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那天深夜,当我最终看完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又爬楼看看群里大家最初讨论《昨日的世界》的话,因为那时我自己没看这本书,无法插话,也因为诸事繁杂没仔细看大家的讨论。
如今全书读完,再回头看看群里前段时间的讨论,结合我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想法,真不太认同上面某些观点,尤其山人对茨威格肆无忌惮的调侃,那是一种无知无感下对茨威格的不尊重!也非常赞同梅兰那句话:漏斗把金沙漏下去,留下石块。
除了这本自传,如果我们能再结合茨威格的小说、读书笔记、他人评传,还有跨世纪的那段历史尤其一战的历史,再来重新讨论茨威格,再有某兄、胖子那样的角度,我想我们会更全面的理解他,而不是单单靠听《昨日的世界》就得出的结论,充其量,那些就是沙子。
还有,当我们面对茨威格这样一个悲情的人文理想主义者时,最好放低姿态,别太狂妄,因为无论如何,狂妄是我们进入文学圣殿的绊脚石。我们会因狂妄错过那个时代最好的作家、音乐家、画家…
至于自杀,借用张玉书在《茨威格评传》里的一句话:我们希望读者在看了这位作家的生平,他的思想发展的过程,他的心路历程之后,对他的生死做出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茨威格写的《昨日的世界》,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一部他生活其中的时代的历史,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就如他引用《辛白林》的那句: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由于茨威格描述的是他看到的世界,而不是描绘他自己,所以想要全面了解茨威格,还是建议读一读他的作品,还有别人给他写的传记。
这或许也是我的读书风格吧,既然读了,就要全面的读下去,而不是一知半解,更不能通过一知半解,就对这样的一个作家下有失偏颇的结论。
当我写下这几段话时,已经夜里二点多了,在我终于睡下后,梅兰说:“半夜醒了,看群里说的好多,看到这儿喉咙发哽眼睛发热。了悟真正读懂了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也理解了他在书前引用《辛白林》的那句话所含的悲怆。
梅兰还说:我的读书经常是在读书会落地后开始,把你们读过觉得好、我也感到强烈兴趣的、自己还不知道的书买来读。这摞书里,我要下单张玉书的《茨威格评传》、《不知归处》和《茨威格读书随笔》。
我特别理解梅兰的“喉咙发哽眼睛发热”,就在我这几天整理读书群里大家的观点时,发现在我没有参与《昨日》的讨论前,作为少数派的梅兰挺无奈的,因为她特别看重《昨日》里的那些历史片段、那些人物交集、那些文字细节,还有茨威格的悲情,总得不到共鸣,我甚至有些心疼她了,对了,还有她那句无限感慨:“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如此不同!”
当我看完《昨日的世界》后,爬楼扒拉一下大家以前的讨论,发现也只说了一个皮毛,没有对茨威格与《昨日》深层次的探寻、探究与探讨。进入互联网时代,你可以不读文本,但没有文本的支撑充其量也是空谈,甚至连谈什么都是虚的。
这让我想起张玉书在德国教学那一年了(1991年),他一个德国同行把茨威格说成是通俗小说家,说他的作品之所以雅俗共赏,是由于他的文字浅显,缺乏深度。张玉书当然不苟同,但他对文本进行分析,让茨威格自己为自己辩护,一学期下来,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交锋在所难免。
“吾爱吾友,但吾更爱真理”,最终,他的同行说出深受感动的话:“张先生,您的论述至少说服了一个人,这就是我,我承认茨威格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
我也只读了一个皮毛,比起予毕生精力研究茨威格的德语翻译家,我对茨威格的了解也还浅显,也从没有把茨威格供在高高的文学殿堂上,说他是伟大的作家,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在阅读《昨日的世界》时别那么忽视文本,就算不承认他是20世纪出类拔萃的伟大作家之一,也不该说他是个投机主义者吧?他怎么投机了?投机名利?还是投机文学?还是像克莱斯特那样投机自杀者行列?
山风说:读书会后我把《昨日》的后面部分又看了看,加深了对茨威格的理解。前面说他是"所谓世界主义者"的评价有些肤浅,应该说"他想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最近又听完了《心灵的焦灼》,感觉他的性格也有点像那个男主角,打算再看张玉书的《茨威格评传》。
我先看了《茨威格评传》,张玉书谈了他翻译与写作《茨威格评传》的主要目的,也大体梳理了茨威格在国内被读者知晓的过程,以及说茨威格不问政治的误区。里面的内容基本都是按《昨日的世界》顺下来的,以茨威格自己的回忆为框架,补充围绕着茨威格家庭、教育、性格方面成长环境和特点。
顺便收了《富谢》这本书,因为张玉书当年的启蒙老师悄悄塞给他这本书时用德语低声说了句:“像是在我们写的。”那时,应该是50年代之后,文哥期间吧,作者没有明说,茨威格笔下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富谢,才真正是个投机主义者,投机政治,投机革命,最后变成里昂的刽子手,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里昂的婚礼》里的富谢,焉知不是后来的希特勒?
而说茨威格不关心政治,如果你认真看过他的《昨日世界》,了解他在2019年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那些年里写的各种人物传记,你还会说他不关心政治吗?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放下。
茨威格从维也纳到了柏林后,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阴暗角落,渐渐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他为自己早年写作的肤浅而惭愧,他说:“自从我接触了现实生活后,我感觉到我最早的中篇小说都散发出香水纸的味道,这些作品是全然不了解现实生活的情况下写成的,采用的也是从别人那里偷看来的第二手技法。”
这让我想起山人近几年的爱好,他写的那些瓷器、紫砂、茶艺,当然还有香料,是否也有茨威格这样的想法?
茨威格最早是以诗人的形象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当他来到柏林,接触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底层生活,并暂时放弃写作,先翻译维尔哈伦的诗后,他重新审视早年写的诗歌,他发现那些诗全来自书本,而不是生活,更不是他自己切身的情感。
“这些诗篇是优秀的、巧妙的,有一部分甚至是引人注目的手工艺品,产生于一种雄心勃勃的玩弄形式的乐趣,但并不真实!”可惜茨威格在20岁时认识到的瓶颈,我们50岁了,依然不自知。
梅兰说:“我以前看过张玉书翻译的茨威格的好几篇小说,你之前说他写有《茨威格评传》就想看看。看《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写到自己的成就部分,提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及想出名著节选本,他读的书一定很多,特别好奇他对我们读过的书会说些什么?却不知道他有中译本的读书随笔集。
今早看到你系统的评论,就赶紧下单了。”梅兰还说看了悟直言不讳地批评山人,想起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提到的那位作家朋友,为他翻译的书校对却从不跟他约稿,不认可茨威格的诗。
我说:“张玉书的评传可以看做《昨日的世界》解读,读了的确可以多了解茨威格,本来想睡个懒觉的,昨晚睡得太晚,一忽又读到现在,50页了。他《象棋的故事》和《看不见的珍藏》也找到了出处。”
梅兰说:看了悟这样读书太过瘾了,可惜我现在白天注意力不行,只能零打碎敲地看,晚上注意力行又不敢看,一看就兴奋了睡不着了。我现在可以专职读书都读不过了悟。
山人却说:茨威格是一个追求精准与完美的大师。读他的东西,其实只能从文字及心理细腻度准确度上得到收获与启发。其余再无多大收获。他和木心很相似,玩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为何只写了一部长篇的原因。尤其是听读了他的《心灵焦灼》,感觉是与他的短篇一个路子下来的。
我@山人:茨威格在伦敦见证了萧伯纳和韦尔斯的那场辩论,观点各异却精彩纷呈…关于读书,我希望我们也能有这样的争论。再者,茨威格不是木心!甚至梅兰海格都+1,说你也太抬举木心了。
山人说:关于金子沙子论,每人有每人读书的方式与得获方法,不能一味否定与剥夺任何人的读书方式与得获渠道。我想,这也是读书会的重要功能与功用。即,与在场每个人交流时,彼此倾听,尊重意见,适当互动,才能互有得获。
如石说:我倒是理解山人的某一个读书观点,原话我说不清楚,大致意思,不在文本本身上下功夫,而是在穿插糅合其中甚至于游离盘旋上空的某些元素(精神,思想等)。说不准确,但当时山人与我表达时,我是懂了的。像我的读书实用,即将书中的某些元素领会贯穿至现实生活。但阅读时,又不抱这个目的。纯属瞎读书。
所以也力挺山人的这个观点“关于金子沙子论”。随后如石又补充道:我尽量在客观陈述。做学问式的阅读,兴趣爱好式的阅读,消磨休闲式的阅读,求知获取式的阅读,咱们群里齐全啦。
继如石之后,曾给梅兰提建议的某兄也说:我也是同意山人对茨威格的看法,茨威格虽然说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但未达到大师级别,没有拿出一部有分量的佳作,但他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我觉得无人出其右。
山人:我也忘了怎么表达的,形象点说,就是高手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编织,形成了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飘浮于文字上空的一种精神,气质,风⻣,或者是哲学美学意味。
就是我理解的织网,不断地织,铺开来的一张文字大网。只有这样,读过的某本书里的文字可能很快忘记,但此书的气场与精神网扣却永远不会忘。这种大网,只属于自己,让自己越来越有底气走下去。而且,这种读书方式,可以与任何自己喜欢的文艺介质产生关联。如,电影,音乐,访谈等。偶尔加了一个网扣,自己就非常欣喜。
如石说昨天读一个女人的来信及其它篇章,即不适应以及不喜和略过他的大量心理描写,繁琐了。也可能与译文有关。大量繁复的心理描写,觉着茨威格就不像是大师,絮絮叨叨地像老太婆,说着是人尽皆知的那些事理。《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则不一样了。
声称最喜欢茨威格的某兄接着说:他最好的一本书,我觉得是《三大师》,《人类群星闪耀时》,我觉得他解读历史的观点让我有眼前一亮之感,但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科普读物。
山人:“最喜欢的是茨威格高贵而不容侵犯的贵族气质。他的自杀,也与这个关系很大。”如石说:“群星闪耀时,记得是姚明推荐,读完即觉着很好很好,好在哪里现在亦是忘记了。
恰恰是如此,满足了我的读书目的,即发现了有更高的精神层次,能让自己脱离世俗束缚向往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这种精神层次,即观见,即作者的高人和高明之处。”
怕也只有我愿意批评人吧,我说如果山人是海伦那样的普通读者,他评价茨威格的任何观点我都接受,但自诩读书甚多又挤身作家行列,读书读得这样浮皮潦草,又偏于空论,全然不顾自己只听不看的理解不足,又的确让人遗憾。
不过,想起龙姐前几天说的了:心里要求不高,失望就不多。我对山人真不能太多要求。
山人反驳道:这种观点与评价,我不接受。看看前面我表达的读书观点,应该大致明白我的读书观。而且,我也是普通读者,不只海伦是。
可能我真对作家要求高了,就如海风读书群里的潘姓,她读“海风”曾让我刮目相看:呀,读书可以这么读?我把张玉书这句话送给你@山人,如果他能静心体会,也算他是优秀的读书人。
山人说看了,体会了。任何人读书写字,都是阶段性的。这是个历程。可能读者会否定他的这个阶段,他自己过后也可以否定他的这个阶段。如,茨威格在《昨日》中,就自我否定了他的初期作品。这一点也不奇怪。
20世纪初最繁荣最动荡最璀璨当然也最心酸的欧洲文学史,被一个作家以绝命的方式详细的写出来,却被后来的读者当沙子一样筛掉,不有失偏颇吗?山人说:“关于金子沙子,每人的认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每人自知即可。”我说:“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自以为收获的当成金子。”
某兄@山人 :我推荐你看看许知远《祖国的陌生人》中的对陈丹青的采访《无根的丹青》,我觉得陈丹青和木心在成为现象级后,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正确解读丹青和木心,失去了客观。
许知远面对陈丹青缺乏自信,对艺术一知半解,但他还是比较犀利地谈了他对陈丹青的观感,这种另一种角度的解读,比大多数的单向解读要有趣的多。
山人说是,最喜欢他在《十三邀》中,在对被访谈人物间隙,一个人坐在街边的自说自话。这些自言自语,有时是质疑这个人物的,恰恰是最可爱又可贵。记得他在《十三邀》里评价过他写的书。他说都不好意思再看了。
但他虽这么说,其实内心也是很珍视的,再版过修订本。七六年的大男孩。他的尬聊,不知他是否理解为败笔,我反倒认为是他的成功处。某兄继续@山人:“ 我最近读了他两本书,最初我比较排斥他,读完后觉得他还是蛮诚恳的,是一位不断思考的人,有历史责任感,但又有很多纠结的人,比较拧巴,但还是相当敢说,游走在边界,读读他的书收获不少。
我其实是想表达对一位作家、导演、艺术家等的评价,需要多维度了解,知其优秀的一面,也要了解一下他的缺失方面,比如对木心的评价,我就觉得有些单向。木心已经变成了现象级人物,被过度包装,过度讨论的人物,当然也包括陈丹青。”
胖子说:我倒是觉得,以我们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广度以及对作家这个群体的了解深度,试图去评论一个作家大可不必。我经常把作家比作厨子,他们的作品就像是做出的菜,我们很多时候更喜欢的是做出来的菜,包括了解这道菜的做法,而没必要非要深入的了解这个厨子。
一个厨子会做我喜欢的菜,也会做我不喜欢的菜,不能因为他做的菜我不喜欢就否认一个厨子。我们的阅读,其实更多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所以我更在乎的是一本好书,而非一个好作家,不管他的名气大不大。
他继续说:就像觉得菜好吃,最多想探究一下这道菜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好吃就够了,至于是那个厨子做的,是不是名厨,大可不必过分在乎。我觉得不是阅读方式的问题,而是阅读习惯。我觉得听书就像吃火锅,看书就像吃大席,有些书适合用耳朵听,有些书则必须用眼睛看。
还有,我觉得我们最多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部作品一本书,但不太有资格去评论一个作家,最多有个心里定位,相同或者类似的做个比较,自古文无第一嘛。
我说:茨威格不是最伟大的作家,不是思想家,不是集文学于大成者,他只是那个时代负有盛名的作家、传记家、收藏家、艺术鉴赏家,那个时代的精神贵族,他通过自己的笔描写那个时代,还有各种人物故事,或悲或喜,或平淡或引人入胜。那么谁又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还是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对他们的书我们又读了多少?
我们不是给作家戴帽的,说他是排名第一还是第二,也不是给他下结论的,说他是完美主义者还是理想主义者,作家是需要你通过他的笔产生共鸣的、或者有所收获的。每一个作家都不是完人,我们读那些有影响力的作品,难道只是给他下结论吗?
除了歌德,茨威格是在国内被翻译最多的德语作家,胜过卡夫卡与里尔克,那么,我们通过读书会多了解一些他的作品,他的时代,他的欧洲,他的沉甸甸的思索,难道不比空泛的说他不够大师的资格更有意义吗?
对我而言,当我觉得这道菜比较对我的口味时,我就是想了解一下这个厨子。话说,你不也是那个厨子吗?
胖子:“怀着一种卑微的心态和一块海绵去阅读,有点感悟和共鸣就算是收获,啥也没有就当虚度了一点光阴,就挺好。 试图了解厨子是很累的,可能要吃遍这个厨子会做的所有菜,才能比较全面,还要多吃一些别的厨子的菜以作比较,才能比较客观。”
可是,当我对这道菜感兴趣时,我还想知道这道菜用了哪些佐料,这些佐料是如何被放在一起的。当你只是读一本好的小说时,你可能不太关注作家,但当这个作家写了好多你都感兴趣的书后,你就算对作家不感兴趣也做不到了,因为他把自己的爱好、秉性、经历,都糅合在文字里了,就如厨师的菜。
当你深入其中时,你只觉得兴趣盎然,不会累的,当然,如果厨师令人生厌,比如你吧,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不是所有会做菜的厨师都是可爱的。
顺藤摸瓜式的读书,我是乐在其中,当然前提是我有时间(最近太忙了,有点心累)。还有,我们的评论如果太过空泛,就是虚无,或者干脆就是言之无物,在这点上我比较赞同上次海风读书会时王月鹏的观点:他说就着文本讨论更好一些。
胖子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能拿出来阅读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更喜欢多吃几样不同厨子做出来的菜。川鲁京粤火锅烤串。我笑了,说那啥时你请我们吃烧烤吧?或者红烧肉,在这点上,我们无妨多吃一点。说的太花乱坠不如一桌踏踏实实的菜。
未完,待续……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雨中的了悟」公众号,搜索「gh_8e9c80cede74」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