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6240
- 积分
- 29834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95
注册时间2012-4-2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康熙早年,奏折无非是一些搞不清楚该如何选用公文适当文体的满族官员们写的些无关紧要的普通书信。虽尚无明确规定,但一般只有高级别的满族官员才有资格给皇帝本人写信。机敏的康熙帝从中发现奏折这种私密的形式属性值得利用,尤其是在获取情报方面。他稍稍了扩大有权上奏者的范围。在其执政中期,而立之年的康熙帝开始把奏折制度在亲信身上进行试点。
江宁织造曹寅凭借与自幼与康熙帝建立的亲密信任关系,成为第一批试点人员之一。他负责用奏折秘密向康熙帝汇报江南一带的吏治民情,在汇报情况的过程中也往往夹带一些需要请示的事项。康熙帝也往往直接在奏折上给与回复,然后曹寅等人再按照康熙帝的回复意见,写成题本走正式程序,就能把皇帝的意志迅速落实。
曹寅的奏折与康熙帝的批复
康熙帝逐渐发现了这其中的好处。通过奏折,他可以绕过题本、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之类的繁琐程序,进一步掌握处理具体事务上的主动权。
但康熙帝毕竟对自己的控制力还是比较自信的,他认为没有必要把这种非正式的处理手段摆上台面将其正规化。相反,他还十分注意保持奏折制度的非正式性,使其只在一些具体人物和具体事务上小范围地发挥作用。
终康熙一朝,被授权能直接向康熙帝上奏的人,虽然已经由零星几个亲信扩大到中央、地方要员,但总数也不过两百人左右。奏折的作用虽然已经显现,但其性质依然是一种君臣之间的私人信件。
比如康熙四十三年时,康熙帝在批复曹寅的奏折时,满怀信任地向他透露自己明年想要南巡的计划,并一再嘱咐曹寅:“明春朕欲南方走走, 未定。倘有疑难之事, 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 但有风声, 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正是由于奏折的私密性,康熙帝才有可能使用这种轻松易懂的口语化个性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