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1|回复: 0

亲子 | 校长亲授:孩子上小学前,家长要做好哪些准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亲子 | 校长亲授:孩子上小学前,家长要做好哪些准备?

最近,各地小学阶段的报名招生工作陆续启动,幼小衔接一直都是家长们关心的话题,上海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张烨和家长们谈谈孩子在入学前需要具备的素养。

张烨是一位拥有十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资深校长。她认为,家长应该在这个时期,在帮助孩子建立求知欲、养成良好习惯,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加以特别的关注,使学龄前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生活。
素养1
好奇心与求知欲
小朋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3到6岁是孩子主动性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够胜任,都想去尝试。

对孩子好奇心的满足,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了兴趣之后,如何培养孩子持久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未必每个家长都能够意识得到。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喜欢的东西,我尽量满足他就行了。

要知道,好奇心有时带来成功,孩子会很开心;有时也带来不成功,比如受到别人的批评,这时孩子觉得受到了挫折,就需要做出调整。其实孩子碰到挫折也好,困难也好,都是很正常的,关键还在于家长适时、正确的引导。

帮助孩子在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之后,把好奇心保持下去,内化为持久的求知欲,这一点尤为重要。当然,要将偶然的好奇和兴趣变成持续的求知欲望,是需要家长付出耐心、时间和精力的。

比如孩子喜欢阅读,一开始可能只是偶然的兴趣,这时家长可以多陪伴阅读,在过程中多加交流,你读到些什么?是怎么想的?爸爸妈妈又是怎样来认识的……通过亲子陪伴这种行为模式的固化,逐渐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再慢慢过渡到独立阅读。

但是即便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了,家长也要注意继续和他保持沟通,请他分享由阅读产生的理解,并让他感觉到他的认识和理解是被认同的,这么做会鼓励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开展更多的阅读。
素养2
良好的习惯
现在大家都知道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小学生的习惯主要可以分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三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为影响的。

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们都是比较重视,学校在这方面也会做大量的工作。

比如在学习准备期,老师们都会放慢教学进度,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编儿歌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身站直”、“人坐正”、“认真倾听”、“发言响亮”等一系列学习习惯。

这些习惯,在家庭学习的时段,也需要保持一致。

对于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其实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

比如待人有礼会主动招呼长辈、说话轻声能正视对话者、遵守规则不奔跑喊叫等行为习惯;又比如准时睡觉、按时起床、自己的东西自己学着整理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靠入学之后再来建立或纠正就比较晚了。

有些家长在这些方面比较随意,自己睡懒觉,让孩子陪着一块儿睡;到了晚上,自己可能要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放松放松,想起来了会喊孩子睡觉,若孩子贪玩不睡,也没继续跟进的约束和要求,也想不到从自身的行为示范做起。

现在不少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由老人帮着照顾孩子,许多事情老人“包”了,爸爸妈妈缺失了孩子习惯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了指责、训斥、打骂,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沟通办法。

孩子在行为上产生小小的偏差,有些家长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没有适时地加以劝阻和纠正。这些疏忽和纵容实际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迁移的作用,这样的一种基础状态,对于孩子在入小学之后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现在口头上称呼的“习惯”,其实是教养的重要组成。教养单靠学校教,力量是单薄的。家庭教育中,教养的责任是不能忽略或缺失的。

家长要学会多跟老师沟通,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适时地提醒他、帮助他、纠正他,共同承担起教养的责任。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起配合,才能让孩子建立起良好习惯,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素养3
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下,学校的课程越来越丰富。也有的人不理解,搞这么多活动干什么?认为课堂学习、试卷分数,这些才是有实际作用的。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是对育人规律的不了解。

更丰富的课程体验,其实是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提高,特别是有利于帮助孩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同样,家庭教育也要致力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概括起来,学龄前儿童应该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融入集体的能力
在集体中,孩子首先要学会自我定位,我是这个班级的一员,我能够为班级做些什么?这样的角色定位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点困难。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像我们以前兄弟姐妹、堂姐堂妹、表哥表弟的很多。他在生活中,缺少交往的氛围。除了学校的同学,就很少有其他的交往圈子了。

因此,作为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融入集体的氛围。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家委会做得比较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学校的活动之外,创设了很多亲子活动。

比如前几天学校开运动会,当天下午孩子们放假休息。这时候,有些班级的家长就精心设计了配套的活动,在某某公园,自发组织拔河比赛。

现在的家长很多都是80后,文化水平高,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创意和专业性不比学校差。

前一阶段,我们学校一年级某班的家委会模仿《奔跑吧!兄弟》节目,组织了“奔跑吧!宝贝”的活动,在事先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好的前提下自发组织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班级文化也在无形之中逐步建立起来了。

这类由家长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拓展了独生子女的交往圈,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和经历。

这种让所有家长的资源和能量积聚起来,由孩子们共享的做法,是提高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强有效的载体。当然,这背后也需要有学校的一些专业指导。
2自我控制的能力
前不久,我们学校的副校长到英国的几所学校开展教育交流,她很惊讶地发现英国学校的学生基本没有我们这里所说的“行为规范很差”的现象,比如大喊大叫、不懂规则意识等。他们说话都是轻轻的,在走廊上始终以适当的速度行走,没有随意奔跑的现象。

这其实是一种自控能力,和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孩,比如作业拖沓不肯做,不遵守行为规范等,都与早期家庭教育中对自控能力、规则意识的教育缺失有关。

家长往往觉得孩子还小,和他讲这么多他也搞不清,顺其自然就行了,于是不给他一定的约束和要求。这些孩子在家里想干嘛就干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可以。

等他们进入学校,在集体的环境中,也就不懂得举手和倾听,不懂得如何在集体中与老师和同伴相处。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尽早进行纠正的话,会变得很自我,今后难以融入社会。

过去,有一些老教师会让这样的孩子静坐,对他们进行约定时间的行为约束或惩戒。这种做法如今很难与“体罚”区分开来,老师不会也不敢这么做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家长不必对此矫枉过正,遇到这样的情形,可以在家里尝试要求孩子安静地坐定几分钟,或者取消某项娱乐作为惩戒。如此循序渐进,逐步纠正,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3良好的情绪
现在有些孩子遇到不称心意的事情,容易走极端,严重的还会用自虐的方式逼迫家长达成自己的某项意愿。这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沟通,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反应是适合的,恰当的,而不能一味地包容、妥协。

新生入学时期,家长最好每天保持一定的亲子沟通时间,了解孩子在校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想法,特别是关注孩子情绪的稳定性,一旦发现有波动,及时与老师沟通,一同帮助他做调整。

毕竟,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定和良好的情绪,家长做在前、做得多的话,自己孩子的成长就会得益多。

学习和成长是需要素养作为支撑的。小学生的学习素养有很多方面,核心部分是什么,教育者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了许多研究。作为家长,也可以有一些基本了解。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前期干预是不可或缺的。

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上述几个方面,建立一些正确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规范、培育基本的能力,对于他们平稳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段,乃至促进今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黑玫瑰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07:28 , Processed in 0.0552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