陈年往事,这座年代久远的废墟状大宅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现一种神秘而恢宏的大家气度与颓废之美。
DSC_8836.JPG

DSC_8827.JPG

DSC_8828.JPG

DSC_8816.JPG

专业与不专业的差距集中体现于GENPA博士的考证态度上,在房屋主人担心人员较多而影响其孙子休息的不断催促之下,他伏于柴草之上迅速拍到了我们此行唯一一张高大正房的内部图片,内部究竟什么样子?令人期待。

DSC_88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4-2-5 00:26 编辑

再附上几张随意拍的小品片。

渤海郭家整个村子已基本拆迁完毕,仅余远处的几幢房子,站在这大片的废墟之上,有种非常强烈的苍凉感~

DSC_85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村子里的民国小学。

DSC_86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只悠闲的猫。

DSC_8740.JPG


DSC_858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彩的吉利物件儿。

DSC_8669.JPG


DSC_867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4-2-5 00:23 编辑

光线在时间里缓缓移动,这或许就叫时光吧~

DSC_8798.JPG


DSC_89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4-2-4 22:34 编辑

古宅与树相得益彰,宁静而坦然~

DSC_8668.JPG


DSC_8714.JPG


DSC_8756.JPG


DSC_8897.JPG


DSC_8990.JPG


DSC_868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字瓦,满载乡亲们的关于美好的期待与向往~

DSC_8699.JPG


DSC_897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02:18 , Processed in 0.06336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