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翟辛灵 郭永居(写于1987年12月。翟辛灵,1906年出生山东省老烟台,出身贫寒,小时候跟外祖父读私塾,后来当过学徒工,24岁开始教书育人生涯,担任老烟台崇正中学等中、小学教师。新中国后,先为烟台职工业余学校红专学校语文教员;1958年9月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得到摘帽;但旋即无端地被退职回家沦为无职闲员;为生存不得不做晒海带、砸石子等粗重的活计;1972年7月在省知名画家黄新民的推荐下,以临时工身份到烟台市图书馆整理古籍,非常认真地把五六万册乱七八糟的古书从尘埃堆积中分拣整理出来,他一册一册地翻阅,分门别类、归档立卷,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使这些古书在经、史、子、集等的统领下,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得以重见天日,服务读者,服务社会。他还深入、细致研究历史,牢固记忆,被誉为烟台市文史活档案。1993年因高龄离开烟台市图书馆岗位,为表彰他为烟台市图书文化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市文化局特聘他为“烟台市图书馆名誉馆员”。郭永居,山东省烟台齐鲁书画研究院〔后改烟台现代画院〕擅长魏碑书法的老书法家。1991年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上的烽火台复建,当时就利用烽火台右前侧的一块自然立石,铭文以记,权作碑文。铭文当时是由王德志整理、烟台市园林管理处处长刘克义审定的。其文曰:“烽火台,亦称狼烟台。长四十五尺,宽三十九尺,高十九尺半。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冦而筑,因年久残损,一九九一年修复。台上置桔槔,桔槔一端挂兜零。烽子闻敌,昼则燔燧,夜乃举烽,以告全线戍兵。”共78字,碑字就由郭永居书写。)
▼翟辛灵
▼1970年代末,市政协书画院前辈于政协院内合影。从左至右:(后)郭永居、初砚彬、李福昌、安邦澍、迟乃武、沈育新、刘作栋、张旭;(前) 佚名、史征夫、季道章、张龙凯、黄新民、郑熹亭、张君佩
郭永居书写的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烽火台碑字
解放前,三十年代初,烟台有一个艺术团体春晓画社。创始人是三位热爱艺术,有志为社会服务的青年。其中之带头者,是烟台奇山所人张经艺,名焕文,号晓庐,又号义风(新中国解放后任过市文化馆馆长、市博物馆馆长,1980年9月逝世)。再一个是徐云,字晚霞,号晓沧,昌乐人(据说解放后,在青岛中学教书,卒于青岛)。另一个是许召南,名荫棠,号晓天,海阳人(据说是报社的编辑)。他们三人志同道合,经常相聚,对绘画之道切磋琢磨,号称“烟台三晓”。张经艺把坐落在奇山所北门里的自家的几间房屋,作为学习研究的场所,命名“三友社”。时间一长,风闻而来者日多,经大家议决,改“三友社”为“春晓绘画研究社”。这时已有同好者十余人,阵容逐浙壮大,以绘画为中心,尚有书法、纂刻、木刻以及文学创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由各位社员的奋力,精心创作出不少的佳作。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烟台举办了一次空前未有的联艺展览,获得烟台文化界的好评。这次展出的作品,被烟台各界喜爱美术的人士争购一空。
▼张经艺
▼许召南
经过这一次的画展,烟台艺术家纷纷要求入社。社员日增,仍用“春晓绘画研究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了其团体阵容。经过会议,改名为“春晓画社”。同时并呈准福山县党部备案(当时烟台是福山县的辖地),依团体组织法正式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又举行了一次画展,更是丰富多采,琳琅满目,轰动了全城。从此,拟定一年一次年会,并举行一次画展。该社社员多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公务职员,受工作时间限制,所以举行画展都要利用暑假期间。
我现在能忆起的春晓画社社员有:张经艺、徐晚霞、许召南、张君佩、张凤鸣、李东山、张慕渔、张伯儒、张继衡、丛香斋、宋健昌、季观之、李挺然、李冠九、薛秋广、乔耀世、孙和轩、马怀智、陆宏光。以上这些社员,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在北京或上海美专毕业的。该社宗旨有一条:艺术为社会服务。有一次地方上闹水灾。该社曾在烟台、威海分别举行了两次义展。将所售出各件展品收入,如数捐赠灾民,受到社会上的赞扬。1936年,该社原打算为烟台儿童教育图书馆募捐,举行一次义展,后因某种阻碍,未能实现(编者注:山东中国画百年发展备忘录中记载,烟台成立“春晓画社”,成员有张京艺等15人,并于1933年、1934年、1936年举办了数次展览)。
▼张君佩
▼1950年先后参加青岛音乐工作者协会筹委会、美术工作者协会筹委会,7月参加青岛中等学校美术教学研究会,共同制定全市第一部中学美术教材。青岛中等学校美术教学研究会成立合影。前排左起:孙德育、任光庭、 陈宗向、宋健昌、李丹枕、陈寿荣。中排左起:王维尧、郭士奇、吴效安、孙德庭、陈起惠、赫保真。后排左一:李鸿飞;左二:赵仲玉;左三:张铎
▼张伯儒
春晓画社中几位较出色的成员,大都是中、青年,才艺风发,成就可人。如文登宋健昌,现在应是耄耋之年了,上海美专出身,善画花卉,师法吴昌硕,得其神髓,运笔酣畅。任你是行家或门外汉,看了宋氏的画,准能将你吸引住;气魂之大,笔墨淡、浓、干、湿,有机配合,表达意境,可谓形神兼备,颇受烟台爱好者欢迎,视为珍品,争为收藏。丛香斋先生亦擅花卉,章法细密,润秀喜人,亦为众好,现在不多见。许召南的山水,自有一套理论:“绘画不解文字,即缺性灵,纵然技术纯熟,不过一画匠而已。”又说:“学古人,不为古人所役。”许氏的山水画,能从众多明、清作品中,汲取精华,创出自己的画法,亦属难得。
张经艺、徐晚霞都到北京美术学校受过洗礼。张氏的一笔梅花,写出自家的标致。据说他有一套画梅理论:“画梅布局宜紧凑,散漫则无致,笔力宜圆健,松疏则减神。”他在临终的前一年,还兴致勃勃地给友好们写梅花,并开始学习音韵,写诗。不幸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
徐晚霞善画花卉,师陈师曾,颇著成绩,作品很少。徐为人风度潇洒,有些名士气派。他的木刻也很有成就,亦不多见。
张慕渔氏名敬,号云芗,烟台奇山所人,现年约八十左右,仍在台湾。工诗,著有《云香山馆吟草》,是早年之作。擅篆刻,为当时烟台篆刻之尤。他离开大陆已半个世纪,据报刊消息:张氏篆刻为台湾著名大家。当年在烟台时,有人评其治印:“所治印章,苍润古茂,天趣流动,殊有汉印风味。”
▼张慕渔
张慕渔部分篆刻
▼曼之之印
▼庚申七十一岁
▼陈临生印
▼辛酉
▼知足常乐
张君佩氏现已年届八十,执笔如昔,其写意花卉,笔墨圆润,清丽潇洒,不论大幅小品,各称得体,均为国画爱好者渴求。若得一纸,视若拱璧。张氏是烟台奇山所人,幼习丹青,至今不辍,其功夫纯正可想见也。现在被称为烟台“六老画家”之一,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今员。
▼张君佩
季观之,烟台市珠玑村人,青年时赴北京大学深造。当年亦是春晓画社的中坚分子,擅长国画山水画,有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发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季观之
李东山先生擅画墨菊,亦颇有致。李氏是烟台北极星牌钟表厂前身德顺兴创始人。一个实业家亦好美术,实属难得,而且热心参加艺术团体,尤使人钦佩。
▼李东山
还有一位当时为酱业天茂栈的会计,福山人孙和轩写墨兰,很有功夫,评价也很高。
链接:
一、“春晓画社”创始人,许召南先生书画公益展今日举行
文 / 如也草堂品书画(2018-05-26)
今天上午,“北苑春山 南华秋水·许召南先生书画公益展”在山东乳山举行。此次展览是由乳山市委宣传部 、乳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乳山市文联主办。展览共展出许召南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书画精品30余件,藏品主要来自民间藏家。
许召南先生像
许召南(1907-1998),初名政家,又名荫棠,字召南,号晓天、棣华,以字行。山东乳山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青岛、烟台等地任美术、国文教师,曾任海阳县立中学校长,《东海日报》社主编等职。
展览现场
召南先生自幼聪颖好学,诗词、书、画兼能。大学时期与青岛冯凭、天津孙天牧为同校好友,师从国画大师胡佩衡、于非闇、萧谦中诸先生。他擅画山水,上追沈石田、龚半千、兰田叔,而近受萧谦中影响最大,食而能化,融会贯通,可见其学养之深。
1936年在烟台与张经艺(号晓庐)、徐云(号晓沧),共同创办胶东第一书画团体——烟台春晓画社,并出任社长,时称“烟台三晓”。其书法初习唐楷,后以二王行草和孙过庭《书谱》为宗,兼习魏碑。能厚积薄发,自出机杼。晚年遇见林散之先生,书风更加苍厚朴茂,凝练遒劲。其诗尤长五、七言,纵横奔放,亦跌宕如其书与画,并有《棣华诗词》二卷行世。2013年,烟台市古籍保护中心在与《烟台晚报》合办的专栏《文献里的烟台》中刊发《春晓画社》,系统整理了民国时期烟台历史上第一家艺术研究机构春晓画社的历史,对许召南的艺术成就做了介绍。
展览当天,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许召南作品选》一书首次与观众见面。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日。
许召南先生作品欣赏:
山中飞瀑
星月在天云在岫
不受尘埃半点侵
昨夜扁舟
远看天外落银汉
游春蘸墨 联 坐看云起时 画
书法 古诗一首
书法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春色满江南
柳宗元诗意图
朝晖一抹东方红
二、张伯儒和《张伯儒画册》
文 / 孙涛
青岛自清末开埠后,发展迅速,数十年间已经成为胶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潍坊地区的文化名人,凝聚了厚重的文化氛围。如潍县的于希宁、赫保真、陈寿荣、孙德庭、高小岩等,高密的张伯儒、张伯起、张朋、蔡省庐等,安丘的孙沾群、张叔愚等,均是近现代青岛书画界的中坚力量。而高密画家张伯儒先生,更是以出版绘画著作《张伯儒画册》,成为民国时期青岛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张伯儒(1909年—2002年),亦名伯予、伯如,山东高密人。自幼随高密绘画名家李征习画,青年时考入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华北学院美术科。在京时求教于现代名家胡佩衡、于非闇、曾一橹、陈缘督、颜伯龙等教授,并临摹历代名家的精品杰作,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1928年,以两幅山水画入展“第一届全国美展”,不久加入上海画会。此后,张伯儒作品曾在京、沪、津、青等地参展,结识了大量的书画界、政界名流。他也加入烟台的“春晓画社”,并回青岛任教。
1936年,27岁的张伯儒出版了他的处女作《张伯儒画册》。此书由兴华印刷局印制,北平开明书店,天津大公报代办所,上海合作书报社,济南芙蓉街教育图书社,青岛广西路荒岛书店、河北路集成南纸店和四方三育书局代售,售价为银元一元五角。画册节选张伯儒山水、花鸟、人物等精品画作,后附有《画法抉微》一卷,共分四章。其中“总论”述及了绘画的源流,并概括介绍了“画之三品”“画之三病”“画之六法”“画之六要”,以及“画之十二病”,后三章则分述山水、花鸟、人物画技法。画册的出版,在当时得到了众多友人的支持。其中封面题签者为著名学者叶恭绰,封二题签者为黄宾虹。同时书内也有大量名人题词,如郁达夫赞其“众妙之门”,孔德成赞其“画学圭臬”,老舍先生赞其“才厚力深”,另有陈柱、刘纪文、仇鳌等文坛和政界名流题词。嘉定名家何之硕为之作序,并以“汰粕存菁,文字涤鬯,立意洞明,晦而不失。诚艺海之宝航,亦鸡林之异树,有功绘学”,高度评价张伯儒的艺术风格。这本画册是青岛最早印行的绘画理论著作,在青岛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七事变”后,张伯儒自筹资金创办《蔷薇》《文衡》《青岛书画》等刊物,进行抗日宣传。抗战胜利后,青岛第一所美术学校“中国美术业余学校”成立,张伯儒被聘为国画组主任,组里的教师有于希宁、赫保真、韩金正、赵今慧、张叔愚、陈寿荣、韩石秋、杜嘉等人。1949年,张伯儒去台湾,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桃李满园,加入中国画学会,曾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多次联展,作品多被大学、博物馆及个人收藏,2002年在台湾去世。
张伯儒在台弟子姜志民先生所藏老师画作、手稿颇丰。近年来,姜氏后人将部分张伯儒画作捐赠于山东省的孔子博物馆,使其落叶归根,有了最好的归宿,可喜可贺。
三、愿意继续了解山东省老烟台市“春晓画社”史料的读者,请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缅怀烟台“春晓画社”创建人----张义风
忆我的父亲张君佩
烟台“春晓画社”----张慕渔
【史记】春晓画社《走向世界·仙境烟台》2014年3月号
族弟讲述山东省老烟台市珠玑村籍画家季观之
“鲁美四老”之季观之先生山水画
季观之:从烟台珠玑走出来的北派山水画大师
张伟/文(中国美术家官网 2024-07-10 16:00)
烟台珠玑村人杰地灵,文脉绵绵,清末涌现出山水画家季大荩、人物画家陈子芳、书法家王星福等闻名乡里。民国以后,珠玑村人季观之、季道章在1933年同时考入华北大学美术系,连同1930年在辅仁大学读书的王心竟,皆蜚声中国画坛,被称为“珠玑三杰”。其中,季观之负笈华北学院、辅仁大学,参与组织雪庐画社,担任北平美术会理事、监事等职、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以弱冠之年,活跃于北平画坛。解放后,应聘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成为“鲁美四老”、“北国四皓”的成员之一。他的绘画传统功力极深,所画山水既蕴北宗劲健与绵密,又得南宗明快与苍润,元人挺拔与华滋,以写生笔法描绘辽海山川,布局丰满严整,用笔坚实劲健,形成了鲜明的北派山水画风貌,堪称“季家山水”
一
季观之(1915--1996),字育椿,烟台珠玑村人。相传珠玑村自明代有丘、周、洪、陶等诸多杂姓汇集成村,因而称为“诸记村”,直到1930年,村内学校负责人申林堂发现村子外有两个沙丘,沙丘上的沙子颗粒大而且圆润的像珠子一样,便写下“万斛珠玑聚宝地”的楹联,当地百姓认为“诸记”和“珠玑”谐音,因此将村名改为珠玑。珠玑村地处商埠通往福山的咽喉之地,濒近市区,豁达开敞,后抵黄海海滨,前怀公路,作为烟台人口聚集之地,珠玑村在民国被誉为“烟潍公路第一村”。珠玑村民大部分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农经济,但“地通达而兴贾”,村内闯高丽、东瀛,上吉林、黑河,下上海、广州的经商者层出不穷,在朝阳街附近商户更是为数不少。富裕的珠玑村重商尚文,全村1000多户人家,相继涌现季大荩、陈子芳、王星福,以及福山乡邻姜隐、李程九、鹿荷田、王懿荣等书画家,他们或取法高古,遵循传统;或汲取新法,设色明丽清新;或考取功名,书法技艺享誉全国,地域名人高妙的书画技艺,深深地影响珠玑村的民风,为珠玑村埋下崇尚艺术的种子。
1915年3月15日,一声响亮的婴孩啼哭打破了珠玑村季家胡同的平静,为季家家族带来了欢声笑语。季观之的降生,为父亲季学澜带来了由衷的的喜悦,让一直从事司帐工作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希冀。季家在珠玑村虽非大姓,季学澜性情温和,作为恪守儒道的买卖人,他为人坦诚厚道,谦恭和平,在家乡赢得善良、勤俭的口碑。在风起云涌的商场角逐中,性格平和的他难于成为呼风唤雨、独擎一方的商业霸主,但他朴实的品性,加之练就一手好毛笔字,打的一手好算盘,深得东家的信赖,此后曾在烟台永康钟厂司帐,以忠诚可靠、业务熟稔,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帐桌先生”而终其一生。
季学澜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季观之在私塾练就扎实的书法基础,博览群书对于他的绘画提供支撑,尽管季观之从小喜欢绘画,他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对绘画的构图、疏密等很快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绘画笔性与用水、用墨、设色的悟性和灵气,让他很快能摹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引发族人和乡亲的关注和赞誉。在重商的世风下,父亲季学澜依然规划季观之成为商海的“弄潮儿”。
1931年,季观之在父亲的授意和安排下来到青岛学习经商,经商既要有着精明、算计的头脑,还要忍得住枯燥重复的磨练,“有的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对于季观之来说,经商不啻就是把他关进笼子里,他对艺术的向往,对美的创造的欲望,让他冲破经商的“羁绊”,他中途放弃学徒返回故里,他向往“高山流水”的绘画艺术世界,经与家人几番几次的商量,在征得父亲季学澜的同意后,季观之决意弃商从艺。
二
1933年,18岁的季观之在蓬莱同乡于非闇先生的帮助下,与同村季道章一起来到北平,投身华北学院艺术系学习绘画,与曾在“湖社”学画,后考入辅仁大学的同村王心竟在北平“会师”。
在北平,季观之打开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步入了艰辛的美术之路。
设在北平西城西四南街的“礼王府”的北平华北大学,其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是蔡元培,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为明代崇祯皇家私宅,清初皇赐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代善之孙杰书以康亲王世袭,故府称康亲王府,乾隆四十三年改称礼亲王府。1922年6月,蔡元培在北平倡议创办大学,1925年由国务会议决议拨礼王府作校址,1930年11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命名私立华北大学正式开始招收学生。
华北大学创办人蔡元培和校董会成员都系国之名流、政要,把“京城王府之首”的礼亲王府改造成 大礼堂、美术馆、图书馆、实习法庭、古物陈列室,正是学风正尽、进步思潮的匡涌,蔡元培在华北大学探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不断引进新人才,改革旧制,使华北大学校园涌现现代教育的新风。当时,于非闇、胡佩衡、陈缘督、颜伯龙诸名师皆在大学任教,季观之、季道章等在于非闇的特别关照下,得到学校老师的悉心调教。季观之醉心传统艺术,他对历代名家王石谷、石涛等的妙笔技法,皆兼收并蓄,宗其所长,在季观之的山水画中得以集中的凸显与体现,真正体会到‘师古人兼师造化’的真谛,并发展了古人用笔渍墨的特色,阐释了他能集各家之长,兼容并蓄的绘画风格,得到于非闇、胡佩衡、陈缘督等先生的欣赏。
季观之认为“学南宋马、夏比学北宋李、范更难一些”,他学李成,郭熙,进而精研李唐,刘松年,潜心研究马远、夏圭南宋院体山水,季观之认为就北派山水画本身而言,到了南宋已经由北宋的繁复绵密、苍茫浑厚的构图,发展变化为简洁概括、情景结合,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季观之泛鉴王蒙,吴仲圭,唐寅,仇英诸家,在笔墨技法上崇尚用笔方挺刚劲,他首创大斧劈效,并参以“南宗”水墨渲淡之法,山石的轮廊、纹理、结构勾皱结合、干湿并进、浓淡兼施、一气呵成称为带水斧劈皴法,使山石的形象更加提炼、概括、生动,水墨愈加苍劲,他的山水画作品呈现布局丰满严整,用笔坚实,挺拔,劲健,墨色浓郁,苍润,丰富,色彩沉着,明快,谐调,既有北方绘画雄强浑厚的特点,又有墨色淋漓的气韵表征,北宗的骨力与绵密、南宗的挺拔与苍劲以及元人的苍茫与浑厚。
当时,画坛北派画家较少立论著说,画史大都带有“南宗”观点,仍受董其昌等人“南北宗”及“文人画”说的影响,何况晚清四王的画法大行其道,在此种背景下,季观之能独具慧眼,潜心研究几乎被同代画家所淡忘的北派山水,艺术直觉非常超前。
1935年,季观之与季道章肄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转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由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与清华、北大、燕京大学合称为北平四大名校。辅仁大学美术系在1929年成立,美术系主任由溥雪斋担任,秘书是陆鸿年,李志超担任美术专修科导师,担任美术专修科导师的还有汪慎生、陈缘督、陆和九,当时启功从事美术专修科助教工作,奥国人白立鼐担任美术专修科副教授。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另有郑宗鋆、王肃达、溥松窗、关松房、关广志等在校任过教。在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当时校长陈垣学贯中西,季观之在辅仁大学不仅受教于傅雪斋、陆和九、李智超、溥松窗、陈缘督、启功等传统绘画名家,而且,西画从师于白立鼐、海里赫斯等名家外教,在辅仁大学学习的三年,季观之系统地进行了中西绘画的学院教育,学理与技法上融通了中西画法,他的山水不仅从传统名家中汲取养分,在西画教授的影响下,他开始勤于写生,从自然中获取养分,以劲健挺拔的笔法,以洒脱隽爽的文思,描绘世间物象丰富微妙的变化,为其日后艺术上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季观之与季道章、王荣九、李炎昭一起毕业,成为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第九届毕业生,因为成绩优秀,他被聘为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担任美术教员,自此开启了美术创作之路。
三
1936年,晏少翔、钟质夫、李天铎与王心竟在北平西四武王侯50号筹建雪庐画社,1947年冬搬迁至东单北米市大街青年会。季观之在王心竟和山东老乡晏少翔的提携推介下,与王素达、侯培显、金哲公、袁颖一、龙启泰、李墨林、刘守田、张其翼、周先瑜、华孝先、郭秀砚、张家德、王仲华、龚维明、袁英华等成为主要会员,活跃在北平画坛。当时雪庐画社招收学员极多,季观之对待学生始终一丝不苟,循循善诱。他治学治艺勤奋严谨,重实践,勤示范,诲人不倦。
在雪庐画社授课期间,季观之教育学生学习绘画伊始一定注重临摹,他教育学生从名家巨擘的经典作品临摹开始,无论是“对临”、“意临”,他都亲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眼看手追,将一幅作品精临多遍,反复揣摩、举一反三、潜心钻研。在教学过程中,他反复强调对传统技法的把握,通过长时间绘画数量的积累与实践,才能把握绘画的技巧,领悟到绘画的真谛。
在雪庐画社任教期间,季观之对两宋绘画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宋代,便进人了鼎盛时期,画家们以造化为师,用“全部感情拥抱生活”,使作品无不充溢着生机。宋画的恢宏博大,沉厚雄强的阳刚之美,成为中华民族上升时期的民族气魄与自信心的体现,季观之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为已任,“精神聚,无矩弗成”,他的山水画开始逐渐表现河山雄浑壮穆的阳刚之美,其作品骨体坚实,墨法精微,技法严谨的特征愈加明显与凸显。
在雪庐画社,季观之常常言传身教,亲身示范,对待学员和画社的同仁从不保守。大家经常看到季观之作画时,时而凝神静气,精神聚一,时而笔走龙蛇,以线塑形,以墨造境,笔笔相连,线墨相融,形神兼备。无论其尺幅条屏,或宏幅巨作,季观之喜欢将画纸悬挂于墙壁之上,他作画从不打草稿,而是手握烟斗,呼呼吮吸,随着香烟缭绕,思绪渐入画境,一时山泉显现,松风在耳,腹稿既成后,季观之挥毫落墨,一气呵成,季观之作画的形象,深深印进雪庐画社同仁和学子的脑海中。季观之常常告诫学生务必勤学苦练、专心致志,倘若急功近利,抄近道、走捷径是万万不可取的,季观之以大量充实的教材,反复勾勒、泼墨示范,形象生动地把教学引向深入,绘制上水作品要求笔笔留痕迹,绘制流程注重对物象之美的把握,绝不应付学生,对待学生的疑惑结合自身的认知,反复示范讲解清晰,绝不含糊其词,直到学生学会、弄懂、领会为止。
季观之除认真教学外,积极参与每年举办的一两次画展,登报宣传等由侯少君办理。雪庐画社还为晏少翔、钟质夫与王心竟举办过联展,在季观之等不懈努力下,雪庐画社举行成绩展,每年春夏各一次,冬天有时候也搞展览,在北方画坛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四
辽海大地自古人杰地灵,近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画坛上季观之、钟质夫、晏少翔、郭西河号四位耆宿称“鲁美四老”
又称为“北国四皓”,他们的绘事活动的缘起皆与“雪庐画会”“湖社”“京津画派”有关,绘画传承有序,他们又分别从京华来沈城执教鞭于鲁迅美院,在美术教学中春风桃李,化育英才,同属于中国当代北国画派的开拓者,堪称辽海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季观之即为其一。
1950年,季观之在北京参加民革民主党派,成为民主人士。他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中国的解放。1953年初,季观之应聘来到刚刚创建的东北美专,这所由延安鲁艺——东北鲁艺分部独立建校,在美术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东北美专,新从北京引进从辅仁大学美术系或者国立北平艺专毕业的学生,他们都曾经亲受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袁励准、溥雪斋、陈缘督、汪慎生、于非闇、胡佩衡等名师真传,在创作风格上都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宗法宋元,年轻时既已活跃在北平画坛,深得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胡适等名家硕儒的看重,但创作内容与风格却各有千秋。其中,晏少翔以工笔重彩为主,其古典仕女画在院派的严谨中不失活脱与传神;钟质夫最擅没骨花鸟,画作展现出生动的物理、物情与物态,既冲澹幽隽,又雅秀超逸;郭西河则精于小写意花鸟,笔墨华滋,神采灵动,匠心独运。季观之山水创作集众家所长,杜绝明清某些拟古山加为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由师古人而转向师造化,倡导观察、体验、描绘东北地区的河山风光、农家村舍,创造了许多颇具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实境”,他把自己深厚的传统修养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为鲁迅美院中国画系的建设,在教学中确立传统根基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东北艺专重组为鲁迅美术学院,一跃成为东北美术专业教育的翘楚,位列全国八大美术学院之一,季观之、孙恩同等引领创建中国画专业山水画教学,季观之依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精研古法,结合自身艺术实践经验,提炼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课稿,在全国的美术教育高校中创建山水画教学课程范本系统。他常常教育鲁美的学生,面对实景现场落墨,每一幅写生作品都不能消极地摹拟自然,也不能画成“中西结合”的毛笔素描,更不能生搬硬套古人的传统技法。他竭力倡导的是不仅将传统用笔墨技法表现出来,而且强调把握中国画家所特有的传统审美意识。对于以西画为造型基础的美院学生,面对大自然时总是无法回避光影和色彩,季观之引导学生透过固定外光下的光影与形体,透过纷杂的万象,把握造化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季观之的艺术追求超出了摹拟自然景物的外表,力图体现其内蕴,将造化的“饰”与“质”、“形”与‘神”以及造化本身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即‘景’与“情”统一起来,以笔墨来联系、生发山川万物形象,以笔墨写形传神,探寻到个性化的北方溪山水的“真味”。
因为季观之、赵梦朱、王心竟、晏少祥等在专业上社会影响力,1958年5月25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改选时,会长为陈半丁,副会长为于非闇和赵枫川,来自东北的长春艺专史怡公、潘素,长春博物馆张伯驹,东北鲁美的赵梦朱、晏少翔、王心竟和季观之,一同被评为外地美术单位会员,不仅昭示了鲁美与京津画界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加彰显了季观之等鲁美教师画家们在京城画坛依然保持很强的影响力。
五
来自烟台珠玑的季观之一生生性豪爽,到达辽宁后更是融入东北人的性格。他喜欢饮酒,酒量亦大,酒酣泼墨,微醉挥毫,乃为趣事。他曾说“绘画是文化,酒也有文化,酒与画也属一家人”,足见他的豪情与幽默。
季观之进入东北开始,下乡、去工厂、攀长白山,饱览河山风貌、田园农舍,走遍东北大地,致力于笔墨精致,格调清新,创造出大批耳目一新、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他着力于现实题材和艺术语言的开拓,满怀豪情地下渔村,访韶山,登井岗山,从北国的林海雪原至南疆的海岛茶园,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和画稿。他参透生活,彻悟人生,创造出了《寒冬运木》、《苍松岁寒》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的成功作品,无不工而不板,放而不狂,腆润而苍劲,笔墨精妙,季观之很多作品描绘辽宁等北方山水的自然美,苍松危岩、幽谷泉声、山村烟霭、溪山清流以及峡岩飞瀑等,成为他描绘的物象和表现的题材,表现出豪爽雄强,风格鲜明,独具个性的典型特征。作为当时很多画家热衷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把山水画家的“林泉之心”视为消极地逃避现实,季观之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传统的审美追怀,成为他文化自信的个性化标签,与观赏山水的“澄怀”、“畅神”一脉相承,季观之的南派披麻皱作品,清新逸雅的《竹溪胜境》、《竹林小溪白鹭飞》等作品,描绘江南的茂林修竹和芦塘禽戏等题材,格调清新雅致,别具一格,从整体气势、布局到局部画法,层层效、擦、点、染,严谨山石画法变化丰富,呈现出墨法精微、层次丰富的勾、效、渲染画中的松、柏、柳、竹、杂树、点叶、夹叶、芦苇、水草以及点景建筑等均极精彩,既有大刀阔爷、生动老练的神来之笔。季观之在笔墨技法上也有新的突破,比如,对轮廓光和明暗的大胆“引进”,对水中倒影的描绘以及用花青墨大笔触的表现海浪等,融于传统的大手笔之中的,不仅无生硬之感,反而充实、丰富了传统绘画表现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观察、研究、描绘,创造了独具匠心的表现方法,无不基于他对中华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酷爱,他潜心专注于山水画传统几十个春秋,使他对山水画传统有着精当地判别与选择,获得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时至今日的现代城市生活,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噪声及环境污染,使人们更需要一种内心深处的的松弛、愉悦与补充,季观之倡导的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正是对陶冶情操功能的发扬,超前地感知并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季观之纵横挥洒,涉笔成趣,他从写眼前的实境,到心中的意境,到画中的化境,都是他由生活到艺术的升华,为北派山水创造出一整套表现技法与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季观之素以人品、画品而卓立画坛,他为人正直、坦诚、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把艺术事业视为生命,以面壁精神奋斗一生。他常说“人品不高,则无以论画”,季观之几十年来,勤奋耕耘,精心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他无论对院内弟子或登门拜望的院外陌生人,总是笑脸相迎而循循善诱,他以高龄,不避辛劳,为业余美术班学员上课,对青年学子更是备加爱护,勤勉辅导而不厌其烦。课程结束,师生们依依不舍,洒泪而别。他的院外学生有工人、农民、军人、锅炉工等,都无不亲聆其教诲,都一视同仁,学生们受益至深。
六
季观之不仅绘画技法高超、娴熟,对画理用功殊深。他反对“中国画落后”、“不科学”的虚无主义观点,他说“我们的国画是国际水平---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蒋兆和、李可染分别在苏、德搞画展,很受欢迎,非常成功”,他还说“有的同学一味追求逼真,酷似自然,这虽真实,但失去了国画的那种‘明快’、‘悦目’而又沉着的风格”,“我认为,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所创造是可贵的,但必须是接受遗产之后,绝不能将民族风格‘创造’掉了”。
季观之从不墨守陈规,他说“国画的戒律是很多的,更有些地方是公式化,千万不能迷信,应大胆地克服它”,“目前有些批评家、鉴赏家认为倒影是西洋画法,国画不应表现,否则是不守祖业,离经叛道。其实,在古代画家中,有些是画倒影的,并且画得很好。唐朝戴嵩画牛在河内饮水,水面的浮影唇鼻相连,刘松年画《照盆婴戏图》,孩子以手指自己的水影为戏,一倒一正,形与影分得很清楚---根据以上记载,怎能说古人根本不画倒影呢?倒影在自然景物中是很美丽生动的,只是古人确实在这方面表现的不多,也没有规定现成的表现技法,这就需要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创造新方法”。季观之不仅是传统的保护者,又是现代水墨画的开拓者,中国画的发展日新月异,空前繁荣,世界影响愈来愈大,处于从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中国画,怎么与世界绘画接轨,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既不能是“保守主义”,又不能是“虚无主义”,季观之倡导以民族绘画特色与现代意识完美结合,高扬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迈向世纪,他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已有的思考和论断,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在季观之的所有山水画作品中,他中年时期多用熟宣或矾绢作画,画面构图严谨,格调典雅,用笔劲拔、生动,墨法精微、豪宕,深得宋人骨体、墨韵的绘画作品,因为这一阶段季观之精力充沛,艺术成熟。在此基础面向自然,师之造化,他认定山水画要做到与造化同功,就要‘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就要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大量素材归纳、选择,去粗取精,酝酿、整理、提炼、加工,使得在造化中得到的感受升华为“胸中丘壑”。他的《镜泊飞瀑》、《瀑声响彻震山谷》、《长瀑激泻穿层云》山水画画面多半布局丰满,严整工致,骨体坚实,墨色浓郁、苍润层峦叠嶂,峭拔险峻用笔方挺劲健,墨法淋漓酣畅,多用带水斧劈效,浓淡兼施、干湿并进,笔致墨气洒脱、隽爽,变化丰富微妙。蕴含北宋的骨力与绵密,南宋的挺拔与苍劲以及元人的苍茫与浑厚又得北国山川风韵,形成鲜明的自家风貌。
六、七十岁高龄时的季观之,仍坚持带学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让学生们面对自然造化,去体味绘画艺术实践的甘苦与欢乐。他的足迹遍及东北的林海雪原,高山深壑;也涉足于江南流溪,渔村山寨,积累素材,勤勉创作,他虽是出身于学府殿堂的画家,年青时已在京华名声鹊起,但他一生为人极为平静随和,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不为物欲所动。他为亚运会,为残疾人作画义卖捐赠,担任沈阳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乐于作“无量功德”善事;与同事郭西河一起撰写、出版《辽宁老干部大学试用教材》,进行花鸟和山水画培训。1992年新春,季观之回到家乡烟台,与少年时的同道同窗80高龄的季道章促膝叙旧,沉浸在一片往事的追忆中。追昔抚今,感慨万千,他阐发民富而知礼乐,而向往艺术的道理,叮嘱年轻人应该有更高格调的追求,为家乡的文明建设增色添彩。
季观之在沈阳生活了40余年,他在鲁迅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顾问,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中国画研究会顾问,沈阳市政协委员。他毕生的心血奉献给鲁美的教育事业,将自己艺术创作的辉煌与巅峰都留在了辽海地区。季观之晚年的季观之因脑神经萎缩,记忆不清,身体虽然硬朗,但体质相对孱弱,但他还是那么乐观,高兴的时候依然喜欢画前饮酒,画中吸烟,借烟酒以提神助兴,进人不受法则约束的自由状态,使之获得尽多凭附的“神力”,并使之尽情发挥,以便达到精神的最佳状态。
然而,所有的人总是难逃岁月的流逝,1996年4月20日,季观之先生因中风仙逝,享年81岁,珠玑村的星光熠熠的艺术之星从此陨落,浃河呜咽,乳子山垂泪,唯有在珠玑村记忆的底片上,永远镌刻了季观之的艺术美名。
(作者系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张伟)
参考资料:
朱丹《北派山水画巨擘季观之》《美苑》 1994年第1期
季伦之《季观之和他的画 》1993年10月发表
冯铁铸《季观之》《美苑》1986年第1期
朱丹《北派山水画家季观之》《美苑》1994年第1期
孙文勃《艺苑巨擎德业双馨--深切怀念季观之老师》《美苑》1996年第1期
三、愿意了解“烟台六老画家”之一黄新民史料的读者,请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忆山东省“烟台六老画家”之一黄新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