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1650
- 积分
- 8924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15-4-29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4 11:15 编辑
南大道·南大街
作者: 周子元
今天的南大街,解放前称作“南大道”。那时候,烟台街的大商号大都集中在北大街和朝阳街一带,诸如“瑞蚨祥”、“鸿记栈”、“生生堂”等,而南大道就像一处尚待开发的边缘地段,因它与北大街相对应,人们便叫它“南大道”———老烟台的街名不乏极简洁极直白的,它算是一个。
解放前的南大道,是一条水泥马路,其实,它既不宽也不长,最宽的地段也不过10米左右。南大道西起西南河大桥,东到儒林街即现在的胜利路。大桥往西,依次是小海阳、中海阳、大海阳、通伸,通伸岗往西就属福山县管辖了。从大桥往东,一直到西沟街北端,这是南大道的中心路段,再往东,通向儒林街的那段路相对更狭窄一些。比较特殊的是,从西沟街北端又向东南方向伸出一条通向西门外的斜路,时称西关中街。而就在这个道路分岔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个较为宽敞的三角形地块,人们俗称这里为“三角(jia)店”。后来,这块铺着石板的空地,成了郊区农民进城售卖柴草的地方,尤其到了秋天,老农便把收拾到手的松柴和“菠罗枝”等,用扁担挑着到这里卖。卖柴人往往天不亮就起身上路,步行几十里,只盼早点赶过来,卖个好价钱,争取下午早点赶回去。也有用牲口驮着来的,如果柴草实在卖不完,就得投靠亲友或去马车店宿下,待第二天再卖。在这里,还会经常看到衣服褴褛的孩子,用扫帚把老农遗落下的柴草捡拾到自己的篮子里,为的是给家里省点买引火草的钱———这个活儿,当时我经常干。
当时,南大道有个最惹眼的地方,就是路北那个庞大的“红灯区”。它的中心区域就在靠近南大道的华楼胡同,顺着这条胡同往北,还有好几条转弯抹角的小胡同,即人们戏称的“夹死驴胡同”。小胡同虽窄,却都是水泥路面。房间内的结构特殊,除了床铺之外,可供活动的空间很小———这里,就是老烟台人都知道的妓院扎堆的“四道湾”。这里的妓院档次低于东太平街一带,属于三等窑子。白天,胡同里每户都大门紧闭,街面挺寂静,一到傍晚便热闹起来,一些打扮得妖里妖气的妓女会站在自家门外,挑逗招引过路人,整个小胡同被闹腾得乌烟瘴气。这种丑陋污浊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1952年10月20日夜间,全市统一行动,一举封闭“四道湾”,摘除了这颗城市毒瘤。但“四道湾”这个名字,连同它不堪回首的往昔,成了老烟台人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那时候的南大道,不仅没有大商家,连小商户也不多见。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路南的那家顺兴百货店。它的西侧有条向南通向建昌街北端和西关头的小胡同,附近居民日用所需,大都到这里买,小店生意还算不错。小店门前是个水泥铺的空地,居民们都愿到这里乘凉、聊天、看光景。周围还有个长满野草树木的空地,我经常和小伙伴去里面玩耍。解放后,这里被整修建设成了市区唯一的公园。后来,青少年宫也在这里安了家。如今,这一带是市区文化中心广场所在。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烟台人,我亲眼目睹了建国后烟台市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我的亲身感受来说,变化最大最显著的地方,莫过于这条南大道、也即如今的南大街了。不久的将来,这条街的新容颜更加令人期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