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6|回复: 5

[骑友风采]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00-.jpg

      在官网“骑看世界”一栏中,悄悄地多了一份新鲜血液——单行道。从今年6月起,这个由北美中国留学生发起的微公益行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以单车为载体,骑着车横穿美国11个州,从旧金山到华盛顿,一走就是2个月,一走就是漫漫6000公里。

      “单行道”这个名字,是主创人之一(也是发起人)张江扬在一次飞行旅途中从杂志上看到的,杂志上介绍了一本叫作《单行道》的小说。而一直以来,他都是一名户外爱好者,骑行横穿美国则是他今年5月博士毕业前想实现的一个梦想。

      在4年大学期间,张江扬曾多次去农村支教,这段经历让他体会到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孩子们的艰辛不易,也一直琢磨着要做点什么。于是乎,他想到将“骑车横穿美国”同“公益”结合在一起。套用张江扬的话来说,“个人挑战和公益结合,在国外其实非常流行,也是被普遍接受的。缘起是通过挑战不可能的事情(比如:马拉松、长距离骑行等等),为治疗癌症的慈善机构筹款,用个人挑战不可能的事情去鼓励病人战胜不可能克服的疾病。后来这个概念慢慢地被普及到更多的公益活动,比如反堕胎、反肥胖、反饥饿等等主题”。他就希望自己的骑行不仅仅是一次个人挑战,而是能让它更加有意义——希望通过骑行活动引起社会关注,为生活在中国国内的贫困孩子换取免费午餐,并影响更多海外学子关注中国公益事业。

      一开始,“单行道”只有2到3个人,后来成员们把各自的朋友拉入到其中,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一个13人的大团队。在这13名成员中,有6名是骑行队员,其余7名队员参与了活动的前期筹备和宣传工作。所有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北美留学生,分别来自北美7所高校(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等)。成员们的背景也是相当多样,不乏电影编导、新闻、工程技术、公共政策、艺术设计等,许多人都是多年的户外爱好者。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单行道”的活动期间,他们受到了众多媒体以及公众人物的关注,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等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这让成员们始料未及。张江扬表示:“这种曝光让我们既惊讶又紧张,惊讶在于这些主流媒体们居然进行了报道;紧张在于一旦关注的媒体多了,压力就很大。我们担心,假如筹不到预定的3万份午餐目标,(不知)如何像公众交待等等。”

      张江扬的担心并不多余,在国内的特定环境里,公益的确容易遭受一定的质疑。他透露:“从企业角度来说,许多企业把公益当作是市场营销的另一种途径,做公益的时候讲究‘性价比’,在捐钱的同时最关心的是‘你这个活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们普遍对公益的透明度和发起人的动机有极强的不信任,大家非常关心‘这捐款会不会被贪污’,‘发起人是不是想炒作自己、想出名’?”

      尽管大环境不容乐观,但“单行道”的抱负不减,他们想做成有持续的微公益活动。张江扬透露:“我们希望至少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像‘单行道’这样的行动能够被更多海外留学生发起,将这个理念继续传达下去。这次骑行后,我们就收到许多人的来信,包括一群在英国读书的海外留学生,他们受到‘单行道’的影响,希望将在美国的成功复制到英国去。”张江扬还希望,以后希望能做一些短途的、更多人易参与的骑行。如此一来,更多非学生身份的人也能加入其中。

      在此次的骑车横穿美国之后,“单行道”并没有就此终止,已经有骑行杂志和出版社联系我们,探讨进一步将我们所见所闻进行整理(甚至出版)。或许在某一天,他们的故事还能讲给更多的人听;或许在某一天,他们又会重新上路。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azq 于 2014-9-2 18:43 编辑

      700BIKE对“单行道”张江扬的访谈

      700BIKE:在你们这2个月的骑行过程中,有什么难忘和尴尬的经历吗?

      张江扬:骑自行车横穿美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美国的方式。说到出游,走路太慢,只适合游览城市;而开车太快,会错过路上许多的人和事。自行车出游每天前进100公里,骑行在车流稀少的乡间公路,穿梭在美国各州风格迥异的小镇间,让我们收获很大。

      1.内华达州,我们碰到了一个60岁还在骑行的法国老人,他年轻的时候是巴黎市区一名普通公交车司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二战后,谁都不知道父母是谁)。今年他已经是第二次长距离骑行,去年他骑行横穿欧洲,今年横穿美国,明年会去澳大利亚。他说,他想有一天能去中国骑车。60岁的人,每天自己生火做饭,住帐篷,非常不易。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在犹他州,我们在骑行路上迎面遇到了一对白人父子,他们自东向西骑行横穿美国。简单交流后,发现他们竟然在为一个病重的心脏病女孩在公益骑行,更令我们吃惊的是,那个女孩竟然是他们朋友从中国领养来的一名八岁中国女孩!

      3.各种多变的天气状况:近四十度的高温湿热天气(堪萨斯)、倾盆大雨(科罗拉多)、六级大风(内华达)、龙卷风警报(肯塔基)

      4.留宿在各种地方:汽车旅馆、小镇教堂、自行车客栈、本地人客房、自行车店。

      5.在艰苦的条件下找乐子:自己动手炒菜、在青年旅馆里包饺子、教堂里面打火锅。

      700BIKE:听说你们每周六都要进行骑行训练,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张江扬:主要是在家附近(洛杉矶周围)找有坡度的地形进行训练,长度大约在50公里左右。目的主要是两个:适应爬坡,互相就之间磨合。后来,我们发现前期训练非常非常重要。

      700BIKE:2个月是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时间,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张江扬:我们所有人都没有骑行过2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出发前做好了充分的心里准备,所以第一天开始后,就没想太多。不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第一周的骑行都是最艰难的,因为还没有适应这种骑行的生活方式。团队里面2男4女,女孩子都是很伟大的,她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一点都没有拖后腿。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700BIKE:在这段日子过后,你们收获了什么?

      张江扬:收获很多,一言两语其实很难概括(大多偏个人)。最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1.关于美国:虽然来美国六年,在这次旅行之前,我觉得我自己并不怎么懂美国。好莱坞、芝加哥、旧金山、纽约这些都不是美国,这次的骑行,让我感受到了更真实的美国。
      2.关于旅行:旅行并一定不需要去一些标志性景点,旅行中的快乐大部分来自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和你同行的人。

      3.关于梦想:有些事情趁我们还敢想,就要努力去实现。今年1月,这个骑行还只是一个梦想和2页纸的计划,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

      4.关于骑行:这次横穿美国骑行虽然已经结束,但对我个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700BIKE:目前“单行道”网站的内容是由谁来打理呢?

      张江扬:网站由团队里面两个负责技术的同学来维护,而Facebook、微博、微信、人人由团队里面负责宣传的同学来更新。

      700BIKE:对于国内骑行者来说,国外骑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以及,你们是如何看待国内的骑行环境的?

       张江扬:首先声明,我们都没有在国内骑行过,而且出国都已经5到6年,对国内的情况有些陌生。但通过各种报纸杂志微博的了解,我觉得两者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

      1.基础设施:我们这次选择的路线是Adventure Cycling的Western Express和Trans America Trail,后者已经有40年历史。整条线路非常成熟,骑行在车流较少的美国非干道公路,保证每骑行50到100公里,必然有一个可下榻的旅店。沿路经过的最大城市仅几万人,但所经过的小镇许多都是美国最有特色/历史的地方。在弗吉尼亚和密苏里州,公路上还有明显的“76号骑行线路”标志。相对而言,国内的骑行线路可能在安全性、配套设施上还有提高的空间。

      2.骑行观念:在西方国家,用自行车长途出行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旅行方式。而长距离骑行不只是一种个人挑战,还是一个出门看世界的机会。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jpg

“单行道”公益发起人——张江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0.此线路为洛杉矶西部经典的高难度骑行线路,整个线路是一个环形,共要翻越4座山峰,.jpg

0.美国第 66 号公路那样,充斥着历史的情怀..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05:18 , Processed in 0.0554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