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5

[民俗民风] 烟台老街巷(之二十一):北毓璜顶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6-6-11 05:35 编辑

211824dazg3hyzv3ywxgdh.jpg.thumb.jpg


北毓璜顶路南起东毓璜顶路,北至海阳路(今南大街),长390米,

该路始建于1864年,初称北毓璜顶路;

1931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1939年,改名北毓璜顶路;

1973年,更名毓璜顶北路。


北毓璜顶路今况.jpg
                           北毓璜顶路(今毓璜顶北路)现状



                           
 楼主| 发表于 2016-4-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显德.jpg


郭显德与毓璜顶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山东省以特殊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成为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地区之一。美国北长老会(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s,North)是继浸信会之后第二支到山东传教的新教差会,并且后来产生的影响最大、最持久。烟台作为重要的开埠城市,以其宜人气候和滨海环境成为传教士云集之地。自19世纪60年代始,美国北长老会在登州府城(蓬莱)和烟台传教布道,兴建教堂、学校、医院和幼稚园等。烟台美国北长老会教堂始建于1867年,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物价值。而主持兴建教堂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显德(HunterCorbett,1835-1920)牧师。

(一)建造缘起。据《烟台市志》记载,位于毓璜顶北路的烟台美国北长老会教堂1867年始建,1903年扩建,成为北长老会在烟台的宣教中心;1950年外籍传教士撤离;1958年并入烟台市基督教联合礼拜,目前,该建筑已不再作为教堂,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烟台警备区管理。郭显德牧师是20世纪初烟台“十大历史名人”中唯一的一位外国人,其事迹在烟台早已家喻户晓。他不仅将一生献给了传教事业,还创办了烟台毓璜顶医院和山东省最早的幼儿园、博物馆,光绪皇帝曾授予郭显德单眼顶戴花翎职衔,赠予他“双龙”奖章一枚。郭显德本名亨特·考尔贝德,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利泽伍德市(Leatherwood)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家庭,是家中长子。他的先祖是苏格兰人,具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品格。郭显德1855年受洗,1860年毕业于宾州华盛顿杰斐逊学院,1862年秋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神学院。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郭显德听说《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便提前毕业,受美北长老会差遣来华。连警斋编写的《郭显德牧师行传全集》里描述道:“1863年7月3日郭显德夫妇与狄考文夫妇由纽约乘船抵达上海,接着便和英国浸礼会的韦廉臣夫妇等人换船奔赴烟台。结果,船在威海至成山一带迷失方向搁浅。时值深夜,不仅风大浪高,且阴云密布,漫天飞雪,众人弃船涉水上岸,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村庄。其时天快亮,大家到一户人家门前敲门。良久,一位老汉开门出来,因语言不通本想冷意拒绝。忽见韦廉臣怀抱一小孩,殆将冻毙,乃大生恻隐之心,开门令众人入。三天后有英国小炮艇来,才把他们接走。”正是这些善良、淳朴、包容的胶东百姓,使郭显德等传教士心生由衷的感恩之情。他们不仅传教,还将西方文化传播到烟台,为当地的公益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郭显德到烟台后,很快以性情良善、心地慈悲被当地社会接受,人称“郭麒麟”。1866年他从玉皇庙住持手里买下了东北的山坡地修建讲道堂,12月创办文先小学(男校)和会英小学(女校);1867年2月,美国北长老会拨专款500美元;同年7月,教堂正式落成,占地4662平方米,有房屋42间。10月,美国北长老会纽约总部批准正式成立“烟台长老公会”,郭显德为首任牧师。1903年,美北长老会再拨款2000美元改建礼拜堂,并附设钟楼和牧师住宅等设施。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郭显德牧师1873年应金丹教董氏兄弟之邀来崂山,为基督教传入青岛之始。据长老董其法回忆,信徒“同心合力建成拐尺形瓦平房九间”,作为礼拜之用,平日作为教会小学校舍,组织儿童入校读书,先后有“百数十人”领洗入教。这也说明,在道教传统浓郁的崂山,郭显德牧师的工作是迅速而富有成效的。礼拜堂平面呈八角形,故又称八角楼礼拜堂。这里是美北长老会在胶东一个重要的传教中心,并影响到栖霞、海阳、即墨等地。礼拜堂高约10米,檐口高约6米,八角形边长约6.6米;外观简明大方,红瓦屋顶,半圆拱形长窗,用白石砌成雅致的窗套。墙体为石砌结构,勒脚砌设一圈装饰线,显出石材的质感与工艺之美;礼拜堂旁设三间耳房,东侧为钟楼。历经岁月洗礼,毓璜顶上的北长老会建筑物大多被毁,只有礼拜堂留存下来,现作烟台警备区机关幼儿园之用。

(二)主要建筑特征。“入乡随俗”是教堂建造原则。郭显德初来烟台时在通伸村办学,一度步履维艰。他曾在1866年3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今天又跑了四个,民众干涉他们,告诉他们将要被带到国外,因此现在只剩下三个男孩了。”搬到毓璜顶后,郭显德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中国式私塾、西洋学校和神学院三结合”。他找准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本土宗教观点与基督教认知的契合点,采取了“入乡随俗”的策略,在教堂兴建中也是如此。毓璜顶因玉皇庙而得名,每年正月初九,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郭显德便决定借助这块风水宝地扩大自己的传教事业。在此之前,庙旁的空地供商家搭棚摆集,规定“除夕晚上,谁在什么地方搭棚子,就可占用那块地皮一年”。郭显德决定利用这个习俗。他预先准备好盖一间屋的木板,待除夕夜的时候,便带领一帮工人悄悄将房子搭建起来。第二天早晨,人们惊讶地看到一间木板房矗立在那里。然后,郭显德又学中国人的习俗大放鞭炮,吸引周围的人都过来观看,并开始传播福音。待立稳脚跟后,郭显德便着手修建教堂,一方面遵循美国长老会教堂的传统,另一方面结合烟台的民居样式而融入礼拜的功能。建筑材料选用石材和砖木,瓦顶;“前堂后院”式的布局便于教徒或望道者先听布道后参观,整体建筑风格简约朴素而不失庄严。据记载,郭显德最初离开登州来烟台传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牧师性格“烈如猛虎”,而郭显德性格“温如麒麟”,所以较难合作下去。当时,纽约总会曾建议他前往北京与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牧师合作著书。但丁韪良主张走上层路线,即结交当时的官僚贵族,将基督福音先传播给这些人,再将其扩大至下层民众。而郭显德的传教理念不同,他认定的主要传教对象是贫苦的下层民众,因此两人也几无合作的可能。这样一来,郭显德便决定坚守烟台传教。而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美北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过程必定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三)八角形礼拜堂与钟楼的结合是一大特色。长老会(Presbyterian)也称归正宗或加尔文宗,是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唯奉《圣经》为绝对权威,主张废除主教制,采用长老制———由会众推选长老,协助牧师管理教会。17世纪初长老会开始传入美国,对其宗教、政治、习俗和伦理均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结合长老会主义的合一、圣洁、普世性和使徒性这四种特性,便不难理解郭显德兴建长老会教堂时强调的纯真圣洁风格。礼拜堂的八角形样式很有特色。无独有偶,1883年由美北长老会狄乐播(RobertMcCheyneMateer,1853-1921)牧师创建的潍县乐道院,其中的教堂和广文大学礼堂也采用了八角形,原因尚不确定。八角形在胶东的民居中很少见到,但开埠后一些外国领事馆建筑常常设有多边形的转角楼梯间,其顶部一般都为尖顶。郭显德在设计教堂时,可能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将家乡的八角形建筑样式和中国传统的攒尖顶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推测:基督教初创时期的建筑多是圣堂和民宅的混合体,不久发展为集中式构图,如罗马圆形的圣康斯坦齐亚礼拜堂(350年)和拉文纳八角形的圣·维塔莱教堂(547年)。郭显德作为长老会牧师,或许对于早期基督教堂的形制更为推崇,便沿用了八角形的样式,这也符合归正宗的要义。另据《福山县志》记载,清末时烟台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共26座,与教堂相关的建筑43座,合计69座。而天主教堂多建于市内黄金地段,追求哥特式风格,因而显得突兀。相比之下,基督教新教(如长老会、圣公会等)对中国社会风俗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潜心细致的考察研究,郭显德主持兴建的北长老会教堂就颇为妥帖地表达了对烟台地方文化的尊重,同时也以自身独具的建筑样式吸引民众进一步接触基督教。在山东期间,经郭显德施洗的信徒不下三千。鸦片战争后,国外基督教差会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和传教士自身的努力,乘西学东渐之风来华传教,这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目前学界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研究,已逐步摆脱了以往的“文化侵略”观点,而着眼于“近代化”和“文化交流”等新的视角。美国北长老会从1861年首次到达山东传教,至1951年全部撤出,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传教历程,先后建立了登州、烟台、潍县、济南、沂州、济宁、青岛、峄县和滕县九个区会。因此,我们回顾郭显德牧师兴建北长老会教堂的始末,不仅了解传教士宣扬基督福音的宗教热情,还可以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为近代烟台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呼吁有关部门对烟台近代建筑遗存予以妥善保护,因为它们是烟台城市文脉中不可割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角教堂旧照.jpg
                          1920年代的北毓璜顶路八角教堂

八角教堂今照.jpg
                           2016年的毓璜顶北路烟台警备区幼儿园
  

点评

顶一下!贴图一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9 1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剩下这么个建筑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设想一下要是警备区那块地方现在还留有牧师的坟墓的话,会变成很大一公园。如,巴黎公墓那是多么壮观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力量 发表于 2016-4-27 21:32
郭显德与毓璜顶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山东省以特殊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成为基督 ...

顶一下!贴图一张。
烟台美国长老会教堂1911.jpg

点评

右侧建筑,生生地被军队拆除建造了高级军官家属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3 14:44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收起 理由
admin + 1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由 发表于 2016-4-29 19:12
顶一下!贴图一张。

右侧建筑,生生地被军队拆除建造了高级军官家属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2 22:33 , Processed in 0.0570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