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回复: 4

【4月作业】致和堂《拜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拜年
作者  致和堂

老辈儿拜年有很多讲究。如今只说拜年人、时间和方式的变化。

记忆中最早的拜年,是在五、六岁时的1964、5年,初记事。初一清早才五点来钟,刚睡下不久,就睡眼惺松地被哥哥从被窝里提溜起来,先到屋后二伯父家、再到对门三伯父家拜年,然后,迷迷糊糊地跟着四五个岁数都比我大的哥哥、侄子辈,到村西头没出五服的本家去拜年。我们并不是最早的,大街上已是熙熙攘攘、见面就拱手道声“发财!发财!”的人群。

迈进横着拦马桩的大门槛,经过撒着草秸、灰囤的院子,进到撒了尘(铺着高粱秧)的正间,跪下,叩头,嘴里道:“大爷、大姆过年过得好!”立起,说两句过年话,得一把花生、糖,就到下一家去。

本家门一家家转过,队伍分开,再到各自老师、德高望重的长辈、相知的朋友和街坊家里去拜,转完天已微亮,回家放鞭吃初一饺子。吃完饺子再出去,一上午,大街上到处是穿着新衣服、问着过年好的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真是热闹。

拜亲戚,初二拜姑姑,初三拜丈母,初四以后不论,什么亲戚都可走,直到正月十五。

没结婚时,全家一起过年。1984结婚头一年过年,哥哥已分家住西胡同,我们住老宅西间。初一早晨,媳妇起来,先去东间给公婆拜年,自己也随着过去,问父母过年好。

感觉非常不习惯,一家人还要问“过年好”?这不是见外了?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实:自己长大了,结婚了,有了小家了,需要顶门立户过日子了。虽然还是一家人,但礼节却不能破。

父母在时,必回老家过年,拜年习俗一如村民。1990年母亲去世,父亲进城,每年初一,还是要回村的,给本家长辈、老书记和新朋好友拜年。再后来去了外地十年,就不能回去了。

2005年又调回县城定居,离老家近了,又有车方便,再加上上海来的外甥女婿要了解家乡风俗,就又恢复了初一回村拜年的惯例。七、八点才回去,转上一大圈,拜完就回城。

2020年开始,疫情爆发,不让拜年,所以整整三年初一没回村。2023年回去,长辈没有了,要好的街坊邻居老人也没有了,平辈只剩下志坚、志军二位哥嫂和两位老嫂子,就去拜了拜。

去年,腊月二十三去看望于我有恩、久卧病床的老书记,知道他家好几年初一不开门,就告诉他,初一我也不回来拜年了,没有人可拜了。正月,老书记也走了,村里就再也没有需要我拜年的人了,自此,今生不会再初一回村拜年了。

城里,从2006到2019年,总要去给一位老领导拜年,疫情时,老领导说,不用再跑了,发个微信就行了。去年,他92岁高龄了,据说得了重病。年前我上门探望,没敲开门。

初一,我发微信拜年时,已经发不通了。我明白了,以后再也不用给他拜年了。现在,胞兄住烟台,招远城里还剩下两位八十多岁的堂姐和堂嫂。对仅剩的几位同辈亲人,我近来总是生出许多此前少有的、难舍的情感。

哪怕同居一城,仍觉得每一次见面,都十分难得和宝贵。我要经常地去看望他们,联系他们。在北京,还有一位90岁的堂兄,我打算6月份与妻子去看望他。

此前,我需要给长辈和岁数大的平辈拜年,至今,我也到了“吃刀肉”的年龄(66虚岁),只剩下别人给我拜年了。侄子、侄女、外甥们,身居不同城市,过去拜年是电话,后来是短信,再后来是微信,后二者可以群发。

再后来有了亲戚微信群,甚至不用单独拜年了。至亲间,可以视频一下,稍远点的,在群里一句话就打发了。

假使我现在生活在村里,也不会有几个人来给我拜年了。多年熬下来,象割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本家人,我是我们这一代岁数最小的。

下一辈,岁数比我大的,那天同利算了一下,已经有五位走了;岁数比我小的,也都是55岁以上的人,大多随子女进城,还留在村里的,也许还按老规矩,来走走,拜拜。

再后辈的人,都进了城,不会回村拜年了。初一清早,村里看不到人。8点以后,稀稀落落地,也没几个人走动。10点以后就恢复了惯常的平静。

这种变化,是随着城市化、生活方式改变和科技发展而来的,实在说不上是一种进步还是凌夷。已经进入晚年的我们,应当淡然地看待这一切。拜年,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的形式上的风俗。老辈儿拜年,只存在在记忆里,可以作为一种非遗保护起来了。


              二○二四年四月十八日于二酉书屋

发表于 2024-4-29 2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您写的拜年正是我辈人的真实写照。
也想起儿时拜年的热闹……那种热闹再不复存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30 0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麦也是60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3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过年,会在我们居住的那个小院里家家户户去拜年,收获最多的喜悦就是口袋里满满的糖果。乐此不疲。

中午毕业后,会跑到认识其父母的同学家里拜年。乐此不疲。

工作后,会骑着自行车在冰天雪地里跑老远去给领导和同事拜年。乐此不疲。

再后来,大约是有了手机后,会打电话或发送短信拜年。乐此不疲。

再后来,就是微信拜年。已经不在乐此不疲。

再后来,基本不拜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30 1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是人的成长和拜年方式的变化,内含着人的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科技进步、农村的消亡、传统的失传等等等等。太历史长河中仍不过一瞬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9-8 10:19 , Processed in 0.0505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