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2024年3月9日下午,由韩长震老师主讲的《即将消逝的民俗老物件》专题讲座在两棵冬青文化空间举行。讲座通过对把门猴、饽饽印、食盒、拨浪鼓、马灯、旱烟袋等一系列民俗老物件的介绍,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什么是民俗老物件?它们泛指一个民族或地区中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创造的一些用具。通俗地讲,卖了犯法的是文物,卖了不犯法的是古董,能卖但是不值钱的是民俗老物件”韩长震老师幽默地介绍道。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从服饰配饰到宗教祭祀,民俗老物件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韩长震老师从物件的用途、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娓娓道来,将历史知识、文化内涵与他这些年行走乡野的经历融为一体,引得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他的讲述中,老物件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仿佛拥有了生命的质感和温度,诉说着它们背后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消逝的时光。
一枚小小的把门猴,寄托着人们驱瘟辟邪的美好愿望;一个精致的饽饽印,蕴含着吉祥喜庆的寓意;满载童年回忆的拨浪鼓,是货郎叫卖的工具,也是佛教密宗的法器;一把长长的旱烟袋,昭示着香火旺盛的喜悦;一盏古老的马灯,照亮了夜行的路,也照亮了历史的记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背后却有着动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观众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珍藏的老物件。一把剪烛芯的剪刀,蕴意着“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浪漫唯美;活到103岁老母亲遗留的陪嫁的五彩丝线,婆婆给孙子的压岁铜钱,凝结着亲人的情感温度;铜墨盒和水仙盆,黄花梨笔筒则展示了文人的审美趣味;精美的抹额,一方绣品,一件点翠的饰品,我们仿佛看到时光深处婀娜婉约的女子;还有民国的瓷器,可以劈分枝条用来编筐篓的小器具等等,无不令观众们仿佛触摸到先人们生活的脉搏,感同身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触和交流。 这些跨越时空而来沉默的老物件,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据现场的尹浩洋老师介绍, 这款德国美最时煤油灯又称为“马灯”,顾名思义就是悬挂在马匹上的灯。民国时期,马灯被普遍地配备于军队,当年红军部队也在使用它。全国好几个博物馆征集文物时都征集到这款马灯,并将它列为国家三级文物。
烟台开埠后,美最时马灯由美孚洋行引进,起初免费送给烟台的老百姓用,但是只给三分之一的煤油,大家使用后,明显比豆油做燃料的灯好用,于是纷纷来买煤油,煤油的需求量因此大增,从几百加仑提高到几百万加仑,美孚洋行为此还在芝罘岛修建了最大90万加仑的大型储油罐。一盏小小的马灯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成功的商业营销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老物件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逐渐消逝在岁月的烟尘中,这些民俗老物件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个体的人生轨迹,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 尹浩洋老师呼吁大家拿起笔探索挖掘记录身边老物件以及背后的人和事,采撷历史的碎片,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为地方史提供宝贵的史料,并传递我们这个族群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
讲座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他们表示通过这次讲座,对民俗老物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坚定了保护和传承民俗老物件的信念,并表示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和传承民俗老物件做出应有的努力。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文会研学社」公众号,搜索「chefoowenhui」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