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建筑特征。“入乡随俗”是教堂建造原则。郭显德初来烟台时在通伸村办学,一度步履维艰。他曾在1866年3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今天又跑了四个,民众干涉他们,告诉他们将要被带到国外,因此现在只剩下三个男孩了。”搬到毓璜顶后,郭显德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中国式私塾、西洋学校和神学院三结合”。他找准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本土宗教观点与基督教认知的契合点,采取了“入乡随俗”的策略,在教堂兴建中也是如此。毓璜顶因玉皇庙而得名,每年正月初九,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郭显德便决定借助这块风水宝地扩大自己的传教事业。在此之前,庙旁的空地供商家搭棚摆集,规定“除夕晚上,谁在什么地方搭棚子,就可占用那块地皮一年”。郭显德决定利用这个习俗。他预先准备好盖一间屋的木板,待除夕夜的时候,便带领一帮工人悄悄将房子搭建起来。第二天早晨,人们惊讶地看到一间木板房矗立在那里。然后,郭显德又学中国人的习俗大放鞭炮,吸引周围的人都过来观看,并开始传播福音。待立稳脚跟后,郭显德便着手修建教堂,一方面遵循美国长老会教堂的传统,另一方面结合烟台的民居样式而融入礼拜的功能。建筑材料选用石材和砖木,瓦顶;“前堂后院”式的布局便于教徒或望道者先听布道后参观,整体建筑风格简约朴素而不失庄严。据记载,郭显德最初离开登州来烟台传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牧师性格“烈如猛虎”,而郭显德性格“温如麒麟”,所以较难合作下去。当时,纽约总会曾建议他前往北京与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牧师合作著书。但丁韪良主张走上层路线,即结交当时的官僚贵族,将基督福音先传播给这些人,再将其扩大至下层民众。而郭显德的传教理念不同,他认定的主要传教对象是贫苦的下层民众,因此两人也几无合作的可能。这样一来,郭显德便决定坚守烟台传教。而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美北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过程必定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