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22|回复: 0

艺苑奇葩蓝关戏——访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蓝关戏的传承人季祥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文/大漠之风


psb (3).jpg

    大概是缘于喜欢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句诗的缘故吧?虽然一向不懂音律,但第一次听到“蓝关戏”这个名字就莫名地被吸引。四月十六日,尽管晚上有课,周末还要去青岛开第一次家排工作坊,但许柯一邀请我去莱州采访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蓝关戏传承人季祥林,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车在两边开满鲜花的高速路上疾驰,心情格外清爽,一路上,许柯给我介绍了有关莱州蓝关戏的一些基本情况,越发对这一艺苑奇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也给许柯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可能,顺便采访一下另一重要人物杨学业,因为度娘告诉我,杨学业可以说是有关莱州蓝关戏的集大成者。

psb (4).jpg

           上午九点多,在莱州电视台刘记者的引荐下,我们找到了季祥林的女儿,然后一起来到了她位于莱州市金城镇东季村的老家,见到了他的老父亲,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蓝关戏的传承人季祥林。季师傅今年七十多岁,身体健硕,性格开朗,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老人家满心欢喜,连忙招呼老伴为我们斟茶,递水果,而我一进门,就被桌子上和墙上的那些蓝关戏剧照所吸引,直到许柯的正式采访开始,我才坐了下来。一提蓝关戏,季师傅的话匣子就被打开,通过许柯的采访,我渐渐对莱州蓝关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源于弋阳腔的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招远境内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汉族戏曲剧种,属于高腔“道情戏”。它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达到极盛时期,在莱州招远地区,相继出现了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十几个“联字班”和一大批专攻此业的会唱者。“东季班”以演《东游记》八仙过海的故事为主,称为“文蓝关”,“龙埠班”以《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素材为主,称为“武蓝关”,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轰动一时。蓝关戏最突出的特点是“帮、打、唱”三位一体,曲调高亢,气势恢宏,配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并吸收了莱州鱼号和当地民间戏曲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

psb (7).jpg

            据季师傅回忆,自己的祖辈父辈都是当地颇具声望的蓝关戏大家,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喜欢蓝关戏,经常跟着父亲和叔伯们串场演出,很多曲调和剧目至今都是耳熟能详,一说起当年演出的盛况,季师傅的脸上就开始放光,无论是短小精悍的折子戏,还是气势庞大的大型剧目,蓝关戏给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大愉悦。祭祀时的祈愿戏,喜庆活动的太平戏,农闲时的拜会戏,当然最盛大的还是春节期间的年节戏,“吃三顿年饭,不如听(唱)一曲蓝关”,足以说明老百姓对“蓝关戏”其恋之深,其爱之笃。

           “农忙各操旧业,农闲聚以为乐”,蓝关戏的班社属于业余性质,大多是本村本族的好戏者临时集合自组班子,演员也是业余的,而传统的蓝关戏传承以师徒口口相传为主,俗称“以师带徒”,家庭封闭式纵向传承为主线,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种运动的冲击,曾经异彩纷呈极负盛名的蓝关戏几近灭绝,谈到这里,季师傅的脸上写满了悲痛和无奈。他告诉我们,自从七十年代初参加了烟台地区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之后,几十年来再也没有参加过大型的蓝关戏表演,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名伶也大多年事已高或离开了人世。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经过蓝关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挖掘和整理,有关蓝关戏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加上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蓝关戏又一次迎来了她的春天。2006年,蓝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莱州市举行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杨学业编创的蓝关戏新曲目《蓝关赋》由莱州市吕剧团演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同年,烟台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风雨蓝关戏》获广电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栏目评选一等奖。而作为蓝关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季祥林更是为蓝关戏的重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4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季祥林凭着模糊的记忆编写剧本,他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那本《东游记》给我们看,一看外皮,就可以想象出他不知道翻看了有多少遍。然后走村串巷去联络那些蓝关戏的爱好者,排练出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地地道道的蓝关戏,那些漂亮的剧照就是演出时拍的。接着,季师傅打开电视,为我们播放了当时录制的蓝关戏演出的片子,虽然从场景到录音,到后期制作都很粗糙,但它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蓝关戏的真面目。当那欢快的锣鼓响起来的时候,我的心也好像回到了童年,不同的声音相似的情景,民间艺术那种纯真简单的快乐是来自灵魂的深处。

   蓝关戏的唱词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三字崩,四字句,长短诗,形式不一,剧中人物的演唱如同拉家常讲故事,诙谐幽默,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儿。例如《刘全进瓜》里的唱词:

刘全: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张婆婆:早养儿子早得济,早娶媳妇早生气。
吊死鬼:死了好,死了好,又省粮,又省草。
张婆婆:头顶一个破碗,如今不如从前。
        老身今年八十多,走起路来打哆嗦,
        问俺得的什么病?月子喝的凉水多。

    蓝关戏从创作到演员到受众,都是来源于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她那根植于大地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如同陌上花开,看似不起眼,却是芳香四溢。蓝关戏的“帮、打、唱”当属弋阳腔(高腔)之遗风,也是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来源,据季师傅介绍,蓝关戏的帮腔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艺术磁场,除了民间戏曲打击乐的渲染气氛,帮腔不但增强了演唱本身的气势,同时也拉近了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幕前演员的唱腔或清丽,或哀怨,或高亢,幕后的帮腔或激昂,或低沉,或绵长,演出到高潮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帮腔的队伍中,因而,当地蓝关艺诀有:“七分帮、三分唱”之说。蓝关戏演唱的不是艺术,而是在彰显生命本身的张力。虽然对蓝关戏本身我知道的甚少,但从蓝关艺人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那份儿渴望和追求。

psb (6).jpg

    吃过季师傅为我们准备的农家饭后,我们来到了《蓝关戏》一书的作者杨学业先生的家里,为人低调谦和的杨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平和真诚。当许柯问起当年为什么要去搜集和整理蓝关戏的资料时,杨先生很真诚地说:“那个时候就是喜欢,根本就没有大家所说的什么要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的境界。” 杨先生告诉我们,他也是出生在戏曲世家,父亲是当地极负盛名的曲艺爱好者,杨先生从小喜欢民间艺术,长大后就在莱州文化馆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在七十年代初就亲耳聆听了老艺人演唱的蓝关戏,因为时代的原因,那个时候的演唱都是亲朋好友聚会时的即兴之作。杨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蓝关戏艺人的哼唱,当即就入了迷,于是,就开始了有关蓝关戏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杨先生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蓝关戏,从曲调、唱词,到蓝关戏艺人的生活和艺术传承,都是他关注的对象,如果说蓝关戏因为有了杨先生,才得以传承保留下来一点也不为过。他一生的心血汇聚成了《蓝关戏》一书,成为蓝关戏研究和创新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退休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蓝关戏的研究保护和创新发展上了,看到他,我相信,作为民间曲艺的一支奇葩——蓝关戏,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开出更加娇艳的花朵。

   离别时,杨先生每人送了一本亲自签名的《蓝关戏》,让我感动不已。

    回来的路上,我和许柯交流着这次采访的收获,我们共同的感受是蓝关戏作为中国汉族的古老戏种自有它顽强的生命力,是它固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爱好者去完成传承的历史使命,比如季祥林,比如杨学业......
psb (5).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机器猫 + 8 原创佳作!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7 18:47 , Processed in 0.0515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