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8422364307647843
胶东乡村记忆:几十年前的栖霞农村小学,是啥样子?
![](https://timg01.bdimg.com/timg?pacompress&imgtype=0&sec=1439619614&autorotate=1&di=fb911daff833c229566af8a0f65f50bd&quality=90&size=b200_200&src=http%3A%2F%2Fpic.rmb.bdstatic.com%2F15181778546b370305671077d571cdd897cc9f68d1.jpeg)
胶东故事会 发布时间:02-1319:53本地资讯创作者,优质原创作者
(编者按:本文作者隋建国,1946年生人,籍贯栖霞官道,任教数十年,退休后潜心研究民俗文化,著述颇多,这篇文章是他对任教生涯的一个简要回顾,从字里行间,大家也可以感受到胶东农村小学的变化历程。)
以下是正文——
我早期的学生年龄都已在60岁开外了,他们经常对我提起当年爬岗山和晚间步行到20多里外的本镇俗称“西伯利亚”的安乐庄村放映幻灯搞宣传的趣事儿。一提起当年都说那时候生活有乐趣,至今记忆尤为深刻。
我是1964年毕业于栖霞八中初中部,半年后即1965年初踏进了本村小学成为一位民办教师,至此一生与教育结了缘。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栖霞的小学教育学制为6年,分四二两个学段。一到四年级为初小,以村办为主,为村小学。五六年级为高小,生源有多个村集结,因附有驻地村一到四年级,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故称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完小校长管辖所属学区片所有村小学。公社或乡设一名中心校长和一名会计负责全面工作。中学三三制,就是初中高中各三年,这样从小学读到高中就是12年。那时候流传着“苦读寒窗十二年,熬了个独轮驾驶员”的顺口溜,指的是对毕业无工作回乡推小车务农的抱怨。
六十年代后期,乡村学校又一次改制,小学为5年学制,以村办为主,原完小升级为初中,学制2年,高中2年。一个学区片一处初中,由于属于几个村联办,称为联办中学。高中每一个公社一处属于公办。继后又相继改为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
我开始任教的时代,经济条件艰苦,尤其是乡村。村里的小学的教 室基本都是属于黑屋子,大多是普通民房改造的,条件好一点的教室前面有两个窗户是木头窗棂子,糊着白纸。泥墙泥地,室内黑黑的,不通风不透光,称黑屋子。
再者,大多校舍都是早年的老屋子,年久失修,雨天漏雨,称危房子,师生在里边上课提心吊胆。那时候集体经济薄弱,无能力改造,只能简单修补。学生没有课桌,低年级是用泥土拖出来的大土坯,方言叫“大塈”当桌子面,上面糊上报纸,底下用小土坯(小塈)垒砌支撑。这就是所谓的“土台子”。
高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能有一张长木板按上腿或用土坯磊造支撑,这样的长桌能坐上五六个学生,一排一排的就是当时的教室。凳子是长板凳或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的,高低不一,式样各异。教室讲台也是泥土垒成的,那时候教师能有一张讲桌就相当不错了。教室的黑板大多都是几块木板涂上点墨汁拼凑成的,条件好的就是用水泥在墙上泥成,黑色退了再涂一下墨汁。七十年代末,我们乡还有的村办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没有一条像样的椅子,有的老师在地上埋上一个木橛子上方再钉上一块横木头作为办公椅子。学生午睡在泥地上或在长凳子上。不消说,那时候教师的工资也低。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校舍逐渐开始改造。我那时候在乡镇教委工作,负责抓中小学校改工作。目标是每一处学校达“六配套”花园式学校,就是有玻璃门窗、课桌凳、院墙、大门、活动场地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乡村学校的面貌才有了改变。
我刚任教的大花园小学,当时设在一户老辈的四合院内,五个教学班,生源来之本村,150多人,分别在正房、南屋和东西厢房内。过道大门一侧是办公室,大门外面临大街,院子和大街就是活动场地。村小学设一名主任教师,负责校内外事宜并任课,其余每一个人负责一个教学班,语文算术及音体美劳全有班主任一个人包干。那几年由于个别年级生源不足班,村与村之间就有穿插班,即与邻村协商,如一个村设立四年级,另一个村设立五年级教学班,学生相互穿插。我们大小两个花园村当年都是这样,有利于教学。
六七十年代生源多,大多家庭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学习用品都是传着使用。才入学的,好一点的能买一块石板和一点石笔,用瓦片练习写字的最多。石笔直到用得只剩下一丁点也不舍得丢。大一点的学生好歹能有一支铅笔和自己买一张白纸割32K大小用纸捻装订个本子用,用了正面再用反面,最后再用练习写大仿,拥有一支钢笔的很少。夏天黑屋子炎热难熬,冬天个个冻得手脚麻木起冻疮。阴雨天室内光线黑暗煤油灯照亮,烟熏火燎。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师生生活也别有情趣。课间跳房、踢毽子、打瓦、老鹰捉鸡等个个玩得挺开心。学校有土广播、黑板报、班级有宣传队,业余时间教师带领学生登岗山锻炼。挖药材、捡废品等勤工俭学补助办学是常事儿。我认识的多多山里的药材就是那时候学习的。
演幻灯是我的绝招,喜欢电影就喜欢捣鼓这些东西。在请教县放映员的前提下,我把每月仅有的两块钱的补贴偷偷从天津花了16元邮购了多个大小不一的凸透镜,在木工师傅的帮助下制作了三镜头幻灯机,光源用汽灯。幻灯片除了购买外,就是用玻璃片片。经过实践在玻璃上涂一层墨汁在背阴处晾干,用铁笔刻上字再在镜头前放一块红色透明塑料板,在银幕上就呈现了红底白字,这在当时挺新颖的,对宣传起到了得心应手的作用。那时候我的这一点微薄收入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母亲知道的时候,木已成舟,只是痛骂我几句,不了了之。
土幻灯制作成功,这在当时还是新颖的宣传工具,配上讲解再加上表演及演唱丰富了节目内容,迎来了多多的观众。那几年我们不仅在本村放映宣传,还到就近的村队很受欢迎。那学生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去20多里的山村安乐庄。
安乐庄地处官道镇最西北的一个仅有60多户的偏僻村庄,沟深路窄,光顾的人们不多。那天是星期日,午饭后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就带领学生启程。途中翻山越岭,爬沟涉河。当我们师生20多人步行赶到那里的时候已近黄昏。村里如同接待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热情饭菜款待。演出前我们事前了解了村里的新人新事,当即刻写幻灯片。演出开始了,村里的人们全到齐了,首先放映新人新事,事迹一边是字幕,一边解说,再加事前编排的《说一说俺村里的新事多》演唱,场面十分红火。中间我们播映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幻动片,最后拿手的三句半、天津快板作为谢幕。
这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但我和学生们一样,每逢回想起来,仍倍感亲切,始终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