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74|回复: 16

[文学原创] 白云生处觅乡音 ——当代“隐士”学者赵文竹先生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5-6-1 08:28 编辑

白云生处觅乡音
——当代“隐士”学者赵文竹先生印象

文:大漠之风  千江月

1.jpg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每当看到唐朝诗人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内心总一种被隐士生活神秘感所吸引的冲动。真是天随人愿,偶然的机会,我和被誉为“当代隐士学者”赵文竹先生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中秋节前一天,我和权姐夫妇一行四人踏上了去北京走亲戚的路程,此行的目的地是燕山深处的“草香庐”,我的朋友权姐夫妇带着自家产的苹果、花生及月饼等看望亲姐姐,我和张姐也就沾光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姐夫——当代隐士赵文竹老先生。

    说起文竹先生,想当年,在我们的家乡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自创的玻璃画和水泥画从烟台一路画到了北京,画到了中国画研究院,被权威专家称为是画中“两绝”。一时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其作品和生平进行报道,摄有多部电视专题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政协委员,某研究所所长,搞画展,办学校,一时名声大噪。

    然而,就在他事业最鼎盛最辉煌的时候,却突然间销声匿迹,隐居山林。
    这一隐,就是十九年。

    时隔十九年的今天,他又一次声名鹊起,国学大师、国画大师,中国最后一个隐士,开悟的高人,各种赞誉铺天盖地。他的作品受人热捧,目前已发行的二十多本著作,集结为《文竹禅艺丛书》,一夜之间,有点儿洛阳纸贵的味道;他感悟人生的《清心歌》被制作成公益挂图,在国内外博物馆、机关、企业和学校等公众场所陈列并广为传播。然而,在权姐夫妻眼里,姐姐姐夫却还是和十九年前一样,亲切、平实。

    汽车离开了现代化的高速公沿着盘山小道崎岖而上,我的心也越来越清明,偶尔遇到几个背着篓筐的村民在夕阳中悠闲的行走,那份儿淡然和闲适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写意小品。翻过最后一座山脊,天色已灰暗,袅袅的炊烟下,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映入眼帘,文竹先生的家就在这里。

    远看,这是一座普通的院落,和周围村民的房子没有什么区别,走到跟前才发现门楼牌匾上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草香庐,那飘逸的笔锋如行云流水,是笔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爽朗的笑声中,草香庐主人迎面而来,眼前的赵文竹先生,身材清瘦,双目清澈,长髯飘飘,散发出的是一种仙风道骨的气度,身著中式衣衫,脚蹬传统布鞋,举手投足间蕴含着一股气定神闲的韵味。

    “来啦,快进,快进……”一张口,浓重的胶东乡音亲切而中庭,瞬间解除了我心中的那份儿拘谨。
简单的晚饭过后,权姐夫妻和姐姐到厨房忙碌,我和张姐作为客人,在客厅里和先生唠起了家常。话题自然围绕着先生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先生1955年出生于烟台农村,小时候虽然学业出色,但在那个以家庭出身决定一切的年代,初中毕业后只能辍学,在家务农,后来在乡办制镜厂打工时,突发奇想,在玻璃上作画而颇受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后来又成功地发明了水泥画,得到了各级媒体的赞赏和大力宣传。1994年,赵文竹来到北京发展,事业达到顶峰。
   
    从偏僻的农村来到首都,从默默无闻的农民到受人追捧的“名人”,40岁生日那天,踌躇满志的赵文竹认为自己悟透了人生,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事后颇受人追捧的《人生十二悟》,他从苦乐、福祸、爱恨写到成败、得失、生死,用质朴的语句,浓缩了他40年的人生感悟。
然而,不久后看了朋友送来的一套书籍,如肥皂泡破灭般粉碎了他膨胀的信心。
    “四十岁生日我就回想,写了《人生十二悟》,之后有朋友给我拿来一套南怀瑾的书,那个时候我什么书也不看了,我谁也不信,膨胀得厉害。后来朋友说你不妨看看那书,后来看了,哇,发现天下有比我伟大的,我写的《人生十二悟》也不够透彻,当时我意识到,有个更重要的生命大事没解决:你把天下都搞清楚了,你把天下都得到了,睁开眼是你的,闭上眼是谁的?我必须把生命搞清楚。我就得进山,就这样进山了。”

    进山,远离红尘琐事的烦扰,静心内求生命的真谛。最初的5年时间里,赵文竹“不写、不画、不问世事”,偶尔感悟点什么,写下来,也从来不给人看。他在山上盖了一间小房子,学着古大德闭关修行,常常几十天不出关房,用心体悟生命的微妙,寻找生命本来的讯息。妻子为他送饭,先是一天两顿饭,后来变成一顿,再就是两天一顿饭,后来饭也不吃了,只吃一点蔬菜。
    闭关中的境界是不可以对外人宣讲的,先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离开名利场,回过头来你会比别人看得清楚。我们不清楚,是因为我们在局中,有欲望,有立场观点,就看不清生命的本来面目。

    纵观中国的历史,上下数千年,隐士都有着重要的角色。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到尧、舜时代的许由,及至百年前的虚云大师,几乎从有文字记载起,就有隐士的传说。
   隐士,与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通常指不做官不从商而选择隐居生活的读书人。对于隐士,人们往往联想到青松明月的野逸生活,淡泊清静的高洁人格,以及不羁于流俗的独立性格。
    但是赵文竹却不认为自己是一位隐士。
    “我根本就不是隐士,我压根就不承认这个隐士(的称号),我只是想节约时间,我没工夫说一些没有用的话,应付一些别的事,我又不想证明自己,我想体会生命,我可以把自己做一个实验,然后把我得到的体验传给社会。”

    远离喧嚣的都市隐居山林,在清风白云间,在朝露暮霭中,一晃十九年过去了。最初的十年他们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甚至家乡的亲戚也没有他们的音讯,家乡人甚至有传言他们不在人世。
    赵文竹和妻子始终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妻子是一个传统的胶东妇女,贤良而隐忍,在外人面前极少言语。说起妻子,先生感激有加,他说刚上山时,他是抱定了不明白生命终极答案,宁可饿死也不下山,妻子却笃定地说,有我在呢,我挖野菜也不会让你饿死。
    对于隐者,先生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在《想出家的孩子》一文中写道“真隐者不在身而在心,心不妄动,神不妄驰,冤亲不加拣择,喜怒不上眉梢,善恶等观,动静一如,即是真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在诗中表达“大隐隐于市”的人生哲学。 “燕山窝,向阳坡,野老筑巢在百合。无车简出少生事,陋室常守安且乐。生灭是相,来去是客,挂什么?”文竹先生也用他自己的经历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近二十年的光阴里,文竹先生不仅感受着别样的生活情趣,更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另一个巅峰:近年来陆续整理的《文竹禅艺丛书》已出版了二十余本文集,他的水墨丹青被业界誉为超凡脱俗的“禅画”。
    “最早搞玻璃画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禅”是什么东西,后来反省要进山,得解决生死问题。面临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禅了,开始学禅,后来(我的画)被人们自然而然地归到了禅画。
    我画国画不是为了画画,是为了表达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涉及到生命的层面,在中国就叫禅。真正的禅画它不去讲究那么多技巧,什么意境,是超脱了所有的东西。最高的境界就是这个画脱离一切束缚,去掉一切执着,最后自然达到那个空灵。”

    在《文竹禅艺丛书》里,处处可感受到文竹先生“艺术为人生,人生即艺术”的创作理念,他的书画,既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精神,用豁达入世的生活态度,达到超凡脱俗的出世境界。
    “过去讲知行合一,你的学问、理论和你的行为如果不合一,那就是伪君子。
    我是农民出身,没读过几天书。然后想搞艺术,开始是画玻璃画,最后也算成功了。但我们人生总要超越这个阶段,若不能超越,这个艺术只能在能品、妙品、神品这里,永远进不了逸品,逸品,首先你要真正成为这种很飘逸的人,(逸品)艺术远离了巧与拙、好与坏、美与丑(的分别),它完全是一种心性的流露,你自己自然的生命和大自然的节奏形成一种共振,这时候你这个人变了,你拿起笔来,不想画得好与不好,只是画而已,这时它内在的精神才会出来。
    后来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反省,觉得人应该静下来,这一静到今年就是十九年了。这本身,我也把它理解成我的艺术的一部分。”

    针对时下一些人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时尚而追风的现象,文竹先生出版了《圣人不折腾》一书,在书中,他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修行的关键在于内修而不是外求,红尘中不同的处事态度而分出了修行的境界层面。
    “第一层是‘愤世嫉俗’,第二层是‘避世绝俗’,第三次最高层是‘顺世化俗’。
通常出名的人是‘愤世嫉俗’,说什么天下不行,社会不对……但他有自己的底线;第二层叫‘避世绝俗’,避开这个世界,我不和你玩了,找个地方躲起来;当修行到一定时候,就超越了‘避世绝俗’,忽然再看这个世界,万法都是心相,这一切的世界都是我们的心的映现,你用什么样的心,感召什么样的世界。这时他就‘耳顺’了,他看这个世界都是对的,都是如是而已,他就接受了,他就成道了。世间又把他请出来,他便‘顺世化俗’,在酒桌碰杯他不贪这个酒,剪彩他不贪这个名。”

    从‘愤世嫉俗’到‘避世绝俗’,最后达到‘顺世化俗’的人生境界,不正是文竹先生此生的修行体验吗?!

    如今的赵文竹的确做不到理想中的隐士了,虽然他所居住的百合村深藏在大山之中,但慕名前来拜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从各级领导到平头百姓,从专家教授到学生甚至文盲,各行各业形形色色,他总是耐心接待,尽量满足来访者的各种要求,但他依旧不问名利场上的事,贫富贵贱在他眼中没有分别。

    逗留了一天两夜,“草香庐”恬淡清香的味道令人不想离去。

    告别的那个早晨,车子驶出很远,先生还在向我们招手,望着文竹先生夫妻那消瘦的身影,我的视线有点模糊,同车的乡亲也是泪流满面,先生的生活虽然几近寒酸,但他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境界却给了我深深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就是让生命固有的光华尽情绽放,一切外在的追求都只是华丽的装饰而已……

3.png
发表于 2015-5-29 1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奇人!

点评

福山张格庄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 0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世化俗”是否可以理解为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把有些东西在内心看的很轻,很淡?

点评

当修行到一定时候,就超越了‘避世绝俗’,忽然再看这个世界,万法都是心相,这一切的世界都是我们的心的映现,你用什么样的心,感召什么样的世界。这时他就‘耳顺’了,他看这个世界都是对的,都是如是而已,他就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 09:3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山张格庄人{:soso_e100:}
发表于 2015-6-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所以......

点评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东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 09:4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猫子 发表于 2015-5-30 09:03
“顺世化俗”是否可以理解为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把有些东西在内心看的很轻,很淡?

当修行到一定时候,就超越了‘避世绝俗’,忽然再看这个世界,万法都是心相,这一切的世界都是我们的心的映现,你用什么样的心,感召什么样的世界。这时他就‘耳顺’了,他看这个世界都是对的,都是如是而已,他就接受了,他就成道了。世间又把他请出来,他便‘顺世化俗’,在酒桌碰杯他不贪这个酒,剪彩他不贪这个名。
这样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但是还不够准确。{:soso_e100:}
顺世化俗,重点在“化”,不仅个人得道不再有丝毫烦恼,而且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喵 发表于 2015-6-1 09:22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所以......

{:soso_e179:}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东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soso_e100:}

点评

老白可是官居宰相的大隐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 11:38
发表于 2015-6-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猫 发表于 2015-6-1 09:47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 ...

老白可是官居宰相的大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7 18:40 , Processed in 0.0620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