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花妖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既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分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做这种计较;因为,时间及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世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根本无从安立。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不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们。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三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入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载(《华严经》),看来似是无法相信的神话,如能客观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当然,如想实证这种境界,决非凡夫所能办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做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降伏烦恼。
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已至六根清净。
分证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分分实证觉性—佛性。
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圆证觉性—无上正等正觉。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服(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是无上的正徧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是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就是见了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天台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关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祗劫的第一阿僧祗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清了,因为,他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亨利贞姐姐抄录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在根本佛教的教团社会,乃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并凤有主从及隶属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则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范围之内,人人有自主(自由作主),所以,纵然是创立佛教的释迦世尊,到了将入涅槃时,还对阿难尊者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长阿含经。游行经之一》)佛陀往往也说“我在僧中”面不以领袖自居。佛陀自称是“法王”,这个王字是“于法自在”的意思,不是统领的意思。因此,自有佛教开始,佛教就不曾有过政治型态的组织,佛教的僧团,没有上下阶级,无分大小类别,彼此都是一样,凡是四人以上的僧团活动,只要是遵循律制的,便宜算合法,一律受到尊重。即使甲僧团与乙僧团之间,由于某种原因意见不合而形成分裂,那也会受到佛陀的认可,比如在《五分律》卷二四,佛陀就说:“敬待供养,悉应平等,所以者何?璧如真金,断为二段,不得有异”因其二段都还是真金。从此可知,佛教的基本精神,并不要求层层节制的严密组织。这与基督教的情形,适巧相反,基督教从《旧约》开始,便有着强烈的政治形态及政治意识,严密的组织与极权的统治,乃是基督教会的特色。正因如此,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即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他们自有超过佛教的统驭能力了。就以基督教新教的现状而言,虽也是派系林立,各不相干,但在同一个派系之下,他们仍有良好的组织。

我们佛教,迄今为止,尚谈不上世界性的教会组织,即使同在一个国家之内,也有派系,各个派系之下,也不统一。尤其是中国的佛教,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僧官”的设置,但那是政府为了对于僧尼及教主的控制而设,它不是佛教本身的组织,如今虽有一个中国佛教会,下面设有各省各县市的分支会,但它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各寺产不属于教会所有,各寺的寺职也不由教会调遣。

因此,到一九六四年义的台湾,虽拥有六百万人以上信仰佛教,虽已占了全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但却不能产生积极的力量,不能大举推进佛教事业的建设计划。反观台湾的天主教徒,只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基督教徒也只有二十九万三千余人,他们的活动力,从表面看来,竟比佛教还大。本省仅仅四万人的回教徒,也比佛教更能受到政府的重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力量集中,佛教则各行其是!

据世界性的统计,今日世界的各大宗教的人数比例,基督(包括新旧)教占第一位,共有九亿信徒,佛教占第二位,共有六亿信徒,回教占第三位,共有四亿信徒,印度教占第四位,共有三亿八千万信徒,犹太教占第五位,共有五千亏信徒(《狮子吼》)三卷一0期四页)。如果六亿佛教徒们团结合作,将为人间带来无限的光明。

在此需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内日报》“地图周刊”所载“亚洲佛教”的统计资料,有着很多的不正确性,该刊说,全世界只有三亿佛教徒,比世界性的统计少了一半,问题可能出在对中国大陆的估计,该刊以为中国大陆只有一亿人口的佛教徒,仅占大陆全人口的百分之十三,这是很有问题的。同时该刊把印度及锡兰,尤其是锡兰,列为大乘佛教的区域,那更是严重的错误。事实上,即使是越南的佛教,也分有大乘及小乘的两种教化。至于亚洲以外的佛教徒,该刊可能也没有注意到,比如美国,今日已约有十七万佛教徒,一百五十座佛教寺分布各州了。

佛教不是一个政治型态的组织体系,所以迄今为止,尚未有过梵谛冈式的统一教会,但已有了一个象征性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那是由于中国已故的太虚大师的发起而产生,最早是在民国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当时的太虚大师有两点希望:一是消除大小乘之间的偏执观念,谋求整个佛教的发扬,二是联合各国佛教,增进彼此友谊,促进永久和平。但是这一运动,经过二十二个年头的酝酿,才于一九五0年六月六日,在锡兰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个大会的赞助人,包括泰国的国王及僧王、缅甸的总统及僧长、锡兰的首相及僧长,西藏的达赖喇嘛、柬埔寨的国王及僧长,越南的僧长,日本的裕仁天皇。当时中国推派正在锡兰讲学的法航法师代表参加,会中决议每两年召开大会一次,先后曾在锡兰、日本、、尼泊尔、泰国、金边、印度等地召开了七次大会,然而迄今的世界佛教联谊会,虽已有了六十个国家及地区的会员单位,第七次出席大会的即有五十三个单位,可是,对整个佛教及全人类的贡献,实在有限。正如它的名目一样,它是“联谊会”,是用来联络彼此友谊的。十四年来的世佛联谊会,所能见到的成绩大约只有两项:一是统一了佛陀的诞日为每年阳历五月的月圆日,那是一九五六年于尼泊尔召开第三次大会中的决议。一是统一规定采用五色旗为世界佛教的教旗,这是美国的邬克德上校(西元一八三二——一九0七年)所设计,在一九五二年于日本召开的第二次大会上,由锡兰代表提出而通过。其他的就说不上了。

全球性的佛教行政组织,虽未见于根本佛教的要求,却是今后时代所急需,若想籍此联谊会的发展而成为全球佛教的行政组织,恐怕还要努力若干时日哩!

注:邬克德H。S。OLcott与H。P。Blavatsky夫人同于西元一八八0年自美国到锡兰纠弹英人之专横而维护佛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亨利贞姐姐抄录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师。但在中国的佛教中,经师与论师,未能成为显著的类别,律师、法师及禅师,倒是风行了下来。

禅师,本来是指修禅的比丘,所以,《三德指归》卷一说:修心静虑曰禅师。但在中国,有两种用法,一是君王对于比丘的褒赏,比如陈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又如唐中宗神龙二年,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谥号。另一是后来的禅僧对于前辈称为禅师。到了后来,凡是禅门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气,均被称为禅师了。

律师,是指善解戒律的比丘,学戒、持戒,并且善于解释处理以及解答有关戒律中的各种问题者,才可称为律师。律师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于法律学者、法官、大法官。一乱扣帽子的比丘、比丘尼要求持戒不犯,未必通晓全部的律藏。所以,比丘如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律师,实在不简单。

法师,是指善于学法并也善于说法的人,这在一般的观念中,以为法师是指比丘,其实不然,佛典中对于法师的运用,非常宽泛,并不限于僧人。比如《法华经。序品》中说:“常修梵行,皆为法师”。《三德指归》卷一说:“精通经论曰法师”。《因明大疏》上说:“言法师者,行法之师也”。又有说以佛法自师并以佛法师人者称为法师。因此,在家的居士也有被称为法师的资格,甚至善于说法的畜类如野干(似狐而小),也对天帝自称为法师。

基于这一理由,道教受了佛教的影响,也称善于符箓的道士为法师。于晚近成立的理教,也受佛教的影响,把他们的教士称为法师。可见,法师一词,并不是佛教比丘的专用称谓了。

根据佛制的要求,我以为:佛教的出现家人对俗人自称,应一律用比丘(沙弥)或比丘尼(沙弥尼),或用沙门。在家信徒称出家人,一律用阿阇梨(或称师父)。居士自称则一律用弟子,不愿意者,即仅用姓名,也有用学人自称者。但照经义,那是初、二、三者的圣者。出家人称出家人,长老则用长老,上座则用上座,平辈则互以尊者或亲切一些用某兄某师来称呼对方。佛世的比丘之间,均可称姓道名。比丘对于尼众可以称为姐妹,尼众自称长老上座,可比照比丘的用法。平辈则互以姐妹相称。教外人称比丘及比丘尼,自可由其随俗。如果比丘而确有禅师、律师、法师的资格,当然可以接受教内外的名副其实的称呼。否则,像今天的佛教界,凡是僧尼,不论程度资质的高下,一律被称为法师。实在不合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亨利贞姐姐抄录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的确,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于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的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意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
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2.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4.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5.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
6.智慧——清明朗彻、自照照人。

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
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基。因此,小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为了便于记忆,现将五乘区别列表如下:

五乘——1.凡夫
        2.圣人

凡夫——世间法(人乘、天乘)——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
圣人——1.出世间法(缘觉、声闻)——三乘共法——修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
        2.世出世间法——菩萨乘——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

从这一表上,我们便可知道,菩萨道,虽称一乘法,但却是三乘共法与五乘共法汇归于一乘。小乘虽称三乘共法,但却是五乘共法的升华,五乘共法虽冠以五乘二字,其实仅是人乘及天乘阶段的善法而已。(案: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虚大师的创见)。

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世间法又被称为无漏法。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五十加等觉、妙觉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乘,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槃。涅槃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过小乘入于涅槃之后便安住于涅槃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槃是虽入涅槃而不即住于涅槃,并以生死也是涅槃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槃,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所知障及我执——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无数劫),十信菩萨尚要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过小乘身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入了涅槃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从小乘入大乘的要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回入大乘,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的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到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向心,即可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不会也连带着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现在且将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觉)的程度别列表如下:


觉的差别:人天凡夫——不觉——轮回生死——有漏界
          小乘圣者——正觉——自度生死——无漏界
          菩萨圣者——正遍知觉——自度度他——无漏界
          佛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圆满——无漏界

另有一点,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们,由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十、布袋和尚等的诡异奇特,南泉斩猫、归宗断蛇等的大用现前,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岛,或有混迹市尘,或有张弓舞叉,或有学女人而戏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规则的超佛越祖的作风。因此而往往把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律义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视为罗汉化现,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咧嘴,面目可憎。
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最重律仪的,只有六群比丘(僧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

相反地,国中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呀,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摄化。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分。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征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份,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至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可见,中国的佛徒们,该把这个歪曲的观念纠正过来了。

注解:一、康未京兆虾子和尚,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岩拾虾蚬以充食。暮卧白马庙纸钱中。
五代梁世有布袋和尚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钵盂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二(《大正藏》)四九。三九0页)。
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空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曰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尚——《佛祖统纪》卷四四(《大正藏》)四九。四0三页)。
三、面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负之而行,儿童见者逐之,或微索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鱼者,从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六(《大正藏》四九。三四六页)。
发表于 2010-5-1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妖妖在研究佛教?
我复制打印出来,有时间时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7 22:34 , Processed in 0.0495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