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6240
- 积分
- 29834
威望
金钱
魅力
回帖0
主题
精华
阅读权限95
注册时间2012-4-2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14-5-25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回顾与反思
国民政府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卓有成就,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基本上建成了由政府主导、覆盖全国的县级医疗卫生体系,为广大民众尤其是乡村民众提供基本的、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在动荡不安、国穷民贫的环境中取得的。国民政府的这一建设思路也被新中国继承、发扬,终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与之相比,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障体制和基层的公共卫生已经濒临崩溃:全国县级以下的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县级以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在1931年到1958年间的艰难困苦中,中国政府经历了27年不懈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却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毁于一旦:广大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一些流行病重新死灰复燃。这些显然不是资源匮乏的问题,而是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出了问题——究竟是以全体民众的利益优先,还是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利益优先是医疗改革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的前提问题。政府有责任提供给全体国民可以承受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它决不能是谋利的,尽管它有可能是“低水平”的;而市场化的中高端医疗服务则完全应该有多渠道的投资,前者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产品,后者是以赢利为目的市场产品,它们完全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政府的角色不能错位,不能利用规则制定者和公共资源垄断者的优势来谋求市场化的收益,混淆这两个不同的领域——这正是中国医疗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的宝贵经验。
回顾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历史,令人感慨当年有一批享有世界级学术声誉的医学精英,他们以服务底层民众为己任,先后出任中央政府的医疗卫生行政和技术主管,承担起为中国建设一个大众化医疗卫生体制的责任,并在卫生防疫、改善人民的健康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业绩和人格完美地体现了社会精英的真正内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弱势民众的切实关怀。
Lucas, AnElissa. Chinese Medical Modernization. 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 USA. 1982.
Yip, Ka-che. Health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s, 1928-1937. Ann Arbor, Mich. :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c199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