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8|回复: 1

[快乐骑行] 1981年的北京街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1981年,北京,市民上班或出行主要靠自行车,着装也几乎是蓝黑灰色。.jpg
图为1981年北京,市民上班或出行主要靠自行车,着装也几乎是蓝黑灰色。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的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电报大楼在北京人心里的那份情愫,除了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和它宏伟的建筑外形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每当整点便回荡在长安街的钟声。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噪音还很小,清脆的钟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清晨7点,伴着这钟声,北京人走出家门,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晚上10点,还是这钟声,又伴着北京人进入梦乡。特别是居住在西单附近的居民,早已把电报大楼的钟声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据说,电报大楼维修的日子,钟声停响了几天,结果附近的居民竟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有的人甚至因为没有听到钟声的召唤而上班迟到。
      
       其实,这钟声还有不少故事呢!
      
       建造电报大楼的时候,塔钟设备和扬声系统是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打响报时的前奏曲先期在该国用钢片琴演奏录制,原为两首,一首是《赞美新中国》的前几句,另一首是《东方红》的前两句。最初选用的是《赞美新中国》,后来有时也用《东方红》,60年代以后就只用《东方红》的前两句了。电报大楼启用初期,塔钟每天24小时整点不间断报时,悦耳的钟声方圆近2.5公里的人都能听到。一个月后,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改为每天晚10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停止打响报时。据说,那是周总理关心老百姓生活,怕夜间巨大的报时声影响居民休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北京长途电信局对前奏曲进行再创造,请北京中央乐团施万春、中央音乐学院鲍蕙荞演奏钢琴式钢片琴,中央广播乐团民族乐队演奏打击式钢片琴,混声录制《东方红》前奏曲,并规定每天晨7时第一次报时播放前奏曲全曲,其他时间仅播放前奏曲前几小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0 09:49 , Processed in 0.0578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