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0

[史海钩沉] 初识大院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6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烟台市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协办

戴恩嵩

  第一次走进地委大院

  上个世纪刚刚进入70年代,还在“文革”中期,各县在已有“革命委员会”的同时,又成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当时我被调入掖县(现莱州市)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做文秘工作。

  那时候的公文书写要求相当严格,特别是一些政治用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往地区上报的文字材料,必须经过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过目、修改,才能上报。那一年,掖县的一份上报材料由我撰写完成,时间非常紧迫,必须尽快上报,而我县的主要领导正在烟台地区开会,我就带着写好的材料到烟台来找县领导审阅材料。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地委大院,真是有点乡巴佬进城的感觉。出示我的介绍信后才能进大门,往里走一段路,路边就是那几座伟壮而质朴的楼房。我先到政治部,又到生产部,打听了半天才知道,县里在这里开会的领导都在机关招待所,而且现在正在开会,要想见到领导,必须等到会议结束才行。看了看手表,是下午两点整,这就是说,要见到县里来开会的领导,得等到下午开完会,或者是晚饭以后,现在着急也没用,晚饭前我能赶到招待所就行了。

  走出机关楼,眼前是一条宽敞的柏油路,路的那边就是一片绿油油的杨树林,虽是深秋时节,却无秋天的萧瑟之寒,阵阵和风拂面而来,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在靠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石凳,石凳上坐着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正在抽烟。我就凑了过去,在离他不远的石凳上坐下,从衣袋里掏出烟包和卷烟纸想卷个“锥子把”。那位中年干部递过一支烟卷,对我说:“别卷啦,抽支这个!”我接过香烟点燃后,就如老友见面般地交谈起来。

  他非常健谈,虽然初次见面,连对方的姓名还不知道,他就旁若无人地畅谈起来。我们的话题从眼前这片整齐茂密的树林开始,他说,这片树林是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栽植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真是难以形容。这些树,全是抗逆性很强的毛白杨,抗病力强,不怕虫害,成长速度很快。从他的谈话中可知,他对机关工作非常熟悉。也许是工作性质所决定,他的谈话内容大都与农林水有关,对农业方面的耕耧收种样样农活都很熟悉,虽然看上去只有四十岁左右,但对农家劳作的娴熟程度俨然是位老把式。

  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有一段话使我难以忘怀:他说的是农业生产耕种和收获的关系问题,我却从中悟出了很多的人生哲理。他说,世上的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人,只顾耕种,不讲收获,就像那些栽植眼前这片毛白杨树林的人一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这片树林长大了,说不定这些人被调到别的地方工作,或者老了退出工作岗位,他们栽树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享受树林带来的种种好处,这些人令人敬佩,我们称他们是甘作奉献的好人。第二种人,精心耕种,就是为了获得好的收成,广大农民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就靠这种收获来解决。第三种人,就不能说是好人了:只顾收获别人的劳动成果,从不出力耕耘劳作,说他是懒汉也行,说他是寄生虫也行,往大处说就是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说到这里,他的情绪有些激动……夕阳西下,我该去招待所了。这位素不相识的人说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直到今天也记忆犹新。

  “在你们烟台,有了难事找大院”

  1972年秋,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孙中晓同志,在烟台举办连环画文学脚本创作学习班。他看中了我写的革命斗争故事《夜袭海口镇》、《活捉杜蝎子》,让我参加学习班,把这些故事改编成连环画文学脚本。因为改编实际是一次再创作,而且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体裁,必须和出版社的编辑互相切磋交流才行,这就需要到烟台去住些日子。当时县委已经恢复工作,县委办公室的领导说,这样的机会很难得,让我按通知要求参加学习班。当时我家的情况是,老母卧病在床,妻子的教学工作十分繁忙,经常到公社开会,我的小女儿无人照看。好在烟台举办的这次学习班很少有集体活动,大都是独自创作,写完后再让编辑审稿,身边带个十分听话的孩子问题不大,我就带着只有3岁的女儿参加学习班了。

  主持这次学习班的孙编辑住在交际处(后来的烟台山宾馆,现在的金海湾大酒店)3号楼的三楼,窗口面向大海,远望是水天相接的碧蓝大海,低头看去,交际处的大院一览入目。我们这些创作人员就住在新新旅社(现在的文化局招待所)。那一天,我完成了连环画文学脚本的初稿后,就抱着小女儿到交际处孙编辑那里去送稿,让小女儿到交际处的院子里自己去玩。开始,她并没到处乱跑,手扶矮墙面对大海看得如痴如醉,我就放心地在房间里和孙编辑交谈起来。

  我和孙编辑交谈结束后,从窗口向楼下看去,我的女儿不见了,我很着急,一向面带笑容、和颜悦色的孙编辑也非常紧张,他让我赶紧想办法去找孩子。我正要匆忙下楼,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一阵喊声:“谁家的孩子,谁家的孩子……”我趴到窗台向院子里看去,宾馆的一位服务员正抱着我的女儿从2号楼走出来,不停地喊着,我女儿在她怀里大声哭叫不止。我正要下楼去接孩子,孙编辑一把拉住我说:“老戴啊,你不能下去,看起来这事有点麻烦。”“麻烦?有什么麻烦?那是我的女儿,抱上来不就行了吗?”我说。“事情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孙编辑不再像先前那样紧张,反正孩子在服务员那里抱着,他不再着急,慢条斯理地说,“你知道是谁住在2号楼吗?那是从中央来的一位重要领导,他叫浩亮,就是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的那位,他现在是文化部的副部长,你的小孩到他住的那座楼里乱跑能行吗?你想想,中央领导的安全很重要,你要去领孩子,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还会有好果子吃吗?”

  当时正是政治敏感时期,听孙编辑这么一说,反倒使我更加紧张起来。他胸有成竹地说:“你别害怕,我知道这个宾馆归地委管,看来得到地委大院里找找人了。”

  他一提起“地委大院”,使我立刻想到两年前遇到的那位谈农林、谈人生的智者,那些充满哲理的话再一次萦绕耳边。但我不知这位智者的姓名,到哪里去找?

  孙编辑说:“我和文化部门的人很熟,我先给他们打个电话,让他们出面解释一下比你自己去强多了!”说完,他穿上外衣,要到服务台去挂电话。就在这时,我那小女儿突然停止了哭喊声,我赶紧趴到窗口往下看,那服务员把我的小女孩放在院子中央后,就向2号楼的门口走去了。我赶紧把孙编辑叫回来,对他说不用给大院里的人挂电话了,我也立刻下楼把女儿抱了上来。

  孙编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并把我的女孩儿抱在他的怀里。虽然此事没麻烦他去找“大院”里的人,但能看得出他对大院的情况非常熟悉,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与大院有关的许多事情,从烟台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说到地委领导如何重视文艺创作,这次学习班就得到了烟台地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具体安排了学习班的活动内容,向各县下达了通知,使这次创作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种情况在外地是很少见的。“在你们烟台,有了难事找大院,那是个为人民服务的地方。”这是孙编辑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通过参加这次学习班,使我对大院的神秘感中又平添了一份敬重之情。一年后,我的《夜袭海口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国发行110万册。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有几次甚至十几次走进地委大院报送材料,地改市以后我又被调到烟台来工作,和大院就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这些都是后话了。

转自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3 09:50 , Processed in 0.0564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