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9|回复: 1

读《容斋随笔》所作笔记两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近日夜读《容斋随笔》,闲作笔记几则:

      《容斋随笔》是南宋文学家、端明殿学士洪迈历数十年所著的一部包括经史百家、文化艺术、掌故轶事、人物评说等等的史料笔记。据称为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看的书。

       1、《容斋续笔》之《民俗火葬》中说“。。。秦之西方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又说“盖是时其风未行于中国,故列子以仪渠为异。。。”。

       此节大意为:先秦西边的仪渠国,人死后是实行火葬的,并且这样,死者的子女们才能被看作是孝子。由此可知,火葬在上已作为统治者治国的手段,在下已成为老百姓的风俗习惯,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当时的这种殡葬习俗尚未风行于中国,所以列子觉得仪渠国的这种风俗十分奇异。。。

       中国火葬风俗,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先秦至汉时期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文中仪渠国,即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徒死后火葬的习俗进一步扩大到民间,至唐宋元,民间实行火葬已经很普遍。例如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就记录有我国实行火葬的情形,而《水浒传》、《红楼梦》里也都有“化人厂”,即火葬场的记载,可见,火葬应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了。

       只是,受儒家“入土为安”封建思想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从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曾明文下诏或颁布法律禁止火葬,违者治罪,故此到明代时除佛教徒和一些少数民族还仍行火葬以外,民间此风基本不在,甚至这种做法还被视为大虐不孝违背祭祀礼仪的行为。

       也正是以往几百年的这些做法,在新中国建立后火葬的倡导及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发布的推行火葬的规定,实施起来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虽为推行此政策相关部门软硬兼施,但直到90年代末,一些地方依然土葬盛行。

       如此说来,由火葬到土葬,再由土葬到今天的火葬,应该算不上今人的进步了,至多是又一次秉承了先人留下的传统罢了。再说来,远古先人都曾有这种死后化为灰烬做法,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为何还要对身后之事尤其讲究厚重呢,何不让其简单的化作一缕烟尘一了百了呢。

       2、洪迈先生在《唐诗无讳避》一文中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劈呢,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意为:“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唐代的诗歌,对于先世和当时的事,往往毫无顾忌的直言不讳,甚至皇宫里的一些本来不能让外边的人所知道的那些风流韵事、内幕秘闻等等,也反复张扬,到处传颂,而上边的人也不会加以怪罪惩罚。。。”

       如此说来,唐时应是真正的言论自由了,这从历朝封建统治者常常以“摘取字句,罗织成罪”,迫害知识分子、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被称之为“文字狱”的那些事例来看,唐时的统治者在这一方面确实是思想英明的,生活在那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抒发自己真实思想情感的知识分子们,也算得上是幸运的。

       查看历史资料也可证实,所谓的“文字狱”,汉时、南北朝、北宋、金元明清等都有发生,嵇康、崔浩、苏轼、张钧、前宋恭帝、徐一夔、庄廷鑨、年羹尧、吕留良等等许多各朝各代当时的名流都是其受害者,而唯独唐史中没有此类记载。

       而我想,之所以“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也正是因为文人们可以“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吧。那么如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斗胆畅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收起 理由
admin + 1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7-1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融妙理虚空小, 道契真如法界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02:15 , Processed in 0.0520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