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73|回复: 7

[快乐骑行] 外夹河畔碧绿的菜地 著名的福山祖传老豆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azqlsj 于 2013-10-13 07:51 编辑

       下午骑行穿过黄务北、南里村,来到河滨东路南侧的外夹河绿道,路旁绿油油的一片大白菜真使人有春天之感;而沿着夹河边的土路骑行,周边的树林、草丛又分明是秋色一片,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来到福山区南苑街、城里街,找到著名的祖传老豆腐时,人家已经下班关门了,想品尝下次再来吧……


绿道.jpg
大白菜.jpg
绿道旁菜地.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眺外夹河步行桥.jpg
西玉树庄桥.jpg
外夹河旁林荫路.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能路灯.jpg
外加河畔.jpg
铁路桥.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关侯老太豆腐.jpg
福山祖传老豆腐.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zqlsj 于 2013-10-10 22:13 编辑

转包的老豆腐店.jpg
这是福山南苑街得到祖传老豆腐授权的另外一家豆腐店。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烟台晚报10月5日刊登的杨晓奕的文章“福山老豆腐”时,就想去探访品尝一下,下为全文:

       位于福山区城里街附近,有一个连后厨不足五十平方米的小吃店,就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福山老豆腐专营店,店主是年已七旬的侯玉兰老人。做老豆腐的手艺,是老人的公公爹传授给她的。1963年到1964年她跟公公爹在城里卖了一年的老豆腐,练就了厨艺,也开阔了眼界。以前的老农民上城里谋生活,早出晚归的,身上都背着几个片片。到了卖老豆腐的摊前,买一碗老豆腐,吃上个片片,就是一餐饭。因为老豆腐里有辣椒,又开胃又下饭,价格也便宜,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侯玉兰老人回忆,福山正宗的老豆腐是卤水蘸(方言音为zhǎn,是点的意思),而一般的豆腐脑是石膏蘸的。正宗的福山老豆腐就三种简单的调料:虾油、韭花酱、辣椒油。
  侯玉兰老人说,老豆腐最好的原料是一种俗称“黑脐扁豆”的黄豆品种。扁扁的,胚芽处长有黑点,像肚脐眼形状,故名“黑脐扁豆”。这种豆做老豆腐出数,味道又好。但因为种的少,现在基本买不着。做老豆腐首先得淘豆子。把豆子淘好了不能有沙。泡豆不要泡出泡沫,特别是夏天,不能长时间浸泡。把泡好的豆子用磨浆机磨出豆粕,放到白铁桶里。用十印大铁锅烧一锅开水,把它泼在豆粕上。搅匀了,把豆粕用舀子盛到布袋里。把布袋口系上,放在木制的锅梁上,通过晃、摔、挤、压等方法,人工分离出来豆渣和豆浆。再烧开豆浆,烧豆浆兑水多容易沉淀,得不停地搅,兑水少则几乎不用搅。
  烧好的豆浆,盛到保温桶或大盆里。等着用卤水蘸,蘸老豆腐是门技术活。蘸豆腐有个特别的工具俗称“小耙子”,就是一根细棍,前面钉一个小木板,像耙子形状。侯玉兰老人用勺子尝一口豆浆,就知道豆浆的温度,心中就有数了。然后用装满卤水的矿泉水瓶,瓶盖钻有一个孔,挤出卤水来,慢慢地往盛豆浆的保温桶里流,同时用小耙子不停地搅。在搅的过程中,看豆浆的变化。蘸好了就是老豆腐了。蘸好了,把卤水倒在碗里,用手把卤水均匀地撒在豆浆的上面。用卤水封顶,这样做出的老豆腐粘糊糊的。再拿一个碗扣在上面。凝固好了,拿起碗来,就是一个窝,证明老豆腐好了。
  用豆腐勺子盛出来老豆腐放到碗里,是一片一片,雪白雪白的。放上调料,红的辣椒油,绿的韭花酱,鲜亮的虾油,一看就胃口大增。如果做多了,剩下的老豆腐,就压成大豆腐。做法是用包袱把老豆腐用四个角包裹起来,放进做豆腐用的模框里,放一个铁箅子,用石头压在上面,有个把钟头,就成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卤水豆腐了。
  那么福山老豆腐为什么叫“老豆腐”呢?据侯玉兰老人猜测,是因为当时做出来的老豆腐,用不了多久就凉了。卖老豆腐的都得做一个架子,上面支着个六印锅,下面放上泥火炉,凉了就填燃料加热。老豆腐卖的时候从中间挖,顶上的就往下落,因为一直加热保温,到最后顶上那层老豆腐水分散失得快,比现在的大豆腐都老,故称为“老豆腐”。

0.福山老豆腐.jpg
卤水点老豆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8日烟台晚报又登陈学真一篇文章“再说福山老豆腐”,使我刮目相看,全文如下:

       10月5日的晚报“烟台街”版登了一篇介绍福山老豆腐的小文,引起了我对往事的追忆和对老豆腐来历的探求。
  我是烟台开发区(原福山)栖里村人。从记事起,村里就有卖老豆腐的,两分钱一碗,我会隔三差五向母亲要上两分钱,到摊前来一碗,喝得肚暖汗出。后来上学、工作一直在外地,但每见到有卖老豆腐的就走不动了,必来上一碗解解馋,也追追儿时的影子。但外地的老豆腐都叫豆腐脑儿,而不叫老豆腐。
  由于职业关系,我对一些传统名吃总愿意寻根求源。据考证,老豆腐的叫法源自北京。那为什么福山亦称为老豆腐呢?原来,这事与王懿荣有关。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王懿荣回登州府(今蓬莱)办团练,准备抵御倭寇入侵。但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王懿荣壮志未酬,悲愤交加,他卖掉了祖籍的田地,作为遣散团练兵勇的资费。此前朝廷拨下的饷银,他全部封存退回了国库,山东巡抚李秉衡赠送他的的千金,他也分文未取,并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午夜犹闻剑匣鸣。”
  此后,王懿荣赋闲在家,等候复京圣旨。他每天清晨到福山东门外的清阳河边散步,顺便吃早点,恰在东门外有一家豆腐店,店中主人姓肖,人称“豆腐肖”。这“豆腐肖”原来也是读书人,只因家道中落,才卖起豆腐脑,他久慕王懿荣的大名,有心结交,但怎样才能高攀得上呢?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久闻王懿荣酷爱文物古玩,便将祖上留下的青龙大瓷缸放在门口,用它来盛豆腐渣。这一天,王懿荣又从“豆腐肖”门前经过,当他看见那口青龙大缸时,眼前一亮,疾步来到缸前,仔细端详,立刻认出是宋代之物,自言自语道:“太可惜,太可惜了”。“豆腐肖”趁机上前搭话道:“这口缸虽是宋代均窑名瓷,在大人手上是至宝,但在百姓家中,与泥缸没什么两样。既然大人喜欢,尽管拿去好了。”
  王懿荣觉得这卖豆腐的谈吐不凡,细一询问,原来是读书人,仔细攀谈后,两人成为知已。王懿荣要用银子买下这大缸,但“豆腐肖”坚决要赠送,最后经看热闹的人从中撮合,王懿荣大笔一挥,为豆腐店题匾曰:“福山老豆腐店”,并题写对联一副:“日进黄豆即斗金,捧出豆腐满堂福。”算是顶买缸的钱。
  自从王懿荣题过匾之后,肖家豆腐店就在福山城内外叫响了。每日来看匾的、欣赏王懿荣书法的络绎不绝,自然,来者都会捎带吃一碗肖家老豆腐,老豆腐这一叫法也就在福山不胫而走,越叫越响了。
发表于 2013-10-1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祖传老豆腐,改日期一起去尝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17 08:39 , Processed in 0.0559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