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1

[史海钩沉] 于得水战斗在胶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8:56 编辑

于得水是《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的原型,他1906年5月22日出生在文登县于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于得水这个名字,在胶东大地上家喻户晓。他为革命出生入死,曾7次负重伤,13次受到上级嘉奖。他组织和带领部队开辟了胶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做出过不朽贡献。

以30人的游击队抗击敌人一个师

1933年春天,于得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拉起10多人的革命武装。1935年11月,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海阳、牟平等县领导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暴动指挥部设在昆嵛山,参加暴动的共有300多人,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于得水担任东路1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因暴动发生在农历11月4日,所以被称做“一一·四”暴动。暴动中,于得水领导的东路1大队是主力,他带着9个红军游击队员乔扮成打官司的人进入人和(村名)镇公所,一举缴获其全部枪支,并在鹊岛盐务局缴获长枪56支。

暴动失败后,于得水被迫率领仅存的30多人撤入昆嵛山。昆嵛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方圆数十公里,其深处的“老蜂窝”是一个四面皆有出口、貌似蜂窝的山洞,洞中虽然狭小却可以为于得水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提供良好的隐蔽所。从山下到“老蜂窝”有20多里的路程,而且当年几乎无路可走。他们渴了喝泉水,饿了就吃当地百姓送来的烙饼、地瓜干。于得水常常乔装打扮,冒着生命危险,慰问烈属,联络同志,营救战友,指挥游击队员在昆嵛山上放火,放“石炮”,引诱敌人“剿山”,牵着敌人的鼻子转山头,消耗敌军。敌人“剿山”,他就率领队伍下平原,进海汊,夜间袭扰敌军;敌人回窜平原,他们又转移上山。遇上小股敌人,就猛冲狠打,搞得敌人惶恐不安。1936年6月,于得水率领部分战士夜袭昆嵛山东界石村“联庄会”,缴获长短枪20余枝,子弹2000余发。1937年春,于得水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消灭敌垒子盐务局盐警部队,缴获长短枪20余支。虽然敌人整整一个师驻扎在昆嵛山,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于得水率领这支只有30余人、20余支枪的红军游击队屹立不倒,成为当时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齐名的我国北方仅有的两支红军武装。

一个月连破两座县城

1937年l2月,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形势,中共山东省委发出在胶东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的指示;中共胶东特委研究决定,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先编成第1大队,由于得水担任大队长。

1938年2月初,于得水率领第1大队攻克牟平城,活捉了刚到任两天的伪县长宋健吾、伪商会会长常继伍和伪公安局长等,消灭了伪商团百余人。不久,于得水改任第2大队大队长,率队攻打福山县城,促使国民党福山县长陈昱反正,接收改编陈部县保安队300余人,并成立了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

于得水连破牟平、福山二城,又提出了袭扰驻烟台敌军的计划。他率领部队突然攻占了敌西沙旺警察所,并放起了大火。日伪军派出汽车驰援,怎么也没有想到,竟开进了地雷区,被炸得人仰马翻。

1938年9月18日,为贯彻中共中央把“敌后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号召,“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军第5支队”(下辖4个团),于得水被任命为第63团团长。改编后,第63团开到黄县、招远边界,主要任务是保护八路军兵工厂和玲珑金矿,保障第5支队的军需物资和经费来源。在这期间,国民党山东第9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蔡晋康两次组织顽固派武装向玲珑金矿进攻。于得水率第63团迎头痛击,毙伤敌人100余名,俘虏50多名,给敌人重创,保卫了玲珑金矿的安全生产。

九祖峰击退日伪军9次冲锋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军第5支队”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于得水担任第5支队第15团团长。是年7月3日,他率本团设伏于龙(口)招(远)大郝家、大傅家之间,击毁日军汽车3辆,缴获机枪1挺、步枪40余枝,歼敌30余人。鉴于于得水在胶东抗战中的影响,日寇曾公开叫嚣:只要能或毙或俘于得水,皇军愿意牺牲一个大队(相当于营)。

1939年9月,第5支队遵照山东纵队命令,进行第二期整训,对所属部队进行第二次整编,将第61团1营、第62团、第63团合编为第13团,上述3个部分分别为该团的第1、第2、第3营,于得水担任第3营长。

1940年1月,于得水带领部队赴山东纵队机关,执行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和押送黄金的任务。返回途中,经过鲁中孙祖镇附近,正碰上沂水等5个据点的日伪军“扫荡”。于是,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亲率纵队第2支队、特务团和于得水的第3营,在孙祖镇一带设伏,于得水部奉命在九祖峰北坡设伏。3月16日凌晨,日伪军400余人进入我军伏击圈,先遭第2支队的迎头痛击回窜企图攻占九祖峰。于得水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日伪军9次冲锋,予敌大量杀伤。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其中日军200余人,战后徐向前说:“于得水不光会打游击,也能打硬仗嘛。”

消灭“抗八联军”解放昆嵛山区

1940年4月,于得水率第3营出山接护我第5支队司令员吴克华和胶东抗大百余名抗日干部回返胶东根据地。13日8时许,抵达临淄的南、北高阳村附近,突遭300余日伪军的包围。敌人以12挺轻重机枪和15具掷弹筒猛烈射击,并封锁了第3营的出击和突围道路。打惯了山地战的第3营指战员,一时对这场遭遇战有点不适应。于得水有经验,他把部队带进村子,掏开墙壁作枪眼,顽强地和敌人对抗起来。坚持到深夜,于得水率领第3营终于安全地突围而出。这次于得水接回来的胶东抗大老红军干部,有贾若瑜、廖海光、严正、黄经琛、王奎先、官俊亭等。他们到来后,在掖县三元村正式组建了胶东抗大分校胶东支校;到1947年2月止,该校先后为胶东部队培训干部6500余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0年9月,胶东八路军奉命进行第三期整训,“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改称山东纵队第5旅,于得水调任第5旅第14团副团长(没有团长),率部由平度返回文登,部队很快发展到2300多人,并在南黄集歼灭顽固派秦毓堂部征粮队300余人,收复文登县境内的高村、张家埠、登登口、上庄(今属荣成市)等日伪据点,巩固扩大了东海抗日根据地。

在巩固和扩大东海抗日根据地上,于得水是立下大功的:1941年1月8日,于得水率第14团配合兄弟部队向盘踞昆嵛山的国民党顽固派“抗八联军”发起进攻,激战3昼夜,解放昆嵛山区,歼敌2000余人,缴获轻机枪30余挺,步枪1500余支。这次反顽作战,一战而屈人之兵,使东海地区国民党顽固派再也不敢造次了。是年10月,他因战伤导致身体不适,调任东海公署专员、胶东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任文(登)西行署主任。

文/苏振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得水在银幕上的新名字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为了革命需要,又使用过曾用名于海、高德胜、刘二伦、林德胜等。1937年12月,于作海宣布自己不再用于作海这个名字,他要用一个新名字:于得水。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游击队就像一群游鱼,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广大群众这股活水”。

新中国成立后,于得水历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9月,他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春天,于得水转业离开部队,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虽然于得水于1967年英年早逝,但他的英雄事迹没有湮灭,他的故事早被胶东人民广为传颂。后来,在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文学作品中,他又得到了于得海和于震海两个新名字。

20世纪50年代末,于得水奉党组织指示,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整理《革命回忆录》。他共写下17万字,为研究胶东革命史留下了珍贵资料。1958年夏,组织上派冯德英帮助于得水整理他的回忆录。冯德英1935年出生在昆嵛山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积极投身革命,父母和哥哥、姐姐、姐夫都是共产党员。1949年,冯德英参加了解放军。他酷爱文学,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冯德英从记事时起,就愿意听关于于得水的近乎神话的英雄故事。

据冯德英回忆,于得水同志对整理回忆录的任务极其严肃认真。由于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特别是他负过七次重伤,腰脊椎骨被打断,头上还留有弹片,血压很高,头疼病时常发作,再加上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极其困难。但为了完成党的工作,于得水同志整天苦思冥想,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一丝不苟,反复回忆,力求准确。更使冯德英感动的是,这位当年驰骋敌阵、敌人绘图画影缉捕、悬赏重金一千大洋的于得水,谈起过去的一切,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想起那些流血舍命掩护他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很少谈自己的事迹,总是讲那些和他一同战斗的人们,特别是革命烈士。他讲的最细致的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兄弟姐妹。每当讲到这些,他总是含着热泪说:“我于得水能活到今天,都是这些好人的命换来的啊,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

冯德英根据胶东的革命历史和于得水的经历,创作了小说《苦菜花》、《山菊花》。在冯德英的作品里,每个人物几乎都有真人真事作依托,冯德英怀着敬仰的感情,在小说中将于得水的事迹生动地再现于两部作品中。

起初,冯德英的小说叫做《母亲》,与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重名,因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希望他改个书名。冯德英就用家乡的苦菜花命名——他认为,苦菜花的根虽然苦,开的花是香的,用它代表普通的母亲和贫苦老百姓,象征着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苦菜花》出版后,200万册很快被读者抢购一空,于得水和昆嵛山的革命事迹迅速传遍了新中国。此后《苦菜花》又被迅速搬上了电影屏幕。电影《苦菜花》1964年由冯德英根据自己的长篇小说改编、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1965年作为抗战胜利二十周年献礼片上映,电影的外景拍摄现场就选在于得水曾经战斗过的昆嵛山。于是,于得水又得到了两个新的名字:也就是《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的于震海队长。

文/贾晓明
发表于 2014-10-2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4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东西,知道就行了,没多少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于得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3 20:25 , Processed in 0.0541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